黄 鹤,李 潇,马香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黄 鹤,李 潇,马香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为更好地支持开展跨组织协同创新,促进技术溢出和知识共享,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创新领域关注的重点。文章在文献计量分析与可视化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定义和影响因素对文献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分析当下协同创新网络文献研究现状,并总结了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的前沿热点和未来方向。
协同创新网络;可视化分析;影响因素
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逐渐发现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个组织无法具备完全掌控创新结果的能力[1],为了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创新所需要的各个要素,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为更广泛地支持开展跨组织协同创新,促进企业、政府、高校和其他行为主体进行跨组织协同创新,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创新领域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协同创新网络已经成为组织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模式,研究协同创新网络的文献逐年增加,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然而,纵观已有文献,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且基本特征等方面表述并不一致,只是一些学者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相关探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协同的理念[2]。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基本定义进行界定,运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显示协同创新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并根据其相关联内容总结出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的未来方向。
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至今未有统一定论,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通过文献梳理与分析仍能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和共性。美国学者Gloor P提出协同创新网络是指一种创新团队的新型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能够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协作和创新,从而达到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等目的[3]。2007年,国内蔡文娟和陈莉平最早提出协同创新网络,并将其界定为在一定区域条件下,多元创新主体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之上,凭借区域创新环境优势以及自身独有的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和共享创新资源从而形成一种稳定开放的创新系统[4]。随后学术界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日益丰富,研究文献逐年增加,研究视角也逐渐多样化。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协同网络的内涵被界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其它行为主体(政府、高校、科研组织、中介机构、企业以及其它相关机构),基于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产生协同效应,而形成的创新网络[5]。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具协同效应的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容正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与具有主流定义和看法的创新网络有所差异,学者对于协同创新网络的内涵和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视角,部分学者的看法经整理后,如表1所示。
以上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共性:(1)协同创新网络包含多个创新行为主体,包括企业、政府、科研组织、中介机构等;(2)各主体通过长期稳定合作,形成具有跨组织协同创新的网络集合;(3)与一般的创新网络不同,其更加强调创新行为主体间的协同效应。本文将协同创新网络定义为: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政府、科研组织和中介等创新行为主体为实现跨组织协作,经过长期稳定合作从而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创新网络。
表1 国内外学者对协同创新网络内涵
以协同创新网络相关文献数据为对象,将文献计量法与可视化分析法相结合,利用Citespace5.0软件,对协同创新网络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使之能更客观、更科学地分析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的进展和前沿热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Citespace能够将知识的演变动态清晰的展示在引文图谱上,并实现知识节点的自动标识,鲜明的特色使其成为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重要工具。Citespace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科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学科的热点和前沿,科学的把握研究领域的核心。
为了保证原始数据全面、准确并具有较高的解释度,基于citespace5.0的文献可视化研究选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作为数据来源,时间选定2007—2016年,以“协同创新网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文献457篇(检索时间:2016年11月8日)。对所得文献数据进行初步的年度分布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由于检索周期不足一年,故作图时2016年数据标记到10月份)。
图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根据图1所显示的内容,可以将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07年以前为第一阶段,即协同创新网络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可查阅的文献非常少,以协同创新网络为主体的研究几乎检索不到,但是学者们在对创新网络的研究中开始体现协同的理念;2007—2010年为第二阶段,这是协同创新网络的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但图1中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1月,福州大学蔡文娟、陈莉在《科技管理研究》期刊上发表一篇名为《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研究,这是我国第一篇以协同创新网络为主题的研究;2011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作为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剧增,反映出其相关研究正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关键词是能体现文章研究价值与方向的重点,是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精炼与概括[14]。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可以作为确定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的依据,而中心度(Centrality)能够体现节点在系统中相对地位的重要性,体现关键词节点在不同聚类之间或者界面上的枢纽作用[15],这是两种不同的度量方式。对比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和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可以有效地分析当前国内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的主要热点领域,并探索各研究热点之间的关联、耦合的关系。
运用citespace5.0对原始文献进行keyword的聚类,以1年作为时间片完成自然聚类的共现关键词时区图,如图2所示。图谱绘制的Modularity Q值(模块值)=0.6964,Q值属于 [0.1),且Q>0.3,说明划分出来的社区结构是显著的;Mean Silhouette(平均轮廓值,S值)=0.7043,通常 S值大于0.5,认为聚类是合理的,S=0.7时是高效令人信服的。因此关键词聚类时区视图是可接受的,结构显著且聚类合理。
图2 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在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科学知识图谱中,共选择出197种关键词以及关键词之间的359条连线。可以看出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契合研究初期状态节点分布的经典特征:节点形成的研究网络集中性较强,网络之间重叠度很高[16],研究时间分布密集。
研究围绕关键节点形成了多个聚类(以#标识),并以相同颜色的连线展示出彼此的关联,图谱将协同创新研究领域划分为#0协同创新、#1创新网络、#2技术创新、#3产业集群、#4创新绩效、#5社会资本和#6创新联盟等知识群组。其中#0代表协同创新是国内协同创新网络研究领域中第一个达到聚类阈值的知识群组,面积最大,包含节点量最多。群组颜色与时间相对应,圆形的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形节点越大,越可说明该关键词是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图中绿色群组:#2技术创新、#3产业集群和#6创新联盟聚类,对应时间段在2011—2013年之间,处于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发展阶段初期,无显著节点,从学者们选用的关键词聚类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对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多集中于网络中的技术创新上,更倾向于集群或联盟系统研究,对于协同理念的研究尚不多见;图中黄色群组:#0协同创新、#1创新网络和#4创新绩效聚类,对应时间段2014—2015年之间,首先从图中可以看到协同创新和创新网络两个带有紫色外圈的关键节点,表明该节点在协同创新网络研究领域中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代表着协同创新网络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事实确实如此,该阶段扩展了协同创新网络概念的认知,从单一创新集群和联盟研究逐渐发展为包含“协同创新”理念的创新网络研究,丰富了协同创新网络相关实证研究,尤其是对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关联机制的探讨。
CiteSpace5.0运算结果中,选取出现频次以及中心度位列前10位的关键词,整理如表2所示。从图2和表1可以看出,协同创新频次最高,为201次。
表2 前10位的关键词频次与中心度统计表
图2和表2频次与中心度前10位的关键词表存在不一致,这是由于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是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出研究内容所在领域的热点分布情况。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产学研”和“创新绩效”等引用频次高但是中心度却比较低,说明这些研究热点虽然有较高的关注度却与其他研究内容的关联度较弱,这也解释了图2中星号标记节点“协同创新网络”频次虽然很高但是并没有爆出紫色外圈的原因,研究者应关注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区域创新系统和中小企业等研究内容的关系,注重各个行为主体间网络协同性,提高并拓展协同创新网络与其他研究内容关联度,推动协同创新网络系统性研究的发展;而关键词“技术创新”、“社会资本”和“互联网+”出现频次不高但中心度却比较高,体现了这些研究内容在沟通与连接其他研究热点方面虽然有重要的桥梁作用,但被关注的程度还有待加强,应提高对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等的关注,以促进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内容的不断完善,从而实现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协同创新网络”节点意料之外的频次高中心度低,相比于“协同创新”节点并未爆出紫色外圈,这说明虽然协同创新网络有较高的关注度却与其他研究内容的关联度较弱,这种节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寻找可视化图谱中那些不同寻常的点并分析这些不同寻常点之间的关联是非常重要的[17]。事实上,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不仅与网络内的其他主体紧密联系联系,与网络外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要素等也相关联。这种资源、信息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意味着协同创新网络将受到各式各样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18]。基于以上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以期扩展与协同创新网络相关联的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与协同创新网络息息相关的外部关联因素,可以发现影响协同创新网络的宏观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区位等因素。
1.政策因素。政府主要通过一些政策手段对行为主体的创新产生影响,从而对创新活动及创新方式进行引导、激励及保护。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收益较多、规模较大的技术创新,或多或少都得益于政府的扶持[19]。政府政策对协同创新网络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政府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意愿,政府政策通过区域战略定位、产业选择等,间接影响到企业创新方向,从而影响到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18]。
2.市场因素。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是协同创新的两大动力,市场需求为协同创新过程指明了方向[20]。一方面,市场需求牵引技术创新并为后期持续创新提供条件[21],通过对技术创新的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创新主体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单个主体所掌握的创新资源有限,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难以独自承担创新的风险和创新的投入,促使主体间展开更深入的协同合作[18]。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对于行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前进的动力,行为主体需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转为动力,整合创新资源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正向影响和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22],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引导市场需求发展方向。
3.区位因素。对协同创新网络发展产生影响的区位性因素很多,例如区域的资源、区域人才数量和结构以及区域所形成的特有文化等。区域定位作为软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区域能够为创新网络提供的基本设施支持,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协同创新。从资源和技术上分析,影响协同创新网络的区位因素有人力资源的“门槛规模”、促进技术转移和支持结网的知识资产[23];从经济发展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创新度较高,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相对迅速,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创新资源不足,协同创新效率低,甚至造成协同创新网络无法正常运行[18];从产业角度来讲,区域要素差异、区域间距离、区域产业政策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区位因素,影响着跨区域产业网络的构建[24]。
1.创新主体自身因素。创新主体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沉淀的过程对网络成长具有持续性影响,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增长的信心和自身发展的信念,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投入,企业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也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创新意愿[25];企业创新投入是未来能够提供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更好的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创新投入影响着协同创新的实施情况,企业创新实力越强创新投入越高越能保证协同创新的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获得更大的效益,最大程度上保证协同创新的有效进行。
2.网络类型。现有不少研究对协同创新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不同的类型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以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为研究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被分为:“企业-政府”、“企业-企业”、“企业-中介”以及“企业-研究组织”四种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证实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类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最为显著的网络类型是“企业-企业”协同创新网络[2];根据主体间的主导关系可以识别出不同类型的网络,以合作关系中的主导权为依据将协同创新网络划分为无主导权、政府主导与盟主企业主导3种类型,不同主导权下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的实现存在差异化特征[26];从资源、网络和结果视角出发,将协同创新网络分为4种类型:高校核心、企业核心、政府核心和中介核心协同创新网络,四种网络通过整合共享各主体的优势资源,各自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最能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7]。
3.网络特征。网络特征对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基于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罗志恒等对网络、资源获取和中小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得出网络强度与资源获取能力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随着资源获取能力的增强,企业创新绩效也明显提高[28]。知识经济视角下,唐国华指出网络的开放性是企业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下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29]。协同创新网络中,各个主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以结点间联系的强弱程度显示,这种联结的强弱关系是企业创新所依赖的重要社会关系[30]。解学梅、左蕾蕾将网络特征划分为四个维度,即网络规模、网络同质性、网络强度和开放性,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网络规模、网络同质性、网络强度三个特征的提高对企业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而网络规模的作用相对较小[31]。
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借助于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和高频次、中心度前10位的关键词统计表的数据分析,本文总结出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热点内容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1.协同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对协同创新的研究依然保持着很高强度的关注,研究内容多,文献数量广,但是对网络中协同创新的协同性分析、协同度评价的论文较少。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从协同创新网络的协同性入手,深入分析创新主体跨组织协同创新机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地对协同创新网络及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2.国内研究成果普遍是针对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或者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探索与协同创新网络相关联的研究内容,总结出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七个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宏观层面上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区位因素,微观层面包括创新主体自身因素、协同创新网络类型和协同创新网络特征。然而这些因素对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程度强弱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3.“协同创新网络”关键节点高频低中心度的特征,显示出有待提高协同创新网络研究与其他研究内容的关联度的研究需要。根据图谱所呈现的节点可以从创新绩效、区域创新系统、中小企业、社会网络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与协同创新网络相关联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协同创新网络研究内容的关联度,扩展研究范围。这些新内容之间的关联研究将是协同创新网络研究未来的新热点。
[1]张巍.比较情境因素对合作技术创新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2]解学梅,2010.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8):51-64.
[3]Gloor P.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2006.
[4]蔡文娟,陈莉平,2007.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接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1):172-175.
[5]唐丽艳,王然,王国红,2015.基于相继故障的集群协同创新网络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4):59-64.
[6]Hadjimanolis A.Barriers toinnovation for SMEs in a small less developed country(Cyprus)[J].Technovation,1999,19(9):561-570.
[7]陈劲,阳银娟,2012.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161-164.
[8]唐丽艳,陈文博,王国红,2012.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89-93.
[9]蔡坚,杜兰英,2013.协同创新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知识协同的中介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11):3-13.
[10]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1]刘丹,闫长乐,2013.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12):1-4.
[12]范群林,邵云飞,尹守军,2014.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基于中国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科学学研究(10):1569-1579.
[13]陈强,胡雯,2016.两类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与形成: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3):86-96.
[14]胡小勇,李丽娟,2013.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9):17-20.
[15]曲涛,2014.国际MOOC文献可视化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 2008-2013年索引文献图谱[J].重庆高教研究(5):1-9.
[16]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2014.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13):3693-3703.
[17]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2015.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242-253.
[18]刘汉文.科技园区协同创新网络演化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
[19]王丽梅,2016.高校间跨学科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5):52-54.
[20]曾小彬,包叶群,2008.试论区域创新主体及其能力体系[J].国际经贸探索(6):12-16.
[21]周怀峰,2008.国内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8):42-46.
[22]刘芹,陈继祥,2006.基于集群文化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培育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3):48-50.
[23]李琳,2004.创新集群、合作网络与地区竞争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5):99-103.
[24]刘玥,聂锐,2007.基于网络的跨区域产业联动动力机制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5):40-43.
[25]吴传清,张庆,2008.企业家精神与产业集群成长[J].学习与实践(10):36-43.
[26]焦媛媛,沈志锋,胡琴,2015.不同主导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研究——以我国物联网产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4):60-74.
[27]付丙海,韩雨卿,谢富纪,2014.产业知识基础、协同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6):80-82.
[28]罗志恒,葛宝山,董保宝,2009.网络、资源获取和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实践[J].软科学(8):130-134.
[29]唐国华.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0.
[30]姚小涛,张田,席酉民,2008.强关系与弱关系:企业成长的社会关系依赖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143-152.
[31]解学梅,左蕾蕾,2013.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3):47-56.
(责任编辑:C 校对:R)
F062.4
A
1004-2768(2017)08-0156-05
2017-05-0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浙江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联研究”(LQ13G020018)
黄鹤(1976-),女,黑龙江依安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李潇(1992-),女,山东济宁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马香媛(1973-),女,河北唐山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研政策管理与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