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雯
逼我做官,我就跳海
◎钟 雯
元末名士杨维桢由于性格耿直,当了十年的小官也没能晋升。顺帝时,宰相脱脱主政,主修辽、金、宋三史,杨维桢写《正统辩》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为所用。总纂官欧阳玄欣赏其才,便向朝廷推荐,未果。不久就发生了红巾军起义。
杨维桢先是亡命富春山,又转徙杭州。杭州是张士诚的地盘,他听说后,派弟弟去造访杨维桢,欲邀其为官。杨维桢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的《五论》,大肆批判张士诚的为政举措。张士诚虽不悦,但并未为难杨维桢。后由于杨维桢得罪当地权贵,只得迁往松江,由此松江杨府成为东南名士的聚集地。
杨维桢好客,杨府酒宴不断。微醺之际杨维桢便颤巍巍起立,或泼墨挥毫,或戴上华阳巾、披着羽衣,吹那支特殊的笛子—铁笛,一曲《梅花弄》不知陶醉多少人。有时候他边唱《白雪》歌边弹凤琵琶,大家都称杨维桢是“神仙中人”。
可这一切随着东吴政权的覆灭而逝。洪武开国之后,冷酷的血腥现实摆在杨维桢面前。
明朝建立后的第二年,朱元璋要儒臣们制作礼乐,编订礼乐诸书。有人提出请前朝博学之士杨维桢参加进来,朱元璋觉得有理,也耳闻杨维桢大名,于是命令翰林学士带上钱币,前往松江去礼请。
可杨维桢压根儿就没那心思。因此,第一次礼请没有成功。朱元璋不死心,第二年又派人前往松江杨府。杨维桢写了一首《老客妇谣》,让人转呈上去,并捎话给朱元璋:“陛下是想用小民的知识才能吗?您能不能不要强迫小民做不想做的事情?否则,我只能跳入东海了!”朱元璋明白杨维桢的话,他不愿意当官,但愿意来南京一起编书,于是叫人备车去松江,将杨维桢接来,在明皇宫大殿上召见了他。
杨维桢在南京待了110天,拼命工作,很快就将礼书一类的大纲编写完成,然后提出归山的请求。看到杨维桢去意已决,朱元璋权衡再三,最终决定送杨维桢回去。杨维桢回去没多久就去世了,终年75岁。
朱元璋向来霸道,对于不听话的人绝不轻饶。元朝遗民因拒不与明朝合作,朱元璋杀了不少:如苏州名士姚叔润、王谔被枭首示众,“籍没其家”;广信府名士夏伯启叔侄因不愿出来为官,被双双砍掉大拇指后,砍头抄家。那朱元璋为何不杀杨维桢,抑或惩治一下这个任性文人呢?
朱元璋不杀杨维桢可能主要出于两个考虑:第一,自己在南京开创大明仅仅两三年,北方蒙古残余势力尚未肃清,“安定团结”为第一要务;第二,杨维桢名声、地位都极高,又是一个即将入土的老头儿,杀了这样的文化界精神领袖,不划算。因此,任性的杨维桢才侥幸留下一条命。
编 辑 / 夕 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