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条更加清澈的流溪河

2017-09-11 14:13流溪人家
中华环境 2017年7期
关键词:沙坑机构污染

文 流溪人家

为了一条更加清澈的流溪河

文 流溪人家

他们希望通过环保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在流域内动员当地的村民形成自组织,自觉保护流溪河。

流溪河的保护最终不是靠一个机构,而是让机构成为促成这件事的良性因素,让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完成这件事。

张立凡想要做流溪河的生态保护,源自一次新西兰的旅行,“那里的环境很好,每一个湖每一条河都很干净,有种想跳下去喝水的冲动”,“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广州崽,要从身边开始做一些实事,就想到了搞好流溪河”。

2014年10月,张立凡获SEE创绿家第四季资助,额度二十万元。流溪生态保护中心(下称:流溪中心)成立的启动资金到位,三个月后,张立凡的“合伙人”陆志坚从当地一家自来水厂离职,成为了流溪生态保护中心的联合创始人。

关注流溪河流域生态保护

流溪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珠江的一级支流,全流域都在广州境内,流域面积2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广州市行政区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广东省政府《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中重点整治的河流之一。

流溪河还是广州市的战略备用水源,根据《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这里水质至少应达到III类水的水平,但流溪河的下游,由于农村环境管理滞后,人口膨胀迅速,存在大量难以监管的污染企业和小作坊,目前的水质为劣五类,连农业灌溉的要求都无法达到。

流溪生态保护中心是目前广州市内唯一一个关注流溪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组织。机构不仅运用技术来解决污染问题,还在探索并实验与在地居民和环保人士共同促进信息公开,与政府、学术机构、排污企业等流域内利益相关方协同治理的新策略。机构的目标,就是通过环保与社会工作的结合,在流域内动员当地的村民形成自组织,自觉保护流溪河。

流溪中心目前的办公室,位于流溪河下游白云区太和镇的白山村八社(良洞村),发源于良洞的白山洞坑(流溪河下游的一级支流)流经白山村,经过和龙水库,与流经大源村的大源洞坑在石湖汇流,经龙归的夏良村到新坦庄注入流溪河。

之所以选址于此,是因为沙坑涌下游的水是劣五类,张立凡和陆志坚沿河溯源,发现白山村环境优美,水质是I类——可以直接饮用!而且白山村位于规划中的帽峰山森林公园北麓,计划建立美丽乡村,正处于河流的保护与治理的关键时间节点上。

治污不应仅着眼于治水

流溪中心成立后做的第一个项目,是由陆志坚主导的沙坑涌污染成因的调研。

2015年4月,《羊城晚报》报道说,白云区直排流溪河的污水只占所有污水的 2%,98%的污染来自支涌,而沙坑涌是这些支涌中污染较为严重的一条。

调研一直持续到2016年4月,产出了一份一万三千多字的研究报告。报告总结认为:沙坑涌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大量人口所产生的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以及不受监控的工业废水的偷排。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沙坑涌流域主要在太和镇内,源头所在的大源村是城市的边缘地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源村逐渐从农村的样态变成了城中村。由于房租便宜,大量外来务工者和中低收入者来此租房。”

“另外,太和镇交通便捷,也吸引了众多物流园在此落地,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者聚集在这里。一些生产低端的日化品、纺织品等作坊式的乡镇企业还一直留存到现在。随着近年来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这里形成了一个‘作坊批量生产—线上电商平台交易—物流货运’的供应链模式。人口不可控的增长以及低端产业的无序发展导致配套的环保措施无法承载污染物的容量,许多环保工程的规划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

流溪生态保护中心召开流溪河协同治理研讨会

“由于大量物流园区的进入导致村民失去了耕地,很多村民靠出租房屋作厂房或仓库等方式以获取收入,在经济收入来源方式不改变的前提下,村民不可能考虑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至于村里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需求更多在生存和安全层面,很少考虑身边的环境问题。”

“在沙坑涌下游的夏良村的工业园区,虽然园区内的大多数企业办理了相应环保手续,可是园区内没有配套的工业废水处理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会闲置环保设施将生产废水直排河涌造成污染。环保部门也履行职责对非法排污企业进行了核查与处罚,但因为人手不足,他们的执法难以完全覆盖所有违法企业。”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给出了六点建议,其中包括:培育并建立社会组织,使外来务工者对社区建立归属感,进而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让当地人意识到自己是河涌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让他们产生改变环境现状的驱动力;倡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体系。企业若因非法污染环境受到处罚将影响其环境信用评级,在借贷和融资上将受影响。

回顾整个过程,陆志坚觉得收获了很多,比如专业的环保知识、学习田野调查,适应作为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他还意识到水的治理不仅仅涉及环保,这是一个包括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等诸多因素在内的整体问题。

清溪活动影响公众

紧跟着沙坑涌调研,流溪中心的清溪计划也开始了。

清溪计划缘起于农村里河流垃圾的污染问题,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号召城市里的人来农村的河道拾捡垃圾,将垃圾分类、拍照,最后通过发布会的形式将垃圾的照片集中展示给当地村民,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正在面临的挑战,反思并节制向河里丢弃垃圾的行为。

到2016年2月,溪流中心陆续进行了七次清溪行动,参与者里有熟人、熟人介绍的朋友、企业的志愿者协会、学校的环保社团等,清溪活动给当地村民和参与者带去了直接的影响。

“我们在溪头村清理出垃圾后在路边分类,一个路过的父亲就指着我们清理出的垃圾教育他的孩子不要乱丢垃圾。”一位参与者说。

一位大学生反馈说:“这次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一开始我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在雨天里捡垃圾比不上去图书馆、敬老院的活动好,尤其是当我知道活动的地点在一个山上的村里的时候。可真正做起来,我才发现让流溪河更加干净的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不保护好自然,我们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流溪河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因为严重的污染,曾经作为饮用水源的河水不再适宜饮用。为什么会有严重的污染,这是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让各种良性因素共同作用

张立凡有十年环保局以及八年环保类公益组织的工作经验,在这个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以及影响力。他是机构的总指挥,主要协调机构各个项目的执行,并负责筹款。

工作人员在提取水样。

从公益机构的导师、顾问等角色,跨越到一线环保机构的负责人,张立凡说“自己脸皮厚了很多,敢去筹款了”,“同时也做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一线工作,例如曝光污染源,之前一直都是做推动工作,感觉隔着一层,不能很快看到实际效果”。

机构的愿景是“让流溪河水永远清澈”,尽管机构在不断发展,影响力在逐渐变大,但对于能否在有生之年把流溪河变清澈,张立凡也承认这是一个未知数,不过“拼尽全力就好”,“流溪河的保护最终不是靠一个机构,而是让自己、让机构成为促成这件事的良性因素,让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完成这件事。”

用例会制度改善机构生态

张立凡和陆志坚都是理科出身,意识到做环保还是要从人的工作做起,机构需要一位人文社科背景的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协助和不一样的思考维度。

2015年6月末,流溪生态保护中心迎来了第三位全职工作人员——张嘉怡。1993年生,大学学的是社工专业。

“在这里有足够的行动空间。我想试着去做农村工作,培育出自组织,看看社区是否能够结合环保做点什么,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张嘉怡说,来到流溪中心,她最初想到白山做田野调查,但那么大的白山一个人怎么做得完?能不能让更多人一起参与?在张嘉怡的设计下,白山田野调查培训营与纪录片拍摄培训营应运而生。到现在,白山田野调查培训营已经做了两届,结营后,营员们不仅对白山的环境有了关注,其中的几位还开始尝试新的选择和改变。

张嘉怡说,社工做的是人的工作,在与人互动也在回望自身。她将社工工作中常用的例会制度带进了流溪中心。例会每周一次,全职人员必须到场,其余人员由全职人员邀请与会,与会者要在例会前完成周记,并在例会上与所有人分享。周记的内容不只是关于工作,还包括自己的状态、情绪,生活遇到的困难或是得到的感悟,分享完之后其他人会做出相应的反馈。

在每周的例会上,三位全职人员彼此探问对方的状态,相互给予支持、协助,关系已经不止于同事,而是朋友甚至家人。

有了周会这个团建单元,自创办至今两年来,流溪中心全职人员尚未出现过变动。

经过两年的探索,流溪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生态村为核心业务,政策倡导和网络建设为两翼的工作格局。希望从环境的角度切入农村生态保护工作,携手农业社企、乡建机构等跨界组织,共同打造水质优良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

(作者单位:流溪生态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沙坑机构污染
功能性训练融入果岭边沙坑球技术的实践应用
沙坑训练到底是不是坑?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蚁狮沙坑
对小学跳远沙坑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使用策略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