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7-09-10 12:11曾文明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本土文化美术教学传承

曾文明

【摘要】:中国是一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本地区和民族的典型的文化代表和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都反映了本地区和民族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分的重要组成,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西化”时代很严重的今天,在城市孩子们逐渐对春联、粽子等本土文化形态逐渐陌生的时候,中国的本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严重危机。而美术教学是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本土文化;美术教学;民族;传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止步,善良勤劳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随着人类物质消费方式和精神观念的转变,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不声不息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古老的交通方式,日常的生活器皿逐渐被现代工艺、现代工具、现代材料所代替。对本土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高度重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体现当地美术教育的特色”。

本土艺术文化就是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成产当中创造的一些艺术形式,本土美术文化记录和再现了本地域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本土文化要想发展和传承就一定要走进校园,走进美术课堂,走进孩子们心中,以美术课堂这种方式来传承本土艺术文化。

(一)探知根本,融入生活

“美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本土文化都是来源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各种不同材质的美术艺术品工艺品,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新石器时代用的打制石器,到河姆渡人制造的土陶器物,再到奴隶社会的青铜制品,以及现代多式多样的生活器物。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不难发现本土文化和民族元素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由于我们的教学是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孩子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甚少,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儿童来说了解本土文化的知识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主要就是要看老师如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走进家里去寻宝。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只食盒篮、一盏铜灯、一对绣花枕头、一只青花盖罐、一只彩陶花瓶,竹编的果盘、一条彩带……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2、走向自然去寻根。旅游资源是一个天然博大的民间美術宝库,引导孩子在旅游中带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随时用相机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古老的纺车,有威武的门神,有蓝印花布染坊……让学生在旅游中探古寻源,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艺术最有效的方法。

3、走进节日去体验。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舞龙高跷,唱大戏,扭秧歌,做祭祀,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4、走进网络去拓展。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民间艺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突显民间艺术的价值,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间艺术?把家乡的剪纸、木雕﹑编织纳入手工课,刺绣、扎染纳入图案设计,民居、戏台成为绘画创作课的素材,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样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更重要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开展校本教材,巧妙拓展民间艺术。因地制宜编写校本教材,巧妙拓展民间艺术。例如:我校开设了剪纸、陶艺、扎染、黑白线描等校本课程,这些都是在日照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开设起来的,在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冲破思维定式、回归人类本性,有益于学生情感观念的形成以及民族气质的造就。

(三)创新学习,创作实践

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1、继承学习。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扎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创作融入。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孩子们在不断吸取民间艺术营养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这也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美术教育者肩上的一项重责,如何正确引导,加以善材利用,我们美术教育者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孩子们学习了解认识本土文化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古道意象》 程金城主编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3年版

《中国民间美術辞典》张道一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民间美术通论》王平著 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7年版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美术教学传承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活用教材,让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