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
【摘要】: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有一朵美丽的奇葩——羌族民歌,羌族民歌真实地记录了羌族人民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茂县羌族民歌类型多样,无论是酒歌、颂歌、情歌、多声部民歌,还是劳动歌,每一类型的歌都是古羌族人民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羌族民歌的主要特点,羌族民歌可谓是并需兼容、五彩缤纷、特色鲜明,就像羌族的砸酒(杂酒)一样。
【关键词】:茂县;羌族民歌;浓郁汉族音乐;民族融合
一、茂县羌族民歌的地域性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少数民族——羌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向都是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的金字招牌。对于“羌”的记载早在殷商就有了,距今大概都有三千多年了。 “羌”的解释,在汉朝时期就有“牧羊人”的记载。分别比较“羌”和“羊”两个字的字形,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據殷商甲骨文《说文·羊部》的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这就是对游牧民族的泛称,特别是当时中原部落对羌民族人民的记载。古老而智慧的古羌人民曾在我中华大地上建造过很多的羌族山寨、羌族部落甚至是羌族王国。这些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谱写着一篇又一篇中华民族发展的篇章。在从古羌族繁衍生息下来的羌族人民里,还是保留着“羌”的民族称呼。现今羌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部,陕西西南,云南部分等地区。羌族的一个山寨就是三五十家人聚居而成,他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茂县这个川西北部高原上,繁衍生息在高山深谷之间。深居大山的羌族人们所居住的房子也都是用的大山里的乱石和一些粘土修筑而成的,这个建筑就是很有羌寨特色的“平顶碉房”。虽然甲骨文中对羌族人民的介绍多偏向于游牧民族,可是现在的羌族人们却是以农业为主,茂县地区位于地肥水美的川西高原岷江流域,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因此羌族民歌也兼容了些许游牧民歌的特点。在这样定居的劳动生活中,用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羌族人民最喜欢的,也是最乐意的表达形式。古羌族的歌谣在 《诗经》记载为:“歌从口中出,无歌心不乐。”在平时的劳动生活中羌族民歌就这样开始形成、发扬、成型的。
1、十里不同腔
茂县地区的羌族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高高的羌族山寨里,他们的许许多多的文化、音乐、舞蹈都保留着古族中的不同支系的元素。尽管在小小的茂县羌族聚居地,因为种种原因,亦或是生活,亦或是生存问题,都有十里不同腔的民歌音乐特点。而于羌族地方的民歌有这样的历史记载:“石田山间,俗尚勤俭,咿唔之声,彻於四境。”高山峡谷通常是羌族人民的聚居地,封闭的居住环境让他们每个地方的民歌特色鲜明。羌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樣,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二牛抬杠”的农业进化过程,这样的生产生活环境决定着茂县羌族民歌的发展与演变,造就了这个基本处于封闭,很少与外界接触的一支民族。封闭艰苦的环境让羌族人的民歌充满了与大自然博斗的痕迹。每个山头的民歌和每个羌寨的民歌就形成了这样“十里不同腔”的特点。
2、有语言无文字的羌族民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流淌中,羌族人民的文字逐渐的失传了,仅仅留下了语言,因此导致现在的羌族人民的很多文化、风俗、民歌都是像民间的文化一样处在口传心授,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写学的一个状态下。常年累月的口传心授,加之各个羌寨支系生活地区的不同,每个师傅自己对民歌的感知不同,导致十里之外,甚至相邻的两个羌寨的民歌唱法、旋律、歌词都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地方是少拖腔,而有的山寨少大跳,有的山寨固定节拍,连贯的节奏很少,但是都着和大自然斗争的痕迹。
3、情歌质朴
中国虽然历经了封建时期,但是追求自由的恋爱风尚一直是人们的夙愿,古老的羌族人民也是一样。没有文字的羌族没办法和汉族人以及有文字的民族一样用文字来表达对异性的爱慕之情,所以“情歌”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羌族的情歌从形式上兼容了青海花儿的一些形式内容,都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互相认识、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茂县当地人民的情歌口语化的演唱更是常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羌族人民都能很即兴、随意地唱出来,借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所以情歌的题材十分之广泛,主要的结构形式多为七言四句。加之茂县羌族人民世代生活的地方都很亲近大自然,他们的情歌也无一例外地具有着浓郁的劳动生产生活气息,语言质朴真挚,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没有文字的羌族人民没有那些浮华绚烂的词汇,所见所闻都用歌声表达出来。劳动中的山歌,情感上的情歌则多用一些衬词,表达的更为随心随意。
二、羌族民歌悠久的历史文化元素
羌族人一向都是以“尔玛”自居,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羌族人的历史比较久远,语言音乐文化一定是相当的灿烂。羌族一只都是中国华夏民族的祖母民族之一,茂县当地就一直都有“羌老于汉”的传统观点,古羌族的基因一直都在华夏民族的血液里流淌着。相传在羌人所建造的西夏王国时期羌族音乐就发展到了很空前的一个位置,无论是各种乐器的加入还是乐队的编制都有相当的记载。而从音乐起源说来看当时的西夏佛教音乐则具体表现为古唱经。茂县地区民歌的音乐分类有很多有羌语里称作“西忍木”的酒歌,称作“那拉”、“拉索”的山歌,称作“苕西”的情歌等等,集中表现了茂县民歌的兼容性他点。因为羌族人民生活在高山之巅旋律高亢,在高山峡谷之中高歌,堪称是云上之歌,响彻行云流水之间啊。但羌族民歌同样陷入了因人而传,人亡而技决的尴尬境地。文字失传,仅仅为语言传承使得羌族历史断层很严重。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实际情况,每个历史时期的民歌音乐文化被口口相传下来,民歌的兼容量就会很大。虽然羌族的文字至今还没有可考证历史文献,但是羌族的狠话和汉族有同样的一点就是“酒”文化源远流长。
在各种民间民俗活动中羌族人民饮酒的时候都会演唱歌曲,这就是四川省茂县羌族人民所称作的“西忍木”——酒歌。在漫长的历史之中,羌族人民尤其是他们那些生活在高山深处,云朵上的民族,祖祖辈辈都在和大自然斗争中他们和很多骁勇善战的民族一样有他们的酒歌。羌族的酒歌兼容了汉民族酒歌娱乐性,同时也兼容游牧民族酒歌的豪放之情。茂县羌族的酒歌也和羌族人的文化一样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所以有关于羌族酒歌的形成,起源就很难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从汉族历史之中和少数名族的交流之中去考证,大致地找到,或者说是推算出茂县地区羌族酒歌的发展与形成年代。
羌人的酒文化甚至相对汉族的酒文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红白喜事,大型节假日,还是新年伊始又或是款待宾客,酒和歌都必不可少。 “有酒必歌,歌必饮酒,酒助歌兴”这样的谚语一直都在羌族的寨子里广为流传着。羌族素来都有“喝羌”之称。然而砸酒的酿造也是从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有史以来就流传下来的。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西夏王国党项羌就开始在他们兴盛的现今的四川茂县地区开始发展自己的文化,他们的酿酒、饮酒就是开始一直为该地区的茂县酒歌渲染上了历史的色彩。这样大山里的酒文化风格也是在继承华夏文化的基础上依靠于羌族民歌——酒歌的形式,兼收并容,呈现出了茂县地区羌族民歌的兼容性的特点,不仅有古代的“党项羌”的酒文化,也有汉唐朝代时酒文化的点点滴滴。
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羌族民歌的这些兼容性特点,都是几千年来各种音乐文化相互碰撞的火花描绘而成的,并非一蹴而就的。在当今的世代里,强大的古老的羌族民歌必定会以更强大的兼容性姿态呈现在华夏大地之上。无论是羌族民歌的原生态感觉,还是羌族民歌的古老色彩,都已中国中央电视台上初露锋芒。得到世人的关注甚至是一些老一辈歌唱家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杜亚雄.羌族的民间音乐[A].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 李超等.论羌族情歌对美的追求[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4) :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