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不礼貌与身份构建的语用研究

2017-09-10 11:41马玉夏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身份

【摘要】:本研究以身份构建和语类分析为框架,拟以情感类心理节目为切入点,研究媒体语类身份构建与不礼貌之间的相互联系。本文将采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从语类分析法来解构不礼貌。

【关键词】:身份;不礼貌;《爱情保卫战》;语类

《爱情保卫战》中情感导师构建了怎样的身份,为何赢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从而为节目带来高收视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以身份构建和语类分析为框架,研究媒体语类身份构建与不礼貌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理论概述

随着以 Sperber & Wilson (1986/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为代表的认知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人们意识到话语的意义不只是说话人说了算,听话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甚至听话人可以对说话人的话语强加某种解释,交际中广泛存在的无意造成的误解和刻意曲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收集了《爱情保卫战》2016-2017两年情感导师和当事人的互动语料,主要收集了涂磊、瞿玮等情感导师和当事人的对话。语料由暴风影音转化成文字资料,进而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冲突和对抗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身份构建的方式和过程。

三、情感导师身份及言语不礼貌

从整个语料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导师,尤其是最后一位总结性发言的情感导师—涂磊,极力维护自己的导师立场,及其在情感方面的专家地位。其中包括专家主体地位的强化、拒绝他人的立场、将自己的意见和预测作为事实陈述等策略,言语不礼貌在其实现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爱情保卫战》里涂磊的权威还部分体现于他总是最后作总结发言。涂磊的发言一般不会受到其他导师的质疑,说明这就是这个节目的传统惯例,这也确认了涂磊作为首席情感导师的结构主体立场。请看下例:

(前情回顾:抠门男和他未婚妻来到这个节目,第一步--爱情初判断:短片标题—到底是我虚荣还是你一毛不拔。女友控诉:抠门男购买他二姑的旧家具装修婚房;恋爱三年,没和男友去看过一场电影;三年统共送过女友一次生日礼物—一条40几元的项链;请女友父母吃饭:一荤两素,末了女友母亲想买一包餐巾纸,抠门男还把服务生轰走不让买)

1 嘉宾:…… 你简直成金钱的奴隶了。

2 抠门男:我觉得该花的地方我会给她花的啊…… 我觉得她(指女友)挺物质的,就是每一次说到钱的时候,她都说我不愿意给她花钱……

3 瞿伟:……结账的时候,有三种人……你就是其中一种……

4 女友:他三种都占了……

5 瞿伟:你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其实这是跟家庭的文化和教育息息相关的……

6 抠门男:沉默

7 涂磊:节省没错,但不能一毛不拔。

8 抠门男:我不是不给她吃,不是不给她喝啊。

9 涂磊:你还没有资格管别人的钱,你还没结婚呢。

10 抠门男:沉默

11涂磊:我担心的不是现在,我担心的是你这样的人,经不起更大的经济变故。像你这样的人,很容易因为钱的问题影响感情。因为他的钱就是他的命啊。把钱当命的人,这辈子就会过得不快乐。

12 抠门男:好吧,谢谢老师。

这里,抠门男(后文中抠门男简称为K)得到情感导师和嘉宾的一致责难。情感嘉宾(一对夫妇)— 作为和稀泥的存在,忍不住发言职责K(话轮1)。《爱情保卫战》以保卫爱情为节目宗旨,对充满物质欲望的感情大力进行驳斥和批判。因此,来此节目进行情感倾诉和调解的男性经常把女友/妻子归类为导师和观众最为讨厌的“物质女”/ “拜金女”以博得同情。话轮2里,抠门男不假思索地就把女友认定为“挺物质的”。 情感导师瞿伟也接着面带微笑发言指出(话轮3)抠门男是结账时不愿付账的三种人之一。在K女友赞同导师发言并强化K抠门形象(话轮4)后,瞿伟继续深入话题(话轮5),将话题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剖析,总结出K一系列奇葩抠门行为的根源—家庭文化和教育,从而构建了自己作为专业情感导师的身份。固定情感导师涂磊面无表情地用了一个标志性的涂磊式的否定陈述句(话轮7),传达了一个典型的负面评价:一毛不拔。涂磊将这个负面评价—这个主观的评断—作为事实展现给观众。随着话轮9又一个否定句,进一步强化了他作为情感专家的立场。这种独断自信的认知特权和话语策略在这个激烈的话语冲突中构建了一个即时结构性的作为专家的权威身份。

在确立自己观点对于当事人及其他导师的合理有效性后,笔者发现涂磊将自己的推测和预测作为事实陈述出来(话轮11),以期自己语重心长的话语能够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思路。这种话语策略极大地增进了对抗性娱乐节目的趣味性并且常伴随着一方权威的展现。例如,“我担心的是你这样的人,经不起更大的经济变故。” 涂磊善于以比较成熟的解读情感的方式直达问题本质。情感专家的身份让他能够自由掌控整个话语进程。“钱就是命”—这个基于事实的推测—以隐喻的修辞手段给节目制造了幽默的氛围。

四、结束语

研究表明身份理论的核心原则并不支持Garces-Conejos Blitvich (2009)的论点:当身份与立场构建没有被对话者证实时会导致不礼貌的出现。因此,Burke & Stets (2009)认为身份验证应是身份构建的基本过程。由此可推论,不承认他人身份会导致愤怒的出现,结果是产生了痛苦,引发了诸多可能的行为。试图重建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使之与自己的身份相符,会导致他人不礼貌的评估,表现为明确的分歧或其他类型的口头攻击行为。

言语攻击行和与不礼貌都与都与情感表达相关 (Kienpointner 2008), 这也是對抗性娱乐节目的核心。然而研究表明不礼貌不仅与自我情感相关,也与理性自我相连。

参考文献:

[1]Garcés-Conejos Blitvich, Pilar. 2009. Impoliteness and identity in the American news media:The“Culture Wars”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5(2): 273–304.

[2]Garcés-Conejos Blitvich, Pilar. 2010. A genr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impolitenes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 2 (1): 46–94.

[3]Kienpointner, Manfred. 2008. Impoliteness and emotional arguments [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4(2): 243–265.

[4]Locher, Miriam A. & Sebastian Hoffmann. 2006. The emergence of the identity of a fictional expert advice-giver in an American Internet advice column [J]. Text & Talk 26(1): 69–106.

[5]羅桂花. 2013. 法庭互动中的转述言语行为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5): 105-112.

作者简介:马玉夏(1980-),女,汉族,籍贯:四川成都,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身份
Burst Your Bubble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鱼儿的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怎样防止身份盗用
刑法中的身份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