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爷山花儿会是青海境内最能够集中体现花儿特征的大型花儿会之一。这种极具地域性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广泛的受众群体。本文通过对老爷山花儿会的文化空间、展演方式、文化特征等几个方面的描述,探究老爷山花儿会中凸显的民俗特征。
【关键词】:老爷山;花儿会;调查报告
青海省位于中國西部边陲,拥有优越地理位置的青海省,域内生活着汉、回、藏、土等多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形成了青海省复杂多样的民俗风情。花儿会作为最突显该地域特征的文化活动,以它丰富多彩的展现方式,包罗万象的文化内容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老爷山花儿会的文化空间
大通县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以北大约35公里处,。老爷山是大通县中部的一座重要山峰。又名“元朔山”,作为西宁北部的天然屏障亦有“北武当”的美称,因山顶建有太元关帝庙故民间俗称“老爷山”。在青海的俗语中有“大通有个老爷山,仰绊肚儿揣着天儿”的说法。可见,老爷山山势巍峨雄伟。除了秀丽的自然风光之外,老爷山上庙宇林立,有药王庙、太元宫、百子宫等十多处庙宇建筑,这些庙宇错落有致的掩映于老爷山的葱葱绿树间,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
大通县除了有热闹非凡的花儿会外,老爷山的朝山会也是盛名远播。形成了准道教大型信仰仪式和世俗化花儿会共生的景况。因此,老爷山的朝山会亦可作为花儿会的重要文化空间因素。
二、老爷山花儿会的展演方式
如今,随着老爷山花儿会的名气大振,来参会的人员无论是从年龄、身份、职业等方面都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花儿会的展演方式也在随之变化。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展演方式:,
1.舞台花儿演唱
自2006年老爷山花儿会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大通县政府就以花儿会作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花儿文化,活跃地方经济。这种舞台花儿的演唱方式由政府举办,邀请专业歌手或是民众中较有名的“唱把式”,由专人负责规定表演场地、表演时间以及录像等工作。
2.茶园花儿演唱
老爷山与牦牛山、娘娘山一同将美丽的桥头镇围在其间,因此相较于其他花儿会的举办地,这里商业化程度较高,经济相对发达。随着近几年花儿文化产业的发展,外地游客剧增,茶园花儿便悄然兴起。
茶园花儿主要由一些经营酒水饮料的商家举办,由他们聘请一些花儿歌手在搭建的舞台上进行演唱。来这里消费的大多是游客和一些年轻人,他们三三两两会消费一些茶点,和朋友一起欣赏花儿的演唱。在茶园进行演唱的花儿歌手选用的曲调大多以《直令》、《水红花令》为主。
3.生活花儿演唱
花儿作为人们情感的交流方式,生活花儿的演唱相较于舞台花儿和茶园花儿是更加原汁原味的展演方式。
笔者有幸在西山公园接触到了生活花儿,在西山公园的开阔地依旧有茶园花儿的表演形式,但在山半腰的林地上则有很多当地的民众,或是浪山归来,或是祈福而回。他们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个带着吃食酒水,聊天划拳,对花儿。
他们所唱的花儿曲调不同于演唱花儿和茶园花儿那样多以《直令》、《水红花令》为主。曲调大多随心,甚至有些歌词也会依照自己的心情进行即兴改编。上至耋耄老人下至几岁的儿童,对花儿都烂熟于心,张口就来。山上的生活花儿同山下的茶园花儿相互呼应,笔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歌的海洋,花儿的世界,也不禁生出了“漫闻花儿断续长“的感慨。
三、老爷山“花儿”的唱词格律
老爷山“花儿”作为青海民间文学中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部分,唱词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而且读出来琅琅上口,如诗如歌。关于老爷山“花儿”的格律主要有两种:头尾齐段式和折断腰式。
1.头尾齐式
头尾齐式的特点是一般为上、下两联,单双句错落有致,奇偶相间即奇数句的停顿末尾是单数字,偶数句的停顿末尾是偶数字,例如:
三星儿|上来(者)|七星转,
北斗星|上来(者)|左转。
尕马儿|回来(者)|来哎呦,
拉回了|缓来(呀)|肉儿。
2.折断腰式
折断腰式又称为“两担水”,是指在头尾齐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个短句,折断腰式样式繁多,主要有“上折腰”、“下折腰”、“双折腰”三种。顾名思义“上折腰”是指插入的短句出现在唱词中的中上部。同理,“下折腰”则是插入的短句出现在唱词中的中下部。除了“上折腰”和“下折腰”,“双折腰”则是在一段唱词中间出现两句短句的形式,在老爷山“花儿”的唱词中十分普遍,如:
天上的︱云多者︱不下雨,
马︱下龙,
梅花山︱要请个︱雨哩,
世上的︱人多︱不像你,
新︱请媒,
一心︱要维个︱你哩。
从上述的示例中不难看出,老爷山“花儿”中加入的这些短句多为两顿,这种方式使“花儿”的歌唱更易于表达与沟通。
四、老爷山“花儿”中的衬字、衬词、衬句
“花儿”中的衬字、衬词、衬句是歌曲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和在音乐结构上,都起着重要作用”。青海更是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说法,老爷山“花儿”作为青海“花儿”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音乐形式,自然也遵循这种独特的音乐特征。
1.衬字
衬字作为一种无实际意义的修饰性词语,大量的出现在老爷山的“花儿”中。衬字主要有三种:句前衬字、句中衬字,句尾衬字。以《直令》为例:
(哎呦)山里头高不过峨眉山(呀是)。(哎呦)峨眉山呀平不过(嘧者)八百里秦川(呀是)。
其中起句中和断句处的“哎呦”都属于句前衬词,具有呼唤性的意味,使音调由低到高,由此引出后面的乐句。句中的虚词“嘧者”也并无实际意义,是承接上下两句的衔接词,句尾处的“呀是”则具有收束性质。
2.衬词
在老爷山“花儿”的唱词中衬词同样被大量运用。如《尕嘴儿一抿者笑下》:
尕手儿(哈)尕来(者)尕(吔)指了甲(吔),(阿哥的白牡丹吔)指甲上(哈就)包(呀)给的(想我的花儿)海(呀)納。
词中出现的“阿哥的白牡丹吔”和“想我的花儿”是这首歌的衬句,总体而言,这两句衬句对歌词主体起到了补充和发展的作用。
3.衬句
衬句的篇幅比衬词和衬句都要长,大多以象声词的形式出现,以《呛啷啷令》为例:
(哎)左边的黄河(嘛噢呦),左边的石崖(么噢呦),雪白的鸽子(么)(噌愣愣愣愣愣,呛啷啷啷啷啷,扑噜噜噜噜噜噜,啪啦啦啦啦啦)地飞呀,水面上飞来(嘛噢呦)。
这里衬句所占的分量比正词还要多,出现的象声词“噌愣愣”、“扑噜噜”等都是形容鸽子飞翔时的状态。这些象声词的运用使鸽子在歌曲中的形态鲜活起来,也使旋律的发展更加优美。
总结
老爷山“花儿”是一种极富魅力的音乐形式,是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这种根植于人民生活的艺术形式所展现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在聆听的时候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老爷山“花儿”本身来看,它也具有独特的文学特征与音乐特征,诗化的唱词和耳熟能详的曲调使它能伴着夏日的风漫在老爷山中的绿树间,漫过老爷山头的红花中,漫上人们的心田。
参考文章:
[1]盛鸿斌.《老爷山花儿会调查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6月
[2]王贵生.《精神牧园:花儿会的现代意义旨归》[J].民俗研究,2011.4
[3]郭正清、牙含章《对花儿的研究》.[J].甘肃民族研究,2004.4
[4]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第1版
作者简介:王璐,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专业:中国音乐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