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改编”将文学作品搬上荧屏,使得文学作品由纸质媒介跨越到影视媒介,视听语言的具体可感使得文学作品以另一种形式飞入大众视野,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但是比较原文学作品,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指出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改编;问题
一、引言
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改编为影视作品,成为影视创作的一种形式。影视媒介和纸质媒介都是一种传播媒介,二者都在向不同的受众群传递一个故事、一种价值观。由于两种媒介的属性不同,传播方式不同,致使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成为一种必要。
但是改编后的作品是不是原作呢?显然不是,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的飞跃,既在还原原著的同时又在解构原著,小说中一些具体情节的变动,既是编剧创造力的体现也迎合了视听媒介戏剧化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数量越来越多,针对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历年来各个专家学者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少不了一些唇枪舌战。那么,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和原作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中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本文就此加以浅析。
二、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性
1、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
小说是通过文字语言来塑造人物、情节,传达主旨思想。而影视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影像,通过对声画的蒙太奇剪辑来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典型环境、传达主旨思想。[1]文字语言在表达上通过一些修辞手法,运用文字,激发人的想象力,展现作品情节。而影视作品则是直接、具体地通过声乐、动画来还原故事情节,给人以感官的刺激,具体直接而形象。文字语言和视听语言的差异性造就了改编上困难以及表达效果的差异。
2、叙事艺术的差异性
首先,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讲故事的。在时间特性上,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有着不同的叙事方式。一般而言,小说叙事历时性很明显,无论是叙事时间还是故事时间,小说显示了文字语言特殊的灵活性,因为读者感受时间可以无限延伸;而电影不同,有人称影视是“一次性一的艺术”,电影欣赏的封闭性空间和有限的时间限制,使创作者在处理故事时间时无法像小说那样细致的描述,它更加強调迅速而有效,过多地叙事枝节会妨碍观众理解,因此较之文字,影視的叙事必须单纯,线索明晰、发展紧凑。[2]
3、受众的差异性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受众的差异性主要集中表现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受众差异上。文学作品的受众大多是有一定文化的精英知识分子,这部分人主要以年轻人据多。而影视作品的受众面比较广,男女老少皆宜,受众人数庞大,受众成分也比较复杂。影视作品更为直观的视觉表达方式,具体新鲜可感,使得其受众门槛较低,受众群也更为广阔、庞大。
三、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中存在的问题
1、视觉植入,想象力缺乏
一般而言,大凡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令人回味的深层意蕴,意蕴是由读者的意向性行为所引发和赋予的:他站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上趋向作品中孤立的“意象”,将它引向广阔的艺术空间,将“有限”引向“无限”,作品由此便获得了“盈余”或“增值”的意义,即意蕴。[3]影视作品还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被固定化、屏蔽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本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对于没读过文学作品而首先接触影视作品的受众来说,容易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固定人物形象,屏蔽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是被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人物,而非原作中本身的形象。就拿时下热播的电视剧《白鹿原》来说,白嘉轩已经不是白嘉轩本人,白嘉轩硬生生变成了张嘉译,因为张嘉译对于观众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到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能被观众认证为一种鲜明的“张嘉译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白嘉轩在演张嘉译,而不是张嘉译在演白嘉轩。
2、迎合受众,泛娱乐化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作者一位迎合受众的审美趣味,必将走向低俗化,导致书的文学价值降低,影视作品也是一样,如果一部影视作品一味迎合受众,以明星的颜值效应,追求刺激的视觉效果,低俗的娱乐搞笑效果,而没有实质的思想内涵,也必将走向低俗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下的大多国产的古装剧、历史剧,玄幻片看似有着华丽的明星阵容,有着特效制作的华丽,却内容空洞,没有实质内涵。以2015年改编而热播的网络剧《花千骨》为例,58集的电视连续剧,情节设置改编尚可,但是电视剧的大结局为了照顾观众的情绪,将花千骨死而复生,最终以团圆的大结局来结尾。这样好不好呢?好是好,迎合受众,照顾受众的心情,但是反之,作品的艺术价值就降低了,一段虐恋,让女主永远地死去,让男主生生世世活在悔恨中,这才是艺术价值。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作品的价值往往在悲剧中显现。
3、商业片特性突出
由于日益发展壮大的大众消费文化,特别是影视等视觉文化以其商业性、娱乐性、平民性和通俗性迅速占领文化市场,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消费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搬上荧幕,满足大众的受众需求。随之而来的是影视改编的商业性越来越突出,铁凝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200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编导在主题定位、明星路线、广告宣传等商业推广方面都显示出了商业片的特性,编剧以男性视角对女性进行歪曲甚至丑化,偏离了原著的主题。[4]从而陷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尴尬地境地。另外,在2015年热播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中,rivo鸡尾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也是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后商业片特性突出的一个标志。
4、编剧、导演把关不严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影视文化也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文化。人心也普遍比较浮躁,反映在影视行业,迎合受众,追求票房或收视率的大批量、标准化、短期快速制作的影视作品不断搬上荧幕,这类作品往往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只是以明星阵容、特效制作、恶搞幽默取胜,道具、场景、服装都相对简单,影视制作粗糙,成本较低。如2015年热播的《太子妃升职记》,改编自鲜橙的同名小说,制作成本超低,但是仍然火爆全网,就其内容来说,影片毫无质量,内容空洞,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强。包括翻拍的《神雕侠侣》,由陈妍希出演的“包子脸”姑姑,火爆的同时,经典已经被解构,只能贻笑大方。在这方面,也反映出编剧和导演没有相关职业的责任意识,把关不严,一味迎合受众,但是忽视影片的质量和它的艺术价值,导致市场上烂片一大堆。
四、文学作品影視改编的注意事项
1、作品的主旨思想不能改變
虽然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属于不同媒介的文化产品,二者有着鲜明的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同时,要尊重媒介的同时,尊重文学原著作品的主旨思想,比如《白鹿原》讲的是历史时代背景下以白鹿原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传统文化在新兴文化的冲击下的败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其鲜明深刻的主旨思想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不应为了迎合受众需求,而改变原著的主旨思想。铁凝也说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或多或少会发生偏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无论形式如何改变,电视剧的主旨精神和故事情节应该与原著一脉相承,否则就对文学造成伤害。”[5]
2、创新思想的运用
在改编文学作品成为影视作品时,在文章主旨思想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删故事情节,这就对编剧的要求很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改编得当还会使文学作品增色、使主旨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增删的这一部分故事情节,既要符合影视媒介讲故事的表达需求,增加传奇性和故事的跌宕起伏,又不违背原著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需求,这需要编剧对原著有良好的理解、把握能力,同时又熟稔影视媒介的表达需求。比如,《白鹿原》中第一集中对仙草进入白家的曲折的叙事,符合了对于塑造仙草这个人物形象传奇性的表达需要。同时,在《夜色撩人》改编自小说《淡绿色的月亮》,却由于相关的故事情节没有处理得当,使得影像没有发挥出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于婚姻的困惑和失望。
3、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呈现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也越来越重视。不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首先都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不论是何种艺术作品,它的诉求是让人在一定时空下的故事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体会到作者或者编者传递的一种价值观,给人以高尚的情感启迪。这对编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明白哪些文学作品可以改编,还要知道在忠于原著的前提下如何改编。在各种商业大片充斥影院的大的环境背景下,人们对凶杀、暴力、色情等充满视觉刺激的大片趋之若鹜,而满足人们高尚的情感审美需求的高品质的文艺大片却是弥足珍贵。如何在影片中展现高品质的艺术价值,在商业大片的浊流中涌现出一股清流,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是新时代下编剧和各导演艺术家共同面对应该思考的问题。
4、编剧要有对文学作品的甄别力
浩瀚历史长河,有很多好看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影视改编,都适合以影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首先,作为编剧,要吃透小说,明白原著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思想,然后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判断该小说是否适合影视改编,是否适合以影视的方式呈现给受众。每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都各不相同,有的人物形象塑造饱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有的小说纯粹是意识流方面的,一些情绪和意识的不知所云的回忆和叙述。哪些文学作品契合了影视戏剧的表达方式,并且经过改编不但表达了原著作者的思想,而且经过改编使作品更上一个台阶,利用影视媒介的优势更好地呈现了文学作品,而且符合大众口味,这是编剧必须要具备的对文学作品的甄别力。一些改编较为成功的例子比如87版《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后来的一些作品比如《红高梁》、《笑傲江湖》等,这与编剧对原著恰当的把握,以及老一辈艺术家对待影视改编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高智,朱芷萱《论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局限性---以<平凡的世界>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7):104-108
[2]宋奇洋《文学作品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J].科技资讯,2011(29):246
[3]魏毅东《“视觉移民”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艺术百家,2010(4):205-207
[4]闫红《论当前影视霸权与文学尴尬生存的悖论性处境--以铁凝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2007(2):15-20
[5]卜昌伟.《大浴女》偏离主题变为三角恋,铁凝拒绝阅读改编剧本[N].京华时报,2004-11-2
孙早娟(1990—),女,汉族,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