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中人物情态分析

2017-09-10 08:17余意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

【摘要】: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走向来看,我国的现代文学自产生以来就有着明显的价值情态,一方面是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另一方面融合在国民的思想意识当中,不同的文学家选择不同的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想,突出于社会价值的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其作品多选择于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鲁迅先生立足于社会的性质,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讽刺架构到文学框架中,寻求最大化的思想启示。鉴于此,本文就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文学情态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鲁迅文学;人物情态;问题研究

一、鲁迅文学中的“小人物”命运

鲁迅文学作为我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文学人物的塑造总是围绕自身的社会感悟进行刻画,无论是<<孔乙己>>,或者是<<祥林嫂>>鲁迅先生总是以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学修辞手法,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神态、心理活动。从文学描绘角度而言,小人物的刻画有着更强的社会启示意义和说明作用,在不同文学情态体系中以小人物作为文学作品的统一出发点,更能有效折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学是完全意义的革命文学,鲁迅先生以从社会讽刺与文学期盼角度出发,在作品中反映不同的人物性格。以<<祥林嫂>>为例而言,她作为小角色,其命运一波三折,好像世上所有的不幸都被祥林嫂所承受,坚强的人面对现实的压力往往会与命运搏斗,伺机脱离命运的掌控,但是祥林嫂面对种种的不幸,不仅没有反思,竟然愚昧无知的去祭拜鬼神,选择不恰当的方法来逃避命运,她本就是贫苦的社会底层,面对他人的欺辱,社会的压迫,祥林嫂逆来顺受,最后落得个冻死街头的下场。贫穷的可怜人往往需要社会其他成员予以同情和理解,时时予以帮助,但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国人的麻木不仁,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认为祥林嫂是灾祸的源泉,总是远远躲开。鲁迅先生用浓重的笔墨详细刻画了祥林嫂这个人物角色,但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社会现实,反映麻木的国民精神,号召国民进行思想解放,塑造理性。

二、鲁迅文学中人物刻画的特点

从现代文学人物刻画角度来看,鲁迅先生作品的人物形象全部是''见微知著'',他通过塑造小人物、小角色来反映革命理念和社会现实。作为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背景布局较小,没有大的背景陪衬,依靠简单的故事线索将全文串联起来。小人物小布局,精细的情节刻画应该是鲁迅文学作品特有的风格,人物角色不仅与故事情节、背景布局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还共同作用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突出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人物特点和社会特点,贴近现实反映出革命背景下的人物情态。鲁迅先生的作品感染于情,触动于心,多重文学笔墨彰显的永远是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展现的是人文关怀,他用文學人物塑造的手法告诉人们不要无知而麻木,要回归理性,追求自由。

三、鲁迅文学中的“农民形象”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鲁迅文学作品作为最闪耀的明珠,其描绘最普遍的文学形象就是广大的农民,他的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带着许多的农民形象中,尤以精神胜利著名的阿Q,有背着生活中的抑郁却又麻木不仁的闰土,有的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着倔强泼辣的爱姑等,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选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它们便签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故事,从他们悲欢离合的记忆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麻木无知和落后的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鲁迅先生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农民形象,无论是农民闰土祥林嫂等,还是精神受到极其严重扭曲的贫苦阿Q,他凭借健忘,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让自己处于常胜不败的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处于常胜不败的境地,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生活在偏僻落后但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地保一些闲汉都拿它作为压榨、嘲弄的对象,打骂他,侮辱他的人格,剥夺他可怜的财物,阿Q也曾对欺负他的人进行反击,但是他一切反击的行为只是造成了他悲惨的遭遇。阿Q在一系列吃亏和侮辱中形成了他精神胜利的处世哲学,阿Q的社会地位虽然和圣贤相去甚远,其思想却是样样源于圣贤经传,和闰土祥林嫂比较起来,阿Q经历复杂,见过世面,他进过城做过小偷,见过革命党,在白举人家当过仆人,特别是幸运的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大革命。在革命浪潮冲击未庄的时候,赵太爷和未庄的人都事出突然,没有思想准备而一片慌乱,阿Q这个生活底层的农民,像一颗压在大石下的弱草,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们大祸临头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感到心情舒畅,并燃起复仇意识。这些想法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对旧社会阶级的愤恨与厌恶,形象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四、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大致塑造了三类典型,一种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如孔乙己,通过这些形象探索知识分子命运问题,其二是旧中国下层农民的典型形象,如闰土,提出农民问题,思考着农民的出路。第三种是劳动妇女形象,如祥林嫂等,提出捍卫女权问题,号召女性解放。鲁迅在写这种变态的心理,病态的人格分裂是具有较强社会针对性的。其目的正是为了以变态的人来抨击社会的罪恶和封建的压迫,真正表达其内心中的革命思想。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在革命文学思想的引导下,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各种审美特征融为一体,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是怎样戕害人的肉体和心灵。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在表现这种社会思想状况中,突出了对辛亥革命的表现,对妇女问题的表现,对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看待等。由于社会思想的滞后,社会群众思想的愚昧无知让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后陷入了悲剧的失败,妇女是受封建制度摧残最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农民是社会人数最多的阶级,他们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和剥削,在精神上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折磨,觉醒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直接联系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造,没有一个全面性的封建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的个性解放无从谈起。所以说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传统伦理。

五、结语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态主要表現在其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及女权形象的塑造,鲁迅先生通过塑造这一系列经典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革命思想,表达自己对社会统治阶级的憎恶,他希望通过革命手段促进社会思想启蒙,能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能拜托封建传统的戕害,真正的解放个性,回归理性,创造美好幸福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郭茂全.鲁迅小说人物对话的独特叙事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王宗凡,徐续红.“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来”──论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1).

[3]毕绪龙.“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J].山东社会科学,2005(04).

作者简介:余意(2000.10—),男,就读于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克拉玛依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经济法共识下法制精神践行
新时期科学信息媒体传播方式研究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