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画艺术中的虚实关系

2017-09-10 13:33舒易团
神州·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家国画

摘要:国画中的虚实是与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分不开的,想要把握国画中的虚与实,就必须了解造就这种虚实意境的思想基础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国画创作中将虚实融于其中,国画创作不仅是虚与实的呈现过程,也是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积累,来源于实践,而由超越实践,在虚实转化间,将自己的情怀彻底的表达出来。

关键词:国画艺术;虚实论

国画艺术在形和神上更注重“传神”,往往欣赏或评价一副国画作品,欣赏的并不是它对事物的描绘多么真实,而是更加留意笔墨的灵动,就如清朝画家和书法家恽格所说“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1],通过一笔一画,在虚与实之间转换,这种虚实的处理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几千年的传承和积累,而文化和思想的不断沉淀也让国画更具气韵,饱含意境。

一、虚实论的思想基础

谈及国画虚实论的思想基础,不得不提几千年来影响中国人颇深的几种主流思想文化,即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

(1)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在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中起源较早的一种思想文化,道家认为万物皆以道为根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一种万物皆由道而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且道家学说认为,万物皆有对立,有阴必有阳,有虚必有实,阴阳虚实共同构建起了现存的世界,是世间万物的根源[2]。阴阳虚实的对立和统一,构成了万物的蓬勃发展,“道法万物”,而绘画中的虚与实也跟道家的这种世界观相切合,绘画创作时作者通过类似于道家文化思想中虚实的干湿浓淡的水墨,以及“勾、皴、染、点”等可以表达对立关系的表现手法,将阴阳和虚实不经意间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创造一副天人合一的意境。

(2)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影响中华文明的一种重要思想文化,相比于其他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对绘画创作的影响尤为之大。在儒学思想中,所追求的“大仁”、“大爱”对我们的国画创作定下了格调,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者在创作绘画作品时,往往从一种大格局,大角度去进行绘画创作,这种文化底蕴的影响是慢慢积累的。儒家文化中的大思想让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将更多的磅礴、雄壮等融入到画作中,但又不失灵性,让作者想要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的精神得以升华。

(3)佛教文化。佛教自两汉时期流入我国后,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后,于隋唐时期受到当时执政者的影响,开始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講求大彻大悟,大悲大能,讲求“知悟”与“空灵”,与儒家和道家思想对国画的影响不同,佛家思想主要通过其万物皆空的思想,认为一切皆为平淡,但这种平淡并不平凡,创作者手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得到思想的生化,获得感悟后,能够将这种体悟用于绘画作品中,彰显虚与实的艺术魅力。

二、国画中虚实关系处理的意义

(1)展现出国画艺术的整体与统一。整体和统一这组概念形象的描述了国画艺术作品中的对比和矛盾特点,通过对比和矛盾的艺术特点,将虚与实充分的表达出来,而虚实的对比性和矛盾性,也反过来展现了国画艺术的整体与统一。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中,很多是相对立的,存在虚实性的,如“浓淡、疏密、隐现”,这也是一副好的国画作品所不可或缺的。评价一副国画作品的优劣,首先要观察其构图、透视等,然而这些相对于虚实处理的重要性要小得多,通过虚实的处理,对整副绘画作品中的对比和矛盾进行深入刻画,通过对比和矛盾的统一整合,展现出画作的本质。国画艺术经历了写实到写意的发展,并且通过后者让国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虚实的处理正是写意所追求的极致,通过虚实所展现出来的整体与统一,将国画的空间艺术效果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整体中看细节,从虚实中看生气,最终实现作品形与神完美的统一。

(2)审美效能的大包容和含蓄化。许多欣赏过中西方绘画作品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中国同西方在绘画艺术表现风格上存在截然的不同。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审美观念,即将看到的景象或者人物,通过写实的手段准确无误、客观的表现在画布上,力求形态上的贴近真实视觉感受,这种艺术表现手法较为明了,色彩绚丽,极具视觉冲击。而中国画则是对事物本身的形态描绘并不十分在意其准确性,而更关注的是其散发出的气韵,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抽象审美观念,观众在接触国画时,并不能简单的通过绘画作品的形态感受到其要表达的情感,而是要仔细体会其虚实、其情怀、其气韵去真正了解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包容和含蓄,相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这种包容和含蓄更能揭示出作者的精神层面,忽略形似的审美要求,而更偏向于神似,是中国绘画大师虚实表现手法做到极致的外在表现。

(3)展现出国画的和谐之美。和谐并不是近现代提出的观点,而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种处世态度。儒家思想认为,天人本是统一的,天为大,人必须顺应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这种观念恰恰也就体现出了和谐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国画作品中,讲求“天人”、“物我”之间的和谐之美是创作者所追求的[3],通过虚实线条的描绘,在对比和矛盾中,做到整体的和谐,虚实有度,不会因为过于太实而失去画作的灵性,又不会因为太虚而让画作显得空洞,造就一种虚实和谐,阴阳和谐,形与神和谐,刚中带柔、刚柔并济的大和谐作品。

小结

国画创作的发展离不开创作者绘画水平的提高,只有主动积极的去感悟生活,去学习百家之长,坚守传承的同时,将现代元素融入绘画作品中,个性鲜明,推陈出新,通过虚实的掌握,勾勒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叶晶璟,胡丽婷.论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在服饰图案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02-202,203.

[2]唐青.中国画的虚实表现浅色艺术研究[J].书画世界,2014,(3):87-88.

作者简介:舒易团(1982.06—)男,苗族,贵州凯里人,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美术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道家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国画欣赏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