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芦笙是安顺地区传统的乐器之一,芦笙文化也是安顺地区人民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纽带,代表着苗族传统文化。本文详尽分析了安顺地区芦笙文化的发展水平及特色,并提出了弘扬、创新安顺地区的芦笙文化途径和措施,旨在为推动贵州安顺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安顺 芦笙 文化
一、引言
芦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将芦笙视为最主要的乐器之一。据调查,芦笙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唐代,宫廷里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宋代以来多有文献记载, 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描述了当时辰洲、靖州的少数民族在农闲时多至一二百人,手拥握而歌,数人吹笙至前导之的歌舞场面。现在的芦笙分大、中、小等多种类型,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在数千年的岁月中,芦笙文化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安顺地区,同时芦笙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缔造,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安顺地区芦笙文化发展水平分析
贵州安顺芦笙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独特文化特质。安顺地区作为苗族民族文化的代表地区将芦笙文化发展成为苗族最推崇的文化之一。无论当地人民生活在何处,他们都依然保持着对芦笙的热爱和崇拜。安顺芦笙是典型的黔中九十度苗族蘆笙。它的结构,音调继承历史传统,没有什么发展变化。主要流传于西秀区、关岭、紫云、平坝等地。安顺苗族芦笙以长度计类型,如:“二伬半”、“三伬半”、“五伬半”、“七伬半”、“九伬半”等,普遍在娱乐,跳花、祭祀等活动时吹奏。但当今民间芦笙门派多,各有各的吹奏方法,调子不统一。以关岭、紫云为例,他们之间的乐调不一。步伐不一。曲调难学,覆盖面少,不利于芦笙文化的推广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培养芦笙手的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口传心授法为主,而且限制学习其他民族的乐曲,进而导致芦笙手的学习方法太单一、保守,严重阻碍了贵州安顺芦笙文化的发展。
贵州安顺地区的特殊地形地势,导致了安顺地区人民经济生活水平较低,学习芦笙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而且真正优秀的芦笙手是凤毛麟角的。除此之外,安顺地区政府忽略了对当地芦笙艺术人才的大力培养,没有正确的引导其发展。芦笙专业人员也很少进入民间收集材料,传受音乐理论知识。对民间芦笙的思想感情理解不透,芦笙曲调统一只能提出一些理论探讨,没有作出统一的规范。因此,民间芦笙的不足,是不利于安顺芦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弘扬和创新安顺地区芦笙文化发展相关措施
(一)弘扬安顺芦笙传统文化的措施
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由于安顺地区坐落在高山和半山位置,导致其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利,当地人民主要以解决自身经济条件为主,所以想要弘扬和发展安顺芦笙文化是寸步难行的。首先,当地政府应对贫困的安顺地区加大经济上的扶持,努力改善安顺地区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促使当地人民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弘扬安顺芦笙文化。其次,要加强与政府间的交流,将安顺地区的民族特色节日构建为弘扬安顺芦笙文化的平台,这样不仅能够弘扬苗族民族文化还能够促进安顺地区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从而为安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最后,当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对安顺地区芦笙进行大力宣传。从而使安顺地区人民全面正确地认识芦笙文化的重要性,不断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芦笙文化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安顺芦笙文化的具体方法
在我们学习中,不光是弘扬,在弘扬的的同时还要发展,这才是传承芦笙文化的目的。总是古老的曲调、吹奏方法,脚步也是呆板,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欣赏要求,人们不愿意看,不愿听,就连我们自己有时也接受不了。安顺芦笙要发展,大家要统一认识,拓展芦笙发展的路子,要放开手脚,打破禁锢。还有制作芦笙的工艺师,要按统一模式制作,不能根据各地的要求制作。各有各的吹奏方法,门派很多,形式百花齐放,自由发展的局面。
安顺地区芦笙文化不仅要弘扬和传承,还要大力重视其创新发展的途径。一方面,安顺地区各级政府、人们要改变观念,提高芦笙文化意识。在历史进程中,民族文化一直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安顺芦笙文化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流传到今天。另一方面,由于安顺芦笙文化的传统传承方式,使安顺芦笙没有注入新鲜元素,这就严重阻碍了安顺芦笙文化的发展。因此,安顺地区芦笙手要勇于创新,摒弃落后的思想,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技艺,促进安顺芦笙文化的蓬勃发展。因此,人们应该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学习安顺芦笙文化。安顺芦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所应当将其打造成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品牌。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随之提高,安顺芦笙文化也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音乐专家,芦笙专业人员要深入民间挖掘、收集、整理,征求意见,制定出一种易学,易记的统一的有安顺特色的芦笙曲调,演奏技巧,芦笙舞蹈。(包括芦笙工艺师的改良制作)。以便发扬光大,让安顺芦笙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与此同时,有着几千年浓厚积淀的安顺芦笙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当地政府和各方力量的相互协调合作。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安顺芦笙文化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壮大,这不仅对发展芦笙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秦序.芦笙起源初探[J].云南省民族音乐工作室,2004.
[2]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09).
[3]余佳.苗族芦笙文化的现状及思考[J].艺术教育,2002.
作者简介:杨长灵,男,贵州丹寨县人,四级演员,单位:安顺市黄果树艺术团文化有限责任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