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悲剧意识的思考

2017-09-10 12:27陈苗
商情 2017年31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死亡矛盾

【摘要】人生是人生命的展开过程。人生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死亡的必然性与人生的自由,生与死等矛盾都凸显人生的悲剧性色彩。人生孕育着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也左右着人的一生。悲剧意识刺激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不朽,促进人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人生 悲剧意识 矛盾 死亡

人生就是人的生命展开过程,而人在其中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便构成了人生经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融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所以如何把握人生,使其更有意义,是每个人以及社会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人生的悲剧性形态,喜剧性形态暂不讨论,从生命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生与死的矛盾出发,阐述了悲剧意识产生的必然性以及悲剧意识对于人生把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悲剧意识产生于人与世界的矛盾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在潜意识里充满欲望,但是无法满足的冲突使人感到苦恼,而悲剧是人的痛苦得到宣泄的途径。黑格尔认为悲剧性的根源是两种各具合理性又有片面性的精神力量发生矛盾冲突,结果两败俱伤。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现阶段实现这种要求的实际不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从上述的观点出发,解释了产生人类悲剧性的唯一来源:人与世界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之间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矛盾体,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在矛盾中求发展的悲喜交加的戏剧性过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特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因而可以把悲剧意识定义为:当人类内在需求与客观物质世界规律的矛盾难以调和又不得不遵循客观性法则时,产生的一种人类特有的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带来的主观感受。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祖先的力量弱小,难以从生活经验中把握更多的自然界的规律,因而在对世界的艰难的漫长的认识中人类祖先创造了一个个富有悲剧性的神话故事。古希腊西西弗的神话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西西弗由于惹怒了诸神受罚,令他把一块石头不断推上山顶,而每次登顶后,石头又因自身的重量一次次的滚落,西西弗只得重新搬运又使其再次滚落,无限循环。西西弗是悲壮的,他的悲壮源于终日无用而又无望的劳动,至死方休。然而这个故事之中的西西弗又是幸运的,他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况,虽然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荒诞的行为,但这也同时磨练了他的意志。每次他面对石头滚下山后又重返平原的瞬间,他都超越了自己的生命,攀登山顶的坚定意志展示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每次登顶都是一次新的胜利。在这存在一个悲剧性悖论:“悲剧性的矛盾不但能导致深沉的痛苦,还能引起美好的感受”。而这美好与痛苦的交织就是人生意义的全部。

西西弗的推石过程就类似我们的人生历程。个体的人生轨迹虽不尽相同,甚至天差地别,但是在人生追求中体现出来的趋利性(利主要指价值)却使生命在普遍性意义上殊途同归。人不仅是靠食物存活于世间的动物,更是一个依托于意义来过活的族群。每个人都是推石者,在世间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其存在的价值,就像西西弗对于命运的悲剧意识使他正视自己的劳动,推石滚石就是他的人生过程,这块石头就是他的人生全部的意义,在推石的过程中他的命运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也借此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二、悲剧意识激发人对不朽的渴望

人作为自然界中特殊的存在,其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因而人遵循着自然的生灭规律的同时,又被社会运动的规律所限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个体的生命在时间长河的无始无终面前,甚至是人类的历史中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人的存在是渺小的,在无限空间中只居一隅以安生立命。当人们认识到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进程的冲突时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包含着对无限肉体生命的渴求以及无法实现的焦虑和惶恐。这种意识刺激着人们终此一生来追求能够永恒的,不朽的存在。柏拉图曾论证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即使人的肉身死亡,灵魂依旧会回到天上去。但是现今依然没有任何方式或者科学验证灵魂不朽,人死如灯灭依旧是符合理性的。因此人不得不在追求肉身不死和灵魂不死皆无果之后另求他法,即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中达到不朽,也就是创造不朽的人生價值。

人生价值包含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指一个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为对于作为主体的个体自身需要满足的现实效应和对于作为主体的社会需要满足的现实效应”。而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人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也极大促进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不朽的价值主要是指由人所创造的,在历史进程中稳定延续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为历史人物所创造的价值。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并不否定领袖、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一定的时期,能够正确地体现人民的利益需求,往往会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发生重大影响,实现社会的历史性飞跃,以至于为社会大众所铭记,从而通过口口相授、著书立说等方式代代相传,进而积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传颂。于是人有限的肉体生命通过价值形态融进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实现了生命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的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三、悲剧意识促成人对死亡的超越

人的一生极其短暂,而对于死亡的思考和对抗却贯穿了人的一生。“没有一个存在不努力保存它自己,而这种努力便是它真正的本质,并且包孕在无限的时间里”。人的本能惧怕死亡,渴望永生。生死矛盾衍生出的悲剧意识使人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和敬畏感。同时,我们也得承认人类对于问题的思考总是出于为人类自身考虑的,是利己的,不存在毫无意义的、毫无价值的问题,意义和价值都是对于主体“人”而言的,当问题产生时它便与人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问题的解决就是对于人自身的完善。哲学的现实意义就是完善人,使人更好的生活。所以哲学问题即使是纯思辨的形而上学问题,终究也要回到人的存在价值的问题上去。死亡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义是什么?如何面对死亡?为了更好的探求人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要对死亡问题有更全面的把握。endprint

现代医学将脑死亡定义为个体死亡的标准;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罪孽出世的,从生到死的过程便是救赎自身的过程;毕达哥拉斯认为死亡是灵魂的暂时性解脱;庄子也提出“死生,命也”。死亡是必然的,这是死亡的唯一特性。黑格尔曾提到“人具有两种特性:有生也有死。但对这事真正的看法应该是,生命本身即具有死亡的种子”。因此,死总是与生联系起来理解的,理解了生就是理解了死。反过来讲,把握了死,就能更好的生。而死不像是生,死亡是无法经验的,只能够被思考。而死亡的必然性使人获得对人生的有限性的思考(即死亡意识),能使人产生对生活的紧迫感,进而克服人的本性中所固有的惰性,更积极的面对生活。而这种死亡意识,也就是对生死矛盾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使主体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从而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以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消极的面对死亡的方式也内蕴着深沉的悲剧意识。伊壁鸠鲁是不承认死亡的。他认为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看来死于生者与死者都无关,只要从快乐原则出发,不以好坏来定义生与死,就能借此来化解生死矛盾,将人从对永生的渴望亦或是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更好地生活。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可能性,是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人总有一死,却不知何时死,人这一生从刚降生就必须承担起这么一种存在方式,也就是“向死而在”。当人意识到这点时,悲剧意识也会油然而生,它使得人们更注重生命的整体性,促成了人对于死亡的超越,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对于死亡的超越也就是对于自然必然性的一种超越。渴望自由,但是处处为必然性所限定,因此人是不自由的。但是又如恩格斯在马克思过世后写道“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发生的一切事件,不管多可怕,它们自身都包含着一种安慰”。每个人在世间生活,都如西西弗一般,总有不可主观更变的规则,是枷锁也是人存在的证明。对于人生的悲剧意识能够促使我们从必然性中挣脱出,更大程度地把握自己的命运,也逐渐趋近人生的自由。

四、悲剧意识融于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中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是社会的细胞,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整体由局部组成,离开了局部,整体就不能存在,局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个体与社会之间既会相互促进亦会相互阻碍。社会的历史进程与个体的人生走向也同样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人的一生统一于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如果个体忽视对悲剧意识的感知必然会造成社会整体对于悲剧意识的淡漠。而社会整体对于悲剧意识的淡漠,同样会泯灭个体的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促进个体的发展。人的命运错综复杂,是必然和自由的统一。而对于命运的回答中,古代的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宿命论也认为在人类诸多的神秘变化的命运现象中存有一些定数,而这些也可称为必然法则的定数,即是组合世间诸法相的基本力量。这些观点都过分夸大了人生中必然性的因素,而忽视了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就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主观意识加诸于客观存在,以自由意志来选择自己的人生。生老病死是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的铁一般的法则,人只有具有对于生老病死必然性的悲剧意识,才能怀着对外在世界的敬畏之情,最大程度激发自身潜在的现实可能性,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若丧失悲剧意识,个体就难以在生命活动中摆脱动物性,盲目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偶然胜利之中,从而忽视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的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

悲剧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积极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悲剧意识是从一个人的一生中,从一个社会的历史中,产生并从未调和的矛盾中衍生出的意识,是人类群体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稳定的意识。认识并培养悲剧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要求,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一个社会或者国家如若淡漠甚至丧失悲剧意识,在科技愈发发达的今天,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甚至导致相应历史阶段的停滞和倒退。

除开物质的运动及其所要遵循的规律之外,世上再也没有永恒的东西。只有贯彻这条必然性法则给予我们的悲剧意识,我们才能从有限生命的遗憾中感受生命的完整性,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陈新汉.论人生价值[J].山东社会科学,2010,(09).

[4]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6]张松辉.庄子译注与解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段徳智.死亡哲学[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14.

[9]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苗(1993-),女,浙江台州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2015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死亡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生命的映像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