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
【摘要】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述为“天人关系”,其本质是“天人合一”。从“天人合一”的总体原则出发,中国哲学特别倡导系统有机的思维方式,倡导厚德载物的人生智慧,倡导与自然和睦相处、“重德、利用、厚生”的实践情怀。放眼于人类未来的文明,我们必须在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从而促进文化与历史的进步。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厚德载物 交流互鉴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哲学的全球贡献,就其根本来说,源于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我们正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与综合国力的提升相适应,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也日益增强。未来的中国发展图景不能仅仅是“经济中国”,更应该是为现代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文化中国”。
不同的文化形态之间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与现代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全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在相互学习中进步。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就是一个融入世界、向世界学习的过程。
中国哲学走的是“由人及物”的路数
毋庸置疑,在全球化发展时代,加剧了文化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紧张。现代化作为一种普适话语,成为全球化时代最为强势的逻辑。因此,我们看到,求解“现代性”之谜几乎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思想家建构其哲学的重要话题。“现代性”就其根本而言,彰显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科技理性广泛渗透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效率”“实用”“计算”“标准化”“整齐划一”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人所追求的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面对“现代性”逻辑所导致的“标准化”“整齐划一”,人必然要对之进行反思与批判,捍卫文化发展的个性化与多样性。换个角度说,置身于文化多样性时代,需要我们倡导人类现代化实践的多样性,解决人类的现代性危机,以此来破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客观上已成为未来人类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的时代价值才得以凸显出来。就其总的方面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永远是哲学家们需要面对的哲学主题,因为人所面对的自然,是每个人展开人生的最基本环境。
中国哲学走的是“由人及物”的路数。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哲学”,主要是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述为“天人关系”,其本质是“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中国哲学家视野中的自然从来都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同样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哲学从来不是离开自然而谈论人文,更不是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形成所谓的认识世界或人文传统。恰恰相反,中国哲学是在人与自然的统一观照之中生发出对人文精神的系统阐发。天人关系是中国人展开哲学致思的前提,只有从“究天人之际”这一前提出发,才可能达到“通古今之变”之目的。
很显然,中国哲学这种以“天人合一”为前提的思考特点,对于缓解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既是世界观、发展现,又是方法论。它的内涵的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特别是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主体关系,“物”并不是纯粹的客体,它具有主体性;它向我敞开着的空间又与我本心的空间相互交织、印证,从而使得外界自然与人自身都呈现了各自的真实意义。在“人道”之中寻求“天道”,即在现象之中探求本根,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努力遵循的。
中国哲学特别倡导系统有机的思维方式
从“天人合一”的总体原则出发,中国哲学特别倡导系统有机的思维方式,倡导厚德载物的人生智慧,倡导与自然和睦相处、“重德、利用、厚生”的实践情怀。
首先,中國哲学倡导系统有机的思维方式。一个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是其民族特殊性的重要层面。“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注重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就为中国人的系统思维模式之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统一的系统结构之中,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所以,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规律和特点,尤其要注意克服非此即彼、矫枉过正的两极性对立思维,而应“执两用中”“允执厥中”。只有做到“执两”,才能准确地“用中”,才能找到事物发展的有机平衡点。
其次,中国哲学倡导厚德载物的人生智慧。做人首先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正如《中庸》所讲的:“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只有注重内在的修为,自觉践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亦才能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兼容并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再次,中国哲学倡导与自然和睦相处、“重德、利用、厚生”的实践情怀。儒家倡导“畏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对自身的行为要保持警觉。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按这些规律办事,如果违反这些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如果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终极幸福,完成我的“性命天道”,那么我对工具“利用”的结果才是“厚生”。所谓“厚生”,就是增益于一切群生——不仅包括人类,而且包括自然,亦包括工具自身,这是一种统一了人、自然和宇宙万物的“天人合一”的态度,这也正是我们所企求的向自然的认同与回归的真正目的。
中国哲学以上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有效缓解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社会文化矛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是中国哲学对于未来全球健康发展的最大启示智慧。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对人类文化的反思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在我们竭力寻求“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在更高的层次上,我们也应去寻求“人类向何处去”的艰难课题。诚然,人类文化发展的多元特征启示人们要注意研究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但从人类主体完善的角度来看,我们则不得不说,“人类在做着同一个梦”,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间探求着人类的未来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我们一定要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心,将中国古老哲学智慧发扬光大。中国的对外开放,使我们的文化发展与世界的“大文化”融为一体,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以封闭的方式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放眼于人类未来的文明,我们必须在进行中国的现代化战略思考与实践中,注意正视西方近现代社会由于技术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尖锐对立的严酷现实,在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从而促进文化与历史的进步。
(作者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与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项目编号:17ZDAL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