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天时、地利、人和”

2017-09-09 20:25胡鞍钢
人民论坛 2017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基础民族复兴

胡鞍钢

【摘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从一穷二白到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过程,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支撑,“得道多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民族复兴 经济基础 政治基础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和“三个前所未有”的重要论断,即中华民族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深刻阐释了我国發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为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体现了我们党立足长远,观大势、谋大事的战略思维。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现实根基、时代背景和内在动力?

“四个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几十年发展实践所奠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蓝图的底稿,是中国未来继续发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根本保障。

经济基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起飞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记录。从1978—2016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6%,比1870—1913年美国经济起飞平均增速(3.9%)高出5.7个百分点,比1950—1973年日本经济起飞平均增速(9.3%)高出0.3个百分点,也比1990—2015年印度经济起飞平均增速(6.5%)高出3.1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大幅度提升,按汇率法(2010年美元)计算,2016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为12.29%,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将达到1/5左右;到2030年,中国GDP占世界比重将达到1/4左右。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和必要前提,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现代化,没有强大的工业化就不会有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化持续加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10.9%。2010年工业增加值超过美国,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美国。《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并日益强大的第一动力。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大国,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差距。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首次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政治基础方面。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制度的保驾护航,而任何国家政治制度的建构,都需要自我组织规范和广泛吸收借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搭建了一整套包括现代国家制度、人民民主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制度等在内的政治制度框架,并逐步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构成民族复兴强大的上层建筑。中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孕育产生了党领导国家、国家治理社会的体制,正是这种体制使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在超级地域上完成了现代国家建设,使中国得以充分利用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完成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为民族复兴蓄积了力量。中国的人民民主制度是优于西方代议制民主的更广泛、更切实、更高效、不断发展完善的民主,正是这种真正的民主为党的事业、民族复兴事业赢得了民心。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制度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政党政治的制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人民、最大的风险是脱离人民,我们党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这种根本思想路线,赢得了伟大复兴的最根本政治基础——中国人民,形成了民族复兴的广泛的统一意志,这也是中国政治制度最大的优越性。

社会基础方面。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实实在在的、最核心的硬实力在于它的人民。“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任何体制制度的优势都需要人来发挥,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最终归结于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的社会基础在于十几亿中国人民,在于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本。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巨大的人口数量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到2016年,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研究生在校生数达到250万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超过1.8亿人,人才总量达到1.7亿人,市场主体登记数超过1亿户。这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和创业者资源。

文化基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中国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复兴重要的文化基础。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体现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性是中国文化扎根现在、走向未来的时代基础和先进性保障,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文化更是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文化基础的关键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根本来源于几千年的民族记忆,来源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这些重要论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根基性作用的确认。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是其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重要源泉的关键所在。民族复兴需要整体民族的“凝神聚气”,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能量。endprint

“得道多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当今中国已经走到了这个推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这既是一个自身不断发展的历史积累,也是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所趋。中国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都处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黄金发展期,因此从21世纪上半叶开始,都将成为中国崛起、民族复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北方国家(指OECD国家)衰落、南方国家(指非OECD国家)崛起是中国的关键机遇。北方国家GDP(购买力平价口径,2011年国际美元)占世界比重,从1990年的61.6%持续下降,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2008年降至50%以下,到2016年又进一步下降至44.68%;而中国迅速崛起也带动整个南方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以往两个世纪以来南北方国家大趋异的基本格局,形成了21世纪南北方国家大趋同的新格局。由于中国本身就是世界最大贸易体,也是南北国家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因而成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利益交汇点,成为他们之间的桥梁和渠道。

其次,周边大国崛起也是中国机遇。中国周边大国除日本外,都属于崛起中大国,都会在相互之间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并大于竞争效应。中国与周边国家讲信修睦,广泛建立“友好伙伴关系”,这为持续的和平发展和复兴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再次,中国特色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为民族复兴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發展、互利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新型大国伙伴关系网络遍布全球,创造了大量“战略伙伴关系”的伙伴方。秉承不针对第三国、不搞对抗、平等对话的原则,中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中拥有大国伙伴关系最多的国家。“以和为贵”已经为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贴上和平、共赢的标签,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

国家创新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符合国家发展生命周期规律,即每个国家都会经历四个不同阶段:初步成长期、迅速成长期、高峰期、衰落期。无论古代世界各地的文明国家,还是近现代实现世界性主导权的英国、美国,都没有摆脱这一规律,这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关键的历史依据。从现实中看,美国在经历了冷战结束初期的高峰期后,已经步入衰落期,而中国在几代共产党人领导和几代人民群众生产积累下完成初步成长期后,正在迎来迅速成长期,综合国力逐年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我们确确实实“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规律中,决定一个国家崛起或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能否持续创新,国家间竞争的本质就是持续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在国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国家的持续创新动力、能力大不相同。中国的创新目标在每一个五年计划和规划的指引下,国家的创新能力每五年上一个大台阶,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每十年迈进一大步,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国家创新竞赛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创新阶段,早已超越了熊彼特所定义的资本主义创新——企业家创新。为了民族复兴星夜兼程、快步向前的几十年奋斗,使改革与创新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之中。归根结底,中国的创新是执政党的创新,是制度的持续创新。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民主党、共和党相比更加“年轻”,更具创新精神与能力,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这种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定理想,因此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制度创新是更加坚定的、持续的,更能有力地推动中国这艘巨轮驶入并巡航于“迅速成长期”。

总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从一穷二白到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过程,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过程。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中国的辽阔大地上洋溢着充沛不竭的创新活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物质力量。从现实角度看,中国崛起、民族复兴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党正引导着人民坚定地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上。从未来发展根基来看,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已经积累了厚实的基础,民族复兴事业“粮秣充足”。

当前,继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星夜兼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把握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提振复兴的信心;认准中国的当世之势,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几十年积累的发展基础之上,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真正落实为人民的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毛泽东同志八十年前所描述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如行稳致远的超级巨轮,已如跃出海面、照耀世界的七八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欣欣向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崛起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如期实现。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基础民族复兴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