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9-09 10:38汪永忠
商情 2017年27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问题

汪永忠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年轻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有的已经在城里安家立业,农村老人留守现象已经历史的摆在了我们面前。截止2016年6月,涪陵农村留守老人已达1.25万人。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单靠自己无能为力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解决不好,将影响四个全面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本文通过分析涪陵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研究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涪陵农村留守老人面临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涪陵农村 留守老人 问题 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前往东南沿海和大中城市务工,由此造成了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的趋势,并且有不断增加的势头。农村人口的外流,尤其是远距离的跨省流动,导致了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只剩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留守家庭的出现。随着老龄化的凸显,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值得引起社会的深思。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社会问题不只涉及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还将对社会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改善现状,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和生活问题,使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重大课题。

一、涪陵区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收入低,生活照料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虽然我区推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是面广保障低,多数的农村留守老年人每人每月只有85-105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金,难以保障养老。农村低保政策,虽实行了应保尽保,并逐年调高保障标准,但总体来说标准也很低。2016年,涪陵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人均只有153元,并且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留守老人基本上为多病或丧失劳动力。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区12502名农村留守老人中,只有681人得到政府救助,占总数的5.45%, 35.61%的老人还是靠自己劳动来维持生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来做,成本高,收入低。据调查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的人均纯收入都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只有4.4%的留守老人认为自己生活较好,38.3%的农村留守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质量很差。不仅如此,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挑水煮饭等较重的体力活,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目前,我区很多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状态。

(二)勞动负担重,养老抚小难

全区有35.61%的农村留守老人仍以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所以很大一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仍以种养为主。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全家农活就落在老人身上。在偏远的山区,土地转租还远没有成为普遍现象,土地流转市场也很不完善,如果自己不耕种,只能免费交于别人。为提高经济收入,留守老人不得不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来提高家庭收入。而且有的农村留守老人在从事劳动的同时,还要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孙子,而90%农村留守老人是小学文化和文盲,他们文化低、精力差,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知识照顾好老人和留守小孩。有的孩子比较调皮,有的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长此以往,将会成为一项长期的社会问题。调查中发现,由祖辈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有10482人,因此很多农村留守老人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还要承受照顾老人和抚养小孩的责任,增加了其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健康状况差,安全隐患多

随着农村留守老人年龄的增大,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患病率随之上升。目前,全区有残疾和患重大疾病的农村留守老人3112人,占农村留守老人总数的24.89%。此外,还有很多农村留守老人患有风湿、骨质增生、胃病等慢性病。在走访南沱镇、焦石镇、龙潭镇、江东街道办事处的100多名农村留守老人中,有66%的人表示最担忧的是生病问题;其次为温饱问题;再次为生活照料问题。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同时农村社会治安趋于复杂。社会上很多骗子把目光集中在农村留守老人身上,由于年龄大、分辨能力低、求助无门,农村留守老人上当受骗的事情屡有发生。此外,涪陵区为山地丘陵地带,农户居住分散,日常生活尤其是老人生病,显得孤独无助,甚至会危及生命安全。并且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这些都会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全隐患。

(四)精神慰藉少,文化活动缺乏

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是农村留守老人面对的最大精神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转而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却不断加强。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成了当前不少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写照。特别是独居老人心里有话没处说,有时间没有事情打发,容易出现抑郁症,认为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这次调查的12502名农村留守老人,其子女和赡养人在两年以上未回一次家的有2591人,占农村留守老人总数的20.72%。endprint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化、工业化是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造成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和农村社会的“空穴化”,农村养老的对象与载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开始产生分离,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而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更加凸显。

(二)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弱化

在传统社会,子女对父母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尤其是儿子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父母在不远行”等传统的教导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行为。但在现实社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弱化了子女对父母的养老责任。子女远离父母,不能直接对父母进行生活照料,尤其是年事已高的父母,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将存在更大的生命风险,如有重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等。这一问题在最近几年里显得愈加突出了。改革初期的一段时间男性外出务工较多,家庭可以留下妇女来照顾老人。但最近几年,随着妇女就业机会的增加,外出务工的女性也越来越多,于是夫妻双方双双外出务工的人口比例在逐渐增大,农村家庭中只剩下了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更加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弱化,留守老人更多的是靠自己或同样年迈的配偶来相互照料。

(三)二元型的社会结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在不能充分享受家庭养老的同时,现阶段农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机制又非常不健全,这就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困境难以改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城乡政策不同,城市养老有着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而在农村养老更多的是依靠家庭。最近几年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方式依然没有较大的改变,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仍未建立健全。

此外,农村社区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村社区即老年人生活的村庄,本应是维护家庭养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家庭养老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接替者。但目前我国的社区还不能为留守老人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还未建立,社区对家庭养老还起不到引导和督促作用。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和条件所限,养老服务在整体上仍属空档,最具代表性的敬老院不仅不普及,现有的许多还只是供参观用的展品。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甚至在许多农村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留守老人还没有成为社区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现代化的社区照料体系尚未全面建立起来。

(四)子女回家的机会成本高,造成孝顺愿望实现的断裂

一般情况下,外出务工子女为长期在外工作,一年之中只有春节才会回家与亲人团聚。非节假日回家,可能会耽误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影响工作进程与收入;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务工子女均为跨省流动,离家较远,回家的路途颠簸,时间较长,成本过高,这也阻碍了子女对家里老人的照顾。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敬老养老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

要通过电视、报刊、村社墙报等各种媒体宣传农村留守老人现象和农村留守老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敬老模范村(社区)”、“十大孝星”、“星级农户”、“好儿媳”、“孝敬儿女”等评选表彰活动,对敬老养老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宣传敬老助老好典型,以典型感化人、引导人,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正面报道与公开曝光相结合,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努力营造“敬老养老助老光荣,不赡养老人耻辱”的良好社會风尚。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保障标准

1.逐步提高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标准。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标准,鼓励子女为老年人和自己进行养老储蓄。完善以乡镇卫生院及一级医院为基础,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较为完善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要把农村老年人的日常门诊用药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住院报销比例,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难问题。要扩大农村老人医疗救助范围,让农村老人有病能医、敢医。要积极鼓励农村年轻子女,从成家立业起自觉为父母和自身办理养老储蓄、缴纳养老保险金,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促进家庭养老风气的形成和机制的建立。

2.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涪陵区建立了低保、高龄津贴、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但受惠人群只是少部份。因此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农村留守老人,要进行专门的救助,标准要高于低保标准;对一般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纳入“五保”集中或分散供养。特别是在解决农村困难留守老人问题上,若只依靠家庭经济支撑或政府、社会临时救助、农村低保等往往是杯水车薪,必须设立相应的基层老龄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3.逐步实行农村留守老人集中供养。2015年末涪陵区各类社会养老机构46个,社会养老机构收养床位5218张,入住人数2698人。民政部门应统一规划,充分利用空闲的2520个床位,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解决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无子女和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居住及生活问题。对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由子女缴纳一定的费用,财政给予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一定补贴,民政部门将有关养老政策所划拨给老人的资金和社会救助的物资钱财捆绑使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得到保障,还可以参与供养事务的管理。对农村居住较分散基本生活不能自理、无子女的独居特困高龄老人,应发展集中或相对集中供养的模式。endprint

(三)创新居家养老方式,精准服务留守老人

涪陵区在全国和市老龄办的支持下,投入资金79万元建成涪陵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和若干个服務站,开展了“互联网+养老”行动,实现消费需求与养老资源无缝对接,当老人有摔倒等突发疾病需要救助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呼叫离老人最近的医生、医院或就近的人员提供紧急救援服务,让留守、独居老人死后多日还无人知道等事情不再发生;通过网络平台为老人提供短信和电话等有声信息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天气预报、节(生)日慰问候、吃药提醒、电话聊天,并根据老人的家族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提供针对性的其他电话服务,让老人不再空虚寂寞;通过网络平台对外发布,对老人的农产品信息,实现城乡销售对接。比如老人养了两头大肥猪,老弱多病,在农村卖不出或卖不上好价钱,而城里的人很想买又买不到来自农民的(如土鸡蛋、土猪肉)农副产品,网络平台将其信息在网上发布,实现城乡信息畅通,精确帮扶到户。通过这个平台还可以实现订单种、养农产品。让老人的鸡鸭猪等农副产品不愁销路等。这样在农村生活的留守老人同样也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的相关服务。

(四)完善老年组织建设,建好老年活动阵地

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和老年人活动场所,为农村留守老人构筑一个“抱团取暖”组织和环境。是做好农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基础。一要建立完善老年人组织。在建立完善老年协会的同时,可考虑建立村级老年互助会、老年体育协会等组织,增强老人的归属感,通过组织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探索参照义务献血的办法,组织老年人成立老年人互助会,老年人互助会的成员可以建立时间储蓄银行机制,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健康老人为疾患老人提供互助服务,储蓄并积累护理时间,等到将来自己需要服务时,利用已经储蓄和积累的服务时间,这样大部分的农村留守老人年老时可以得到有效的照顾,形成良性的循环。老年体育协会组织农村留守老人开展门球、气排球、健身球等各种文体活动或文体比赛,促进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的开展。二要建立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要加大投入,办好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加快乡镇敬老院规范化建设,规范内部管理,改善院内环境,切实提高供养水平和质量;要实现村村有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有线电视、电脑、棋牌、图书、报纸等,定期开展文化、健身等活动,让老人们有地方聊天、有场所倾诉、有场地娱乐,生活在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状态中。涪陵区从2010年开始,共投入资金155万元,依托村(居)委会和老年协会,在全区农村共建立了56个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站,投入550万元,建立农村幸福院110个,为农村留守老人开展活动搭好平台。

(五)建立有效帮扶机制,探索惠老服务制度

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相对弱势并最需要关怀的群体,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服务网络体系,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一是建立党员、干部、志愿者义务监护、帮护制度。村级党组织、村委会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对本辖区内的留守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要登记造册,由驻村干部、党员及低保户对这些留守老人实行“一帮一”或“一帮几”的监护和帮护服务工作,同时协调子女与老人之间的赡养问题。二是建立“留守老人”惠民服务卡制度。“惠民卡”写上农村留守老人的信息及编号,同时将医疗、商店等及驻村干部、村干部、定点帮护人的联系电话汇集卡上,农村留守老人在家里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咨询政策、表达诉求、申请帮扶,要求送货上门、看病到家。三是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农村地区大多数房屋散居,并且离医院较远,在农村留守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可探索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订责任书,定时为高龄农村留守老人免费体检,对重病者上门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亮,盛邦跃.解决当前农村老年人困境的几点建议[J].阴山学刊,2005(06).

[2]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

[3]银平均,黄文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J].江西社会科学,201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问题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