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羽
[摘 要]文章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提出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培育途径,从培育旅游专业教师、校园文化及旅游专业人才三方面构建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7.241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个人游、自助游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步增加,而旅游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域旅游时代是旅游需求多样化的时代,是旅游供给个性化的时代,也是旅游产业不断延伸和扩张、内涵更加广泛的时代。在全域旅游时代,应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具有国际化视野,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才。这样的旅游人才更加需要一种“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培育。
1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调研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几所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就人才培养成果和就业状况来看,笔者发现湖南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1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不足
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要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中“使有业者乐业”即是要实现学生对本行业的认同。由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分数低或家庭經济情况不好而“被迫”选择了高职院校,现阶段学校某些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性,致使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校给他们定位的未来职业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期望,并且当前社会对于导游这一行业存在一定歧视,许多学生实习过后对工作现状难以满足,认为工资低晋升空间小导致流失量比较大。比起从基层做起的旅游服务行业,许多学生更愿意选择起点较高的白领或基层管理者。因此,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没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缺乏旅游行业的工匠精神。
1.2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有所欠缺
从访谈及问卷调查来看,98%的学生都听过“工匠精神”,他们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耐心专注,慢工出细活,同时锻炼人的意志力”。但他们在实习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在酒店及旅行社实习就业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缺乏诚信、岗位忠诚度不髙、流失率较大,不知感恩等现象;某些高职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在旅游服务中涉及虚假推销或旅游纠纷,由于学员职业道德缺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损害了校企双方的合作。
1.3 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缺乏有效机制
目前,湖南高职院校的旅游职业素质教育基本上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教育”“就业教育与指导”,但这些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未能系统地贯穿大学3年的课程中,某些教学和考核手段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而运用“职业素质提升”活动等形式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相关课程和活动太少并未形成长效机制。从访谈结果来看,旅游专业学生建议适当增加户外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而且提升“工匠精神”,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及协同创新等职业素养。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应该渗透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拓展课程中,并且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训实践中继续深化。
2 全域旅游引导下高职旅游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深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点的不断增加,社会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需求从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转型及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对于我国形成新的消费“人口红利”,提升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2.1 高职旅游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实现旅游强国的重要手段
综观日本、瑞士、法国、美国等旅游和酒店业发达的国家,其旅游行业经营得非常成熟,景点和住宿的酒店往往设计合理、一尘不染,游客赞不绝口。这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对自己的高要求分不开的。
作为旅游行业工匠,除了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能、技艺和技术,还需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专业,愿意为了专业的提升和专业问题的解决,进行不懈的追求,所以把“专业能力”、“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三方面的素质融入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中非常必要。
2.2 培育高职旅游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湖南省内旅游行业企业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除了岗位必需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他们几乎一致认为,经验、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工作责任心等基本素质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通过旅游专业转型和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不断丰富,更加适合未来市场和岗位的需求,高素质智慧型人才的培养还能推动湖南省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为湖南省旅游事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2.3 培养高职旅游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就业和其个人发展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行业生涯至关重要。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强,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功。企业也分外重视青年从业人员的这种精神。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各产业联动——商贸融合旅游延伸,文化联姻旅游做大,金融服务旅游增收,体育融入旅游做旺,工业支撑旅游做强,高职旅游学生需要符合跨界融合、可持续的职业素质要求,应该意识到,具有较强职业精神、良好工匠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endprint
3 全域旅游引导下高职旅游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3.1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塑造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定期交流,使校企合作运行常态化、规范化,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每年在企业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要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常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来高职院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更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实际案例;每年开展“教师-行业能手互访”工作,聘请客座教授授课,使每位教师企业锻炼年均时长不少于30天,一线行业能手来校授课年均10人次。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学生体会到了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在各个项目化学习中,让学生学习和运用各项技能,并接受企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及企业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精益求精,以此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3.2 创新“岗证融合,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根据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岗位设置,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构建课程体系,包括公共通用课程、职业基本技能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四个纵向模块。其中,基础能力课程包括专业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包括素质拓展和职业拓展。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分别由三个岗位横向课程模块构成,即导游岗位模块(景点讲解能力→导游服务能力)、计调岗位模块(产品组织能力→产品定制能力)、营销岗位模块(产品推广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制定具体的课程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等,突出“岗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特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综合能力。
3.3 创新“三方多维”实践教学体系,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
按照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要求,以学校、学生、社会三方为教学主体,以实训室、工作室、企业为教学平台,开展专业认知、见习、模拟实训、生产性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室不仅可以开展旅游线路模拟训练、个性旅游团队带团技巧、特色旅游活动等实训课程,而且与湖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合作,将其建成湖南省导游资格证考试培训基地、现场导游考试模拟实训基地及湖南省国家导游员年度考核与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办产业、学生自主创业的旅游工作室和众创茶屋开展生产性实践活动,如师生共同设计修学旅游项目,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师生共同研发产品,然后学生可以带团导游,这样导游技能在实践中就可以得到锻炼。“校企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建设既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校內外实训平台,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根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实践项目为引导,强化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4 重视职业思想教育,重塑学生的“工匠精神”
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在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心理素养等多方面。在日常教学中,旅游专业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大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第一,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内容,尤其旅游专业核心课程资源,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有获得实用知识的满足感,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素养的提高。第二,在实训课上,让学生充分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形成对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三维一体培养,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2]施伟萍.基于“工匠精神”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6(26).
[3]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
[4]朱佳丽.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1):104-105.
[5]张永新,林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2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