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博
考察人口增长,目前最有效的数据仍然是 “小学在校生人数”。
直到2017年,中国多数地方政府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口决定未来。
于是在2017年,一场罕见的人口争夺战全面展开。给户口、给租房补贴,武汉、成都、杭州等一大批二线城市,加入了对大学毕业生的争夺;无锡等一批地级市,则取消了落户的年龄限制。
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过去几年里,中国的人口是怎样流动的?哪些城市获得了最大的、最有价值的人口红利?
最近,类似的研究文章很多。但遗憾的是,研究依据仍然采用官方的“常住人口”数据,这个数据是非常不准确的,往往对大家产生误导。
比如最近一篇被数十个微信号转载的文章,就采用了上述研究方式,其结果错漏百出。这篇文章给出的过去5年人口净增长的“王者”是天津,常住人口增长了207.5万人。
其实,考察人口增长,目前最有效的数据仍然是我最早提出的“小学在校生人数”。此外,初中阶段学生人数,以及“小学生年度招生数”、“初中生年度招生数”可以为参考数据。
原因很简单,小学、初中都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在全国基本上实现了100%的入学率,而且每年的人数统计是“数人头”数出来的。而常住人口,是官方估算的。每10年才有一次普查,每5年才有一次抽样调查。而且常住人口关系到政绩考核,所以往往失真。
“小学生”又恰恰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人群,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围绕着孩子运转,把最好的资源、关怀给孩子。所以,能赢得“小学生增量”的城市,绝对是中国最有希望的城市。
就是当今中国人口增长最好的城市,成都、西安等城市,由于没有查到可比数据(比如2016年有小学生人数,2011年只有中小学人数),所以未能包含其中。还有很多城市,比如福州、宁波、大连,没有来得及查,他们人口的增长绝大多数不如上面表格里的城市优异。(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到各地统计局查阅自己城市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用小学生人数的增量来考察人口增长,最好在同级别城市之间进行。比如徐州小学生增长很好,但含义跟北京深圳不同。北京和深圳是人口流入地,房价很高,小学生增长一般滞后于人口增长;徐州这类远离中心城市的地级市,由于生活成本低,外来人口携带子女在身边的比例较高。
苏州的最新数据没有查到,表格里分别是2015年和2010年的,期间苏州对小学生人数统计有过口径变化——以前不统计民办学校,后来统计了,所以在2013年到2014年之间出现了数字异常增长。也就是说,过去5年市场小学生增长不到26.3万。
上海是中国少数采用“小學五年制”的城市,折算成6年制,上海2016年末应该有94.8万小学生,过去5年增长应该是7.08万人。
观察小学生增长量
我的结论是:第一,在中国四个一线城市里,出现了广州小学生人数(96.9万)超过上海(折算后94.8万),深圳小学生(91.1万)超过北京(86.8万)的局面。这说明,目前四大城市实际生活人口可能都在2200万到2600万之间,都远远超过了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广州和深圳存在人口严重低估的现象。
深圳在2011年末的时候,官方媒体透露的“户籍+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为1500万人。即便不算“未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按照过去5年里小学生人数暴增40%推算,深圳过去5年常住人口也可能增长了超过600万人,平均每年120万人,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所以,过去5年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大城市,应该是深圳,而不是官方数据里的天津。天津5年里只增长了11.2万的小学生,不到深圳的一半。
城市综合水平较深圳稍低的两个城市:东莞和惠州的小学生增长量,也都杀入了全国前十,显示出“深莞惠”组团人口增长的强劲程度。这个城市圈的增长力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第二,北京、廊坊、天津是仅次于“深莞惠”的第二大人口增长区域,增长势头也非常强劲,只是由于北京采取了严厉管控措施,才屈居第二的。天津的人口增长量,未来会超过北京,但在过去5年仍然不如北京。
第三,上海人口增长速度的确在放慢,增长在向周边转移,苏州、南京、杭州都有不错的增长。其中南京基数小,所以按照百分比增幅比较惊人。
第四,在省会城市里,郑州是过去5年的增长之王,小学生大增了19万人,超过广州。广州的增量位居第二,长沙位居第三。成都的数据不完整,未能列入。
第五,我在此前的文章里,把“厦门+泉州”列为人口增长中心之一。厦门人口基数偏小,但增幅是非常惊人的,这也是它房价暴涨的重要原因。
第六,徐州是非常独特的城市。作为一个远离中心城市的地级市,其人口增长这么好,令人震惊。这可能跟徐州地处交通要道,附近没有大城市分流资源有关。我们的团队此前就发现,在徐州以及山东西南部,存在一个“黄金增长带”,比如枣庄、济宁、菏泽、临沂的小学生人数增长都非常好,过去5年增幅依次为30%、18%、10%和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