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军
时间进入2017年,并购、甩卖、偿债已俨然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流。
以恒大、万达为代表的龙头房企掀起退港回A的步伐,希冀追随分众传媒等先行者的步伐,开掘内地资本市场的估值红利;另一边厢,万科大股东易主、融创跻身并购新星,亦始终吸引着公众的神经。诚如万达、SOHO中国这样大规模甩卖资产的产业转型之路,似乎也在印证着房地产商对行业未来的某种预判。
像万达、恒大这样净资产数以千亿元计的地产龙头都在关注自身的负债结构问题,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金融与地产本身就密不可分,多年來房地产开发商一直依赖多种金融工具,维持其土地储备、持续开发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尤其是近几年来,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繁荣,房地产企业拿地成本随之高企,为保障储备与开发需求,房企规模越大,其负债水平越高。而随着房地产市场在综合调控见诸效果之后,房地产高负债和高杠杆的风险也为之显露。
另一方面,开发商所青睐的融资渠道也面临着收窄的风险。实际上自2016年10月起限制融资的声音就已经开始浮现,政府和银行对地产公司融资的收紧和房贷的严管,势必会加大房企的现金流负担。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多重背景因素之下,看规模型房企的抉择与动向,洞窥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向,就具有了特定的现实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