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是怎样炼成的?

2017-09-09 23:19丁爱波
齐鲁周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僵尸数量

丁爱波

201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下称“报告”)。

据该报告课题组负责人聂辉华介绍,2005—2013年间,全国工业部门中僵尸企业数量约占工业企业总数的7.51%。按企业规模所做的不完全统计,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僵尸企业”数量分别约1万家、5万家和13万家。

报告针对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进行分析,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数量在2013年达到高峰(约410家),此后数量有所下降,占比自2003年以来在13%左右波动。

如果将样本变为更具代表性的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约80万家企业和360万个观测值),报告显示,“僵尸企业”数量高峰出现在2000年,超过4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是“僵尸企业”,占当年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高达约27%。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都有所下降。2005—2013年间,“僵尸企业”的比例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均值为7.51%。但2012年以后,“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均回升。

僵尸企業是如何形成的?在报告中将“政企合谋”列为“僵尸企业”形成的第一个原因,所谓“政企合谋”指为了政绩和维稳,地方政府不断给濒临破产的“僵尸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输血”,或者给非“僵尸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量扩张压力,然后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来维持其局面。

以昔日的太阳能巨头江西赛维为例,从行业巨头的位置到破产清算不过短短几年。当地当时一家上市公司都没有,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植它,虽然都知道行业会出现产能过剩,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快速追求规模优势是弥漫在整个光伏产业的主要情绪。而光伏产业是周期性比较强的行业,从投入到产出可能需要五六年时间,行业很有可能已经过剩了。

更让人深思的是,在当时就有很多人预测,中国行业产量已经超过世界需求的一倍了,大家都知道肯定会过剩,只是看谁倒霉,谁先生产出来就占优势。

在那一波“光伏冲动”下,地方政府、银行等纷纷借钱助光伏企业入场“豪赌”。以2011年为例,赛维上缴税收13.6亿元,成为新余市财政贡献第一大户。围绕着赛维,大批光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新余形成了大规模的光伏产业集群。赛维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和全省第二大纳税企业。

而在赛维陷入困境时,以国家开发银行为首的7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成为最主要的债权人。

当时,地方政府甚至用财政资金为其偿还部分债务。据媒体报道,2012年7月,新余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西赛维LDK公司向华融国际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偿还信托贷款的缺口资金纳入同期年度财政预算的议案。

在光伏产业最困难的时期,赛维在南昌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工人上访,南昌市政府只好拨款代为垫付工人工资。

而自赛维陷入危机以来,公司所在地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帮扶和救济措施也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乃至质疑:政府究竟应不应该拯救一家民营企业?

“其实情况不好的时候,它作为上市公司早就应该破产。无锡尚德当时破产了,问题得到了解决。”聂辉华说,“现在破产,债务问题怎么办?员工问题怎么办?当时有十几家银行牵扯进去了,这笔钱基本都打了水漂,浪费了巨大的金融资源,对当地形成了很大的拖累,这样的环境可能会对其他企业对当地的投资带来影响,因为银行怕企业还不起钱。”endprint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僵尸数量
笔记本电脑“僵尸”
统一数量再比较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
“僵尸肉”横行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