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要戏剧事件

2017-09-09 08:55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剧种剧目戏曲

文化部举办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

文化部于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月19日在北京举办“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汇演由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承办,中国评剧院协办。此次汇报演出共有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的20名优秀中青年演员领衔主演的20台优秀剧目参加,涵盖越剧、豫剧、黄梅戏、秦腔等18个剧种。

此次汇演荟萃我国地方戏曲界中青年演员优秀人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3人、二级演员7人,文华奖、梅花奖得主10人,既有吴凤花、李君梅、李小雄、王平、符传杰等已取得一定成绩,在本剧种挑起大梁的优秀骨干演员,也有何云、杨婷娜、肖笑波、王玉梅、王荔、龚莉莉等近年在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新秀。参演剧目有评剧《母亲》、晋剧《红高粱》、吉剧《站醒台》、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北京曲剧《骆驼祥子》、黄梅戏《小乔初嫁》、川剧《燕燕》《灰阑记》、秦腔《狗儿爷涅槃》、吕剧《回家》、汉剧《宇宙锋》、祁剧《目连救母》、琼剧《海瑞》、扬剧《完结堂1937》、龙江剧《鲜儿》、闽剧《林则徐复出》等,既有复排加工的经典剧目,更有超过半数的新编历史题材、现代题材优秀剧目,多剧种、多题材,集中展现我国地方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积极发挥评论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作用,展演期间,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有关专家组成评论小组,针对参演剧目召开点评会,对演员表演及剧目艺术质量进行评议,以权威、专业、严肃、认真的文艺评论,提升演员表演水平和剧目创作演出水平。

此次汇演安排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戏院演出共40场,低票价惠民,最高票价160元,最低票价40元,其中100元以下票占60%。

中国剧协在京召开八届二次主席团会暨2016年工作会

1月18日至19日,中国剧协第八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暨2016年中国剧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剧协副主席王晓鹰、冯玉萍、杨凤一、沈铁梅、罗怀臻、孟冰、柳萍、韩生,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顾立群,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朱正明等同志出席会议。

主席团会由濮存昕主持。会议审议通过了增补顾立群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的人事事宜;审议通过了《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要点(审议稿)》的报告。主席团对去年中国剧协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认为,2015年,中国剧协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总书记讲话要求、贯彻落实文联全委会部署,圆满完成了中国剧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换届工作任务;积极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戏剧工作者之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贯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在广泛开展基层调研和慰问演出活动方面取得突出成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评奖办节改革的精神,成功举办了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第14届中国戏剧节和第6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活动,着力突出剧目评论和文艺惠民;积极开拓对外交流渠道,促成国际剧协总部迁址中国上海,提升了中国戏剧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高度重视行业教育、服务、管理和自律,召开了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会议,顺利促成了青编、青导、青音、青评、青美五个班的大会师,建立起适应戏剧发展需要的行业教育模式;积极扶持地方戏剧创作、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继续推进、编纂优秀戏曲书籍推动戏曲普及和理论评论建设,中国剧协在国内外戏剧界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和提升,为中国戏剧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对于2016年工作要点,主席团认为,导向正确,重点突出,富于创新,切实可行,对继续开创剧协工作新局面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月19日上午,中国剧协在京召开了2016年工作会。

濮存昕在会上发言。他表示,戏剧艺术是大家伙必须聚在一起操持的一份事业,需要彼此相互扶持、抱团取暖、上下联动、横向互联,这样才能做到全国一盘棋、心往一处使。

季国平受第八届主席团委托,在会上作了题为《2015年工作总结与2016年工作要点(审议稿)》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总结了中国剧协在过去一年的工作,规划部署了2016年的工作任务。按照中国文联的统一要求,季国平在会上还布置了2016-2017年中国剧协及各地团体会员会员培训工作的相关事宜。

分组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对季国平所作的工作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一年来剧协工作丰富务实、亮点不断,报告扎实详尽、重点突出,今年的工作要点分析形势准确到位,部署工作遵循章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受中国剧协分党组和主席团委托,崔伟作了会议小结,概括总结了此次会议求真务实、聚焦发展、发挥优势、探讨思路的主要特点,会议真正达到了振奋精神、凝神聚力的目的,取得了树立信心、明确目标的效果,对于进一步做好剧协工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启动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1月19日,北京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动员培训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各区县文化委员会、剧院团、教育机构系统学习了普查工作要求及相关情况。

根据工作安排,北京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于1月至9月进行,由北京市文化局演出艺术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市艺术研究所)负责统筹本次普查工作的数据统计、汇总、上报等工作。本次普查共有京剧、昆曲、北京曲剧及门头沟的山梆子、苇子水秧歌戏等15个剧种,普查工作将对剧种的形成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区域、演出剧目、生产现状等进行系统整理。3月至6月为各剧种进行数据采集、填报、录入时间,7月至8月普查小组请相关专家审读各剧种简介,并撰写普查报告。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表示,要借助戏曲普查机会,摸清北京戏曲家底,便于今后找出问题,对症下药。

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在京举行

3月12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指导,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的“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艺术,展示豫剧名家名剧风采”——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启。本次活动于3月12日连演至4月6日,历时26天。来自河南、新疆、安徽、山西、河北、北京等6省名家、13个院团、23场豫剧大戏分别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长安大戏院和梅兰芳大剧上演。

作为中国豫剧的主力军,河南豫剧院共带来14台剧目,一团的《五世请缨》、《花木兰》(赵薇版动画版)、《三哭殿》,二团的《程婴救孤》、《九品巡检》、《蔡文姬》,三团的《朝阳沟》、《焦裕禄》、《风雨故园》、《全家福》,青年团的《穆桂英挂帅》(观剧)、《白蛇传》、《破洪州》。此外,郑州市豫剧院的《都市阳光》、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大明皇后》、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的《七品芝麻官》等也将亮相。在大戏之外,荟萃全国豫剧名家、青年才俊的“豫剧名家名段精品折子戏专场”则使京城观众将豫剧精彩唱段一览无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的《大漠胡杨》、新疆石河子市豫剧团的《我的娘·我的根》、河北省沙河市豫剧团的《宇宙锋》、山西省长治豫剧团的《吴琠晋京》、安徽省亳州市演艺集团的《印记》、中国戏曲学院的《朱丽小姐》等剧目也展示了豫剧在中原地区之外的魅力。

4月6日,作为“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闭幕演出,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创排的豫剧《焦裕禄》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等与首都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雒树刚与《焦裕禄》的演职员进行了交流。雒树刚表示,《焦裕禄》是本次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压轴演出,很好地表现了焦裕禄的高尚情怀,是党风党纪教育的好教材,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本次展演月参演院团覆盖地域广泛,剧目安排上既有传统戏,又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且都有很好的代表作,老中青三代豫剧艺术家也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艺术风采,这是豫剧繁荣发展的表现。

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在京举办

“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于3月18日在京开幕。为期107天的活动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8部大剧场剧和22部小剧场剧在京演出180余场。本次邀请展主办方加大了现实主义题材剧目比例,达到八成以上,有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下人民群众生活的《小平小道》《北梁人家》《秦岭深处》《叩问》,有描写中华民族危难时刻抵御外辱、讴歌民族气节的《中华士兵》《故园》《朝天门》《图云关》,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宅门》《杜甫》《孔子》《大先生》等。

由国家话剧院创排的原创话剧《杜甫》和小剧场话剧《俺爹·我爸》分别作为本届邀请展大剧场剧和小剧场剧开幕大戏隆重上演;同为国家话剧院排演的《红岩魂》作为闭幕演出。

此次邀请展还面向普通观众和戏剧爱好者举办公益性讲座和剧本朗读赏析,并开展“话剧进校园”和“话剧进社区”活动,包括《幸福年》《新北平市长》在内的四部原创小剧场话剧走进社区和学校进行8场演出。

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

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3月31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本届的“白玉兰奖”报名参评演员共计107名,分别来自44个剧团的61台剧目。最终共有33位演员入围主角奖、配角奖、新人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本届的特殊贡献奖颁给了从艺64年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娄际成。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共同主办。“白玉兰”举办至今已有26个年头,见证了一代代戏剧演员的成长与成熟。二十多年来,参评“白玉兰戏剧奖”的海内外优秀戏剧演员达3600多人,代表了近60个剧种,获奖人数近600位。

第2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京剧“像音像”工程向全国推开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近日,在中宣部支持指导下,文化部成立京剧“像音像”工程办公室,加大工程组织实施力度,在天津市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将这一工程向全国推开。

京剧“像音像”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列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国家文化工程。工程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留下最完美的艺术记录。工程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每年70部、用5年时间录制名家名剧350部,录制对象为获得国家级奖项的京剧表演艺术代表性人物,录制内容以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京剧艺术魅力的传统经典剧目为主,录制完成后将制作成光盘、移动数据盘、电视播出载体等,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相关频道和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展播推广。工程成果不仅用于资料保存和广大群众观赏,还可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直观精准的戏曲传习教材。据悉,2015年工程已完成《赤桑镇》《望江亭》《定军山》等21部的录制任务,大部分已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

纪念京剧大师袁世海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举行

2016年是京剧大师、国家京剧院建院元勋和艺术风格奠基人之一——袁世海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袁先生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弘扬传承京剧艺术,3月31日至4月3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剧协、国家京剧院承办的“袁世海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

4月1日,纪念袁世海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厅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京昆室主任卢展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屹等出席座谈会。刘奇葆指出,回顾袁世海先生不平凡的人生历程,有很多艺术遗产值得珍视,有很多精神财富值得传承。今天纪念袁世海先生,要学习他“以身许党、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要学习他痴戏如命、千锤百炼的艺术品格,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创演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要学习他“揉碎化用”、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造,赋予传统戏曲新的艺术魅力。要学习他甘为人梯、“功在传承”的人格风范,注重师承、代代相传,培养造就一支德艺双馨、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戏曲人才队伍,确保戏曲事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

座谈会上,与会人士围绕袁世海的艺术生涯、艺术成就、艺术品格和文艺工作者如何学习垂范踊跃发言。赵实表示,戏剧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中,从老一辈的艺术与人生中汲取经验、吸收营养,更好地做到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董伟说,文化部认真落实戏曲政策,将在“十三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中实施“戏曲振兴工程”,继续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为抓手,通过“名家传戏”等方式,请老一辈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传授艺术精华,为更多优秀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使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焕发青春活力。

3月31日至4月3日,中青年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杨赤、袁慧琴、奚中路、江其虎、金喜全、翟墨、刘魁魁、马翔飞、窦晓璇、王墨等,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郑岩以及袁世海先生的长子袁少海等演出《红灯记》(赴宴斗鸠山)《李逵探母》《霸王别姬》《九江口》《李逵与宋江》等为观众所喜爱的袁世海先生代表剧目及近年来编演的优秀剧目。

本次纪念活动期间,国家京剧院还在梅兰芳大剧院四层多功能厅召开“袁世海艺术研讨会”,京剧界知名艺术家、袁世海先生亲属等将出席。

5月18日,纪念活动最后一站移师大连。当天,大连京剧院举办了由知名画家、雕塑家袁熙坤创作的袁世海先生半身铜像落成典礼。大连站活动从5月19日持续至21日,《李逵探母》、《红灯记》选段、《霸王别姬》、《李逵与宋江》4场大戏先后上演。5月22日,由全国知名艺术家群英荟萃的经典大戏《群·借·华》作为压轴大戏上演,演出还邀请于魁智、奚中路、朱强等名家加盟。

“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开班

上海京剧院面向全国开办的“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研习班于5月16日在上海开班。此次研习班为期3个多月,将向学员传授尚长荣的经典新编历史戏《曹操与杨修》,并对《贞观盛事》和《取洛阳》进行深度剖析。

《曹操与杨修》是尚长荣1988年和上海京剧院一起创排的剧目,上演后一炮打响,尚长荣被称为京剧舞台上的“第七代活曹操”。此次研习班即以“曹杨”为模本进行尚长荣艺术的传授。

此次培训打破过去对剧目口传心授的单一培养模式,以尚长荣的表演艺术创作理念为抓手,集结主演、导演、作曲等主创团队以及艺术评论家们的专题讲座,向学员全面展现“曹杨”的创作全貌,使学员在积累剧目的同时,更提升对于表演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力。

上海京剧院拥有为老艺术家举办个人传承研习班的传统。在尚长荣之前,上海京剧院就曾联合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和上海戏剧学院开办了全国麒派艺术研习班。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当代麒派艺术掌门人陈少云主授,培养了一大批麒派艺术的后继人才。

江苏推广演出优秀现代戏

为集中展示江苏现代戏创作成果,鼓励剧团走市场、多演戏,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5月20日至6月16日,江苏11家剧团的12台优秀现代戏剧目先后在陕西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和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16场,并计划前往柏林、伦敦、爱丁堡等国外城市巡演。

参加此次巡演的12部剧目皆为优中选优,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剧目大多反映当下社会现实,观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如淮剧《小镇》揭示出道德失衡与复归的挣扎过程,锡剧《夕照青果巷》反映了“空巢”现象与社会养老的问题,话剧《民生巷11号》讲述了城市拆迁中文化保存的故事,滑稽戏《探亲公寓》则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由此产生的思考。另外还有锡剧《三三》、扬剧《花旦当家》、淮剧《半车老师》、越剧《丁香》、柳琴戏《血色秋风》等。

此次演出采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广的方式,按程序申报江苏艺术基金和江苏省省级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以支持江苏的优秀现代戏打开全国市场。

中国田汉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田汉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于5月21日上午在中国文联大楼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认真审议了《中国田汉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关于修改中国田汉研究会章程的报告》、《中国田汉研究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报告》,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通过了上述三个报告。

代表们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田汉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随后召开了中国田汉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周光当选为中国田汉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郭超当选为中国田汉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平、宋宝珍、陆炜、邹世毅、罗怀臻、郭翠君当选为中国田汉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经中国田汉研究会秘书长提名以及常务理事会通过,聘请王佐民、于剑光为副秘书长。

按照周光同志所作的规划报告,中国田汉研究会将自今年起努力开展会员发展与会员的奖励工作,鼓励广大会员为社会主义的文艺繁荣发展以及艺术教育工作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举行建院60周年庆祝活动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正值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建院60周年。5月31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召开建院60周年庆祝大会。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出席庆祝大会并宣读刘延东同志批示。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出席庆祝大会。庆祝大会上,雒树刚、董伟等为1956年参加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工作的老同志颁发纪念证书和纪念章。

5月至10月,中国儿艺举行汇聚45台剧目的352场演出,覆盖全国50个城市,并邀请美国、罗马尼亚、立陶宛、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团体参与院庆展演活动。除此之外,还举行公益活动,推出60年纪念文集、画册、院史专题片以及院史主题展览等,全面展示中国儿艺60年来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最长、剧目最多、种类最全是此次中国儿艺院庆展演的特点。整个展演季分为3个部分,5月至6月演出季主打经典保留剧目,如新版《马兰花》、《宝船》、《东海人鱼》、《小蝌蚪找妈妈》等。7月至8月暑期档,罗马尼亚儿童喜剧歌剧院的《足尖上的辛德瑞拉》、坦达利卡动画剧院的《你是谁?》,日本株式会社笑猫公司的《废铜烂铁》,韩国越山剧院的《勇敢的朴爷爷》等,以及中国儿艺的《小飞侠彼得·潘》、《皮皮·长袜子》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北如果儿童剧团的《轻轻公主》将轮番上演。9月至10月的新创剧目展演季中,将有《国王在姆咪谷》、《时间森林》、《成语魔方三》等剧目与小朋友们见面。

第30届田汉戏剧奖揭晓

第30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于6月1日至3日在江苏省盐城市隆重举行。本届评奖活动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主办,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文广新局、江苏省《影剧月报》承办。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以及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所的专家、领导和中国剧协《剧本》月刊等全国17家戏剧期刊主编参会。

第30届“田汉戏剧奖”获奖名单

剧本类

一等奖

1《当代戏剧》2015.1商洛花鼓现代戏《带灯》徐小强

2《戏剧文学》2015.8话剧《祖传秘方》孙浩黄伟英

3《剧作家》2015.5评剧《千里沃野》费守疆

4《东方艺术》2015.7话剧《跳墙》杨浥堃

5《上海戏剧》2015.6方言话剧《汇贤坊》邵宁

6《福建艺术》2015.3历史剧《疯子与朱元璋》林清华

7《新戏剧》2015春夏卷大型黄梅戏《胡久根卸任》谢樵森

8《剧影月报》2015.5大型现代戏《歌声不再遥远》邵秀华

二等奖

1《影剧新作》2015.4音乐剧《叫醒阳光》张凤鹃

2《东方艺术》2015.12现代戏曲《百姓书记》杨林

3《上海戏剧》2015.9话剧《桃姐》周可

4《新戏剧》2015春夏卷肢体剧《下一站》王庐璐

5《大舞台》2015话剧《郭隆真》田甬

6《戏剧文学》2015.8戏曲剧本《牵丝戏》高媛

7《剧作家》2015.2龙江剧《松江魂》白淑贤华鉴

8《艺海》2015.21新编历史剧《辛追》黄维若

三等奖

1《当代戏剧》)2015.5蒲剧《河魂》王天翔

2《福建艺术》2015.1古装戏《寿宁知县冯梦龙》赖玲珠3《剧影月报》2015.6戏曲《金山寺》胡永忠4《影剧新作》2015.3小戏曲《小情大爱》沈爱爱

论文类

一等奖

1《戏剧艺术》2015.3舞台美术新思维三题刘杏林

2《戏剧文学》2015.12提高舞台剧本创作质量断想 孙桂林

3《艺海》2015.19历史的必然与悲剧的宿命李薇薇

4《上海戏剧》2015.1从与电影的因缘看麒派的现实主义 吕晓明

5《剧作家》2015.2戏剧观·身体·商业戏剧·甲寅中兴——2014年中国话剧的几个侧面 张晓欧

6《剧影月报》2015.4论陈明剧作的通俗美学特色 周浩春

7《东方艺术》2015.12乡愁与表演:剧场中的记忆政治——对上海民间淮剧戏班及剧场的考察 杨子

8《福建艺术》2015.2再论闽剧儒林戏的文人戏曲特征 王晓珊

二等奖

1《东方艺术》2015.7阴谋与爱情——评万晓慧与京剧《建安轶事》

张晋琼、罗丽、何花、智联忠

2《当代戏剧》2015.6古调新弹,探索戏曲传承之道——以易俗社复排《双锦衣》为例 雷琳静

3《戏剧艺术》2015.4德艺精进知行合一——民国时期上海剧校的育人理念 顾振辉

4《戏剧文学》2015.10戏曲音乐研究范式的突破 金士友、曹华

5《戏剧艺术》2015.5“解放戏剧的宣言”——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戏剧创作刍议 张春蕾

6《影剧新作》2015.4新探索·新整合的历史语境下文艺工作者新的职责担当 龚国光

7《戏文》2015.2“非遗”视野下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探究——以杭剧为例 剑锋(夏强)

8《福建艺术》2015.3从自觉的死亡到两难的困境 庄清华

9《新戏剧》2015.秋冬卷《跨界传播:黄梅戏大众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彭佳

10《大舞台》2015谁持彩练当空舞——记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齐花坦 孟彦军

11《上海戏剧》2015.6日常生活的刀锋——评话剧《丽南山的美人》 刘晓村

三等奖

1《戏文》2015.2张思聪:以戏剧形式追寻人生境界 朱为总

2《戏剧艺术》2015.4“我应该”式戏剧与“我是”式戏剧—从《我是月亮》的演出看中国当代主流戏剧的一个困境 杨鹏鑫

3《剧影月报》2015.6歌漫红楼昆班旧影陈辛

4《当代戏剧》2015.5《美狄亚》和《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杀婴情节分析 孙立盎

5《大舞台》2015新时期关东话剧的创作特征分析 孔新宇

6《剧作家》2015.5深邃思想与先锋形式要高度契合——从《拥抱麦克白》看先锋戏剧的成败 郭玲玲

7《影剧新作》2015.3政治斗争中的多面女性——秦腔历史剧《庄妃与多尔衮》观感 刘凤

8《戏文》2015.1当前戏曲导演创作思维的几点思考 倪东海

9《新戏剧》2015.秋冬卷艺术性与时代性的交融——走入人心的黄梅戏《凤鸣宏村》 冯冬

10《戏文》2015.2关于回归戏曲化的思考 陈伟龙

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在广州举行

6月12日至19日,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在广州举行,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粤剧社团、7000多人来到羊城,共赴一场粤剧的盛宴。本届粤剧节期间,13台国际优秀剧目在广州各大剧场展演,其中,《秦王孟姜》、《回馈》、《北上》等剧都是新排练作品。

第七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由广州市文广电新局、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联合主办,是历届规模最大、报名国家最多、参演剧目最多的一届,参加展演的主要演员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其间,举办了“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惠民大联展”,带来50台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惠民大联展。从参演剧目的表演内容上看,本届粤剧节更倾向于粤剧传统剧目的展示。

粤剧节期间,还举办了5台粤剧演出晚会。粤剧《红伶归来》在闭幕式上首演,作为本届粤剧节的闭幕献礼,再现红线女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艺术永不停止的追求。

此外,本届粤剧节还安排了3场专题讲座。为让更多市民走进剧场,本届粤剧节对外公开售票的开、闭幕式及优秀剧目展演,实行惠民票价。

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在京举行

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7月5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开幕。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出席开幕式并观看扬剧《花旦当家》。

本次会演持续至8月3日,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31台剧目,剧目来源于基层戏曲院团,绝大多数是县级院团,包括3家民营院团;现代戏共17台,占比超过50%,体现了基层戏曲院团扎根基层、关注现实的创作特点;涵盖26个地方戏曲剧种,如评剧、扬剧、沪剧、黄梅戏、川剧、婺剧、莆仙戏、秦腔、藏戏、新疆曲子、蒙古剧,其中少数民族剧种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有参演剧目实行20元至50元的惠民票价,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会演期间邀请戏剧专家召开评议会,加强艺术评论,提升剧目质量,引导创作方向,还将组织各地创作人员进京观摩交流,并召开基层戏曲院团艺术创作专题研讨会和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座谈会。

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举办

7月8日,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伴随童话剧《马兰花》(第六版)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的演出拉开帷幕,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出席观看。

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7月8日至8月25日举办,以“点亮童心塑造未来——共筑中国梦”为主题,涵盖优秀剧目展演、儿童戏剧交流以及戏剧嘉年华活动,汇聚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和地区25家儿童戏剧团体的46部优秀剧目,将演出215场,并在济南、成都、宁波设立分会场。其中,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美国蒙大拿州米苏拉儿童剧院第二次合作排演的儿童剧“中国故事”之《成语魔方》,是列入2016年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清单的重要项目。

第六届中国儿童戏剧节立足首都北京,辐射国内及海外两个市场,“演出+体验式”的戏剧活动大大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据本届戏剧节组委会主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介绍,本届戏剧节首设观众最喜欢的剧目网上评选活动,线上线下齐互动,还首次设立中日韩亚洲儿童戏剧板块,继续依托“国际戏剧沙龙”分享创作经验和智慧,深化国际合作,意在打造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洞悉最新创作动态,把握演出市场走向,聚焦中国儿童戏剧事业新发展的专业性行业盛会和知名品牌。

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启动

7月15日,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第一期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这标志着戏曲人才培养“千人计划”正式启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精神,切实解决戏曲创作人才不足问题,提升我国戏曲人才的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戏曲艺术整体创作水平,文化部在“十三五”时期将实施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根据计划,自2016年开始到2020年,每年举办一期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美高级研修班,预计将培养1000名戏曲创作人才。

高级研修班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学院承办。首批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共有135名学员入选。从7月15日至8月19日,学员将参加为期35天的集中培训。培训班进行了精心教学设计和准备,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采取理论讲授、辅导创作、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团队中既有各领域卓有成就的前辈大家,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才俊;既有理论大家,又有一线创作人员。

福建省率先完成全国地方戏曲普查工作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国地方戏曲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文化部相关要求,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

福建省本次普查以全省地方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类型)、演出团体、教育机构、创研机构、制作机构为对象,以各类演出团体的人才情况、剧目情况、演出情况、经费情况为普查重点。据初步统计,福建省现有23个活态剧种,其中本土剧种18个、外来剧种5个。近900个机构填写普查表格,其中演出团体868家、创研机构11家、制作机构21家。共上传图片近1700张、视频1000多分钟。

截至2016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福建省率先全面完成地方戏曲剧种数据的采集、审核、录入工作。(《福建日报》2016年7月18日记者李珂)

甘肃省戏曲剧种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7月,甘肃戏曲剧种各地的普查工作基本已进入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阶段,并将进入资料汇总、普查报告撰写及向省级普查办上报阶段。

甘肃省境内剧种数量多,特色鲜明。1982年,在文化部进行的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之一《中国戏曲志·甘肃卷》的调查整理、2006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的国家十二五课题《中国戏曲·音乐·舞蹈现状调查暨总目》调查中统计,省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地方戏曲剧种约20多个,影响较大的有10余种。甘肃省有13个戏曲剧种,除京剧、豫剧、眉户、越剧(越剧自1983年兰州市越剧团正式解散后,全省已经没有专业和业余演出)4个剧种外,有本地剧种9个,分别是秦腔、陇剧、甘南藏戏、民勤曲子戏、曲子戏、高山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民勤曲子戏、曲子戏、灵台灯盏头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没有专业剧团演出,只有民间班社和业余爱好者组织的演出。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甘肃省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如秦腔、陇剧、京剧以及流布在各市州的本地剧种;也包括皮影戏、木偶戏等不同戏曲样式。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剧种名称、声腔、艺术渊源、形成时间、流行区域、剧目、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主要演出团体、人才培养机构、报刊专著、代表人物等相关文字、图片资料。普查方式则采用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控制质量等方式。

“湘戏晋京”展演活动在京举行

7月26日至9月20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湘戏晋京”展演活动在北京举行,12台代表近3年来湖南舞台艺术创作最高水平的湖南戏剧精品集中亮相。这是湖南省首次大规模集中晋京展演具有鲜明湖湘艺术元素的湖南地方戏曲。

此次“湘戏晋京”展演活动的开幕式将于8月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开幕式后向首都观众展演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大型舞剧《桃花源记》。展演期间,加上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娄底市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湘剧《烧车御史》和参演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湘西州武陵山民族文艺传习中心的舞剧《凤凰》在内,共有12台剧目在国家大剧院、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民族文化宫、长安大戏院和北京剧院等首都的各大剧场演出。

参加展演的12台剧目题材丰富,紧贴“中国梦”、凸显湖湘本土特色,围绕时代热点、爱国主义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等重大主题。如:反映山区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湘剧《月亮粑粑》,表现小人物行大仁义的花鼓戏《我叫马翠花》,廉政题材湘剧《烧车御史》,反映马王堆文化的历史剧《辛追》,以陶渊明“世外桃源”为题材的舞剧《桃花源记》和以“心忧天下”为题材的巴陵戏《远在江湖》等。经过反复打磨,这些参加展演的剧目皆可谓湖南舞台艺术精品,其中,湘剧《月亮粑粑》入选2016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十大重点扶持项目,另有花鼓戏《我叫马翠花》、京剧《辛追》、舞剧《桃花源记》和湘剧《烧车御史》等剧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支持。

北京举办南方戏曲汇演活动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中国评剧院承办的“南方戏曲汇演活动”于8月至10月在京举办,16个南方戏曲剧种集中亮相首都舞台。8月25日,川剧《尘埃落定》作为开幕式演出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大剧院)拉开此次汇演活动的大幕。

本次汇演共有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10个省区市的16台剧目参演,包括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川剧《尘埃落定》、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花鼓戏《我叫马翠花》、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木偶剧《卢俊义》、湖南省湘剧院的湘剧高腔《月亮粑粑》、四川省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川北大木偶《龙门传说》、江西南昌大学赣剧文化艺术中心的赣剧《红珠记》、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南宁市戏剧院)的邕剧《三进士》、浙江省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的婺剧《孙膑与庞涓》、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黄梅音乐演唱会·唐诗宋词》、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的大型沪剧《回望》、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越剧《明州女子尽封王》、广东粤剧院的粤剧《梦·红船》、江苏省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扬剧《不破之城》、广东潮剧院的潮剧《古城风雷》、江西省鄱阳县赣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赣剧饶河戏《下河东》、福建省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的芗剧《保婴记》。

安徽省戏曲剧种普查信息采集完成

8月,安徽省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各地传统戏曲剧种的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完成,正进入信息录入阶段。

安徽省戏曲剧种普查工作自2015年8月启动,安徽省文化厅成立了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安徽省艺术研究院设立普查工作办公室,负责普查人员培训、信息采集等具体工作。同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机构办公室设在安徽省艺术研究院,负责普查的指导和信息审核等。

为了促进戏曲剧种普查信息采集科学高效开展,安徽省艺术研究院深入实施省厅制订的普查工作方案,细致谋划、精心组织,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分区划片,做到责任到人;同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紧密沟通,和各县区文化行政部门联系协调,建立了信息采集咨询交流平台,及时反馈和解答相关问题。安徽省是传统戏曲大省,剧种众多,演出团体类型多样,部分从业人员分散,信息采集工作量大、信息填报中具体问题多。安徽省艺研院克服人手不足、无经费保障等困难,普查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信息填报培训辅导,对填报工作紧密跟进,有时甚至手把手帮助填报,并对填报内容严格把关、及时回馈审核意见,保证了填报信息完整、精确、规范。在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和演艺团体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目前全省各传统剧种的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等信息已全部采集汇总。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年会在长沙举行

8月24日至26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8届年会——湖南花鼓戏的发展暨中国戏曲喜剧的美学精神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40多个团体的会员代表及各地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

会议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湖南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湖南省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承办。花鼓戏,是中国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剧种,流传地区广泛,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省都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其中又以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近年来,编演现代戏依然是湖南花鼓戏的舞台创作主体,出现了《我叫马翠花》、《老表轶事》、《走进阳光》、《月塘村的菁妹子》等一批反映群众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现代戏剧目,同时也锻炼、推出了一批年轻的现代戏舞台演出队伍。与会领导与专家围绕“花鼓戏在当下的新发展”“中国戏曲喜剧的美学精神”两大议题进行了研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指出,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对于中华戏曲美学精神的传承,就包括了喜剧精神的传承。湖南在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中不断进取,在拓宽当代戏曲喜剧的创作视野、丰富喜剧表现的艺术手段、突显喜剧人物的形象塑造等方面成绩可观。

陕西普查发现地方戏曲剧种现存25个

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从3月26日启动,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普查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何桑表示:“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查摸底,前期已基本完成了第一、二阶段的培训辅导、督导检查和表格填写等工作,初步摸清陕西省现有戏曲剧种25个,包括秦腔、眉户、碗碗腔、合阳线腔、汉调二黄、阿宫腔等,其中由专业院团支持演出的剧种19个,由民营院团和自乐班演出的6个剧种是老腔、弦子戏、端公戏、八岔、大筒子、关中秧歌。”这些本土剧种的存活,显示了其扎根于民间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也展现了陕西丰厚的文化底蕴。

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开机

8月20日上午,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在沪举行开机仪式。该电影是市委宣传部“上海戏曲电影拍摄项目”的重点剧目之一,通过招标程序,上海广播电视台被确定为影片的拍摄制

作单位。影片由国家一级导演滕俊杰担任导演,该剧原版主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和言兴朋领衔主演。滕俊杰此前已成功执导《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两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通过最优秀的艺术家的表演和最具现代科技的影音手段的记录,将伟大的京剧艺术呈现给世人,并传播到更广的人群和更远的角落。

新版《曹操与杨修》将保留原剧的情节架构、推进手法与呈现方式。并在3D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强调电影审美功能,强化虚实结合的电影表现力,大量运用当代电影的拍摄语汇与剪辑艺术,形成具有剧情效果张力的大银幕与京剧本身兼容的审美效果。此外,主创团队还将运用最新VR技术,选取电影中合适的片段,拍摄一段10分钟的“3DVR”影像与实体电影同步推出,用新技术展示国粹。

据悉,该片预计于9月8日关机,在拍摄成3D全景声电影的同时,将同步制作2D版本,将于2017年下半年与观众见面。

《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研讨会举办

9月7日,《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两岸四地戏剧专家热烈研讨。

《中国话剧艺术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田本相主编,前后参与撰稿作者约60人。该书编撰工作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前后历经20年,最终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下得以完成。该书贯通中国话剧百年历史,梳理中国话剧的诞生、发展和变化,描述各个历史时期戏剧创作与演艺风貌,剖析了每个时期重要的戏剧作品及导演。

专家指出,《中国话剧艺术史》350万字,可谓鸿篇巨制,涵盖我国香港、台湾和澳门的话剧史,并在话剧发展通史基础上增设戏剧理论和批评,收集了大量剧照与图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艺理论家李希凡认为,该书突破之处在于把近30年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呈现最新成果,对话剧发展史进行描述和评估。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表示,该书力图揭示中国话剧发展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对戏剧发展、剧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也有独到之处。

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在嵊州举行

10月2日至5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和嵊州市文广新局承办;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协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和嵊州市文化馆执行的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在嵊州举行。

本届小梅花荟萃活动共有来自北京、天津、海南、辽宁等24个省市及5个小梅花基地的100名个人选手、15个集体节目,分3天6场进行了精彩的舞台呈现。其中吕思睿等34人获地方戏业余组金花称号;牛晋杰等22人获地方戏专业组金花称号;白晓臣等31人获京昆业余组金花称号;李明朗等12人获京昆专业组金花称号;戴麟荣获京昆业余组银花称号;15个集体节目则获“首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最佳集体。

随着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全国各地的参与面越来越广。今年,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首次推出集体节目,吸引了更多的小演员前来参赛。“一个孩子学唱戏,至少能带动身边20人热爱戏曲。”戏曲专家评委们对小演员的表演十分兴奋,一致赞扬小梅花活动对于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是一件大好事,对嵊州市城南小学的《越韵古诗联唱》集体节目更是好评如潮,盛赞这是越剧和古诗词的成功联姻,其它剧种也可以推广尝试。

第二十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小梅花称号各组名单

一、个人奖项

地方戏业余组金花十佳:

吕思睿 卢笑恬 王宇晨 邢 果 刘妍琪

毛珺宜 王艺臻 王书畅 王亚琦 甘恩博

地方戏业余组金花:

赵恩瑜 谢炫炫 孙雨萱 韩梓萱 王韵涵

孙悦淋 赵婕霓 朱 棪 范渝婕 王晶圆

李 宇 鄢思情 朱丽嫣 李赢利 乔艺沁

吴冰瑶 曾蓓琲 郑子墨 汤炜婷 吴颖轩

黄 佳 赵梦思彤 郑炜然 陈鑫茹

地方戏专业组金花十佳:

牛晋杰 吕长胜 袁 静 全鑫怡 周文泉

杨述婷 冯思思 周 杰 廖深苗 李秋莹

地方戏专业组金花:

张添铭 马玺骏 张亚琦 赵彩萍 宋雨桐

刘俊豪 吴思雨 冀春飞 汤知言 陶 冉

刘玄玄 段燕芯羽

京昆业余组金花十佳:

白晓臣 苟亚钜 郭子嫣 杨 浩 庞继阳

徐泽翔 姜子元 王浩旭 岳子豪 柏梓茗

京昆业余组金花:

李延祎 李峻熠 李金洋 马天欣 刘九萱

胡羽婵 潘珈旭 王欣悦 周水晴

余佳诺 黎 淼 武佳桐 徐子阳 张芮嘉

王董昱 杨 蕊 孔馨予 冯怡舒 苏 涵

贾宇萌 陆咚钰

京昆业余组银花:

戴 麟 沈子钊 洪子琪 陈雨田

京昆专业组金花十佳:

李明朗 杨 腾 徐子庶 高榕骏 李 楠

李幕涵 宫佩瑶 李孝诚 贾畯平 张雨欣

京昆专业组金花:

张力文 刘志航

二、首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集体节目荟萃”分类名单

最佳创新类节目

浙江嵊州城南小学《越韵古诗联唱》

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三个和尚》

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咱拢水》

最佳编排类节目

河北石家庄评剧院一团评剧传承基地《盗库银》

安徽淮南市少儿图书馆小百灵京剧学校《金猴迎国庆》

北京海淀区西颐小学《孙悟空大闹天空》

江西南昌红谷滩新区凤凰学校《八仙飘海》

最佳传承类节目

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小学《推车赶会》

山东淄博市群众艺术馆《赵美蓉观灯》选段

深圳市建安小学《红梅赞》

吉林白山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天女散花》

江苏昆山陆家中心小学校《绣荷包》

最佳联唱类节目

辽宁丹东文化少儿戏曲艺术培训中心《传统京剧联唱》

浙江嵊州小梅花基地《满园蓓蕾别样红》

浙江台州市文化馆台州市白云小学《少儿戏曲联唱》

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晋京展演在京举办

由文化部艺术司、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福建地方戏经典折子晋京展演于9月12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汇集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歌仔戏以及潮剧、闽西汉剧、北路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10个福建地方戏剧种,由19个院团上演39个传统折子戏。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地方戏曲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对剧目、人才、资料等方面的文化生态性保护,持续加大对地方戏的扶持力度,重视对地方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的保护,重视基层院团对于戏曲的传承发展,大大增强了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活力,一大批传统保留剧目得到复排和提升。

2016年7月,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主办了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涵盖21个剧种,39个表演团体演出的128个传统折子戏。以此为契机,福建全省各地积极挖掘、抢救各个剧种的传统表演艺术菁华,在对剧种和剧目溯源、考证的同时,也在舞台演出形态、舞台形象等方面做了现实的梳理与整合,一大批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折子戏,在众多知名老艺术家的精心传承下,重新立在了舞台上。有专家指出,福建举办的折子戏展演活动为全国地方戏传承发展开了好头,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此次晋京展演的折子戏便是在此基础上遴选出来的,较为集中地呈现了福建各剧种在表演声腔等方面的丰厚传统与鲜明个性。此项活动对于保存各剧种剧目、表演技艺、剧种音乐,总结剧种艺术特征,树立剧种自信,进一步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湖北黄梅戏电影《妹娃要过河》在旧金山电影节获奖

当地时间10月9日,第三届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在三藩市举行颁奖典礼,湖北省黄梅戏电影《妹娃要过河》获最佳歌舞(戏曲)片奖。这是国际电影节首次为中国“戏曲电影”这一独特电影门类设奖。

黄梅戏电影《妹娃要过河》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湖北省演艺集团等部门和公司2011年联合摄制。讲述18岁土家族姑娘阿朵(杨俊饰演)与客家水手阿龙(詹春尧饰演)偶遇后一见钟情,阿朵却因族规和本寨利益被迫许婚权贵,但他俩誓死捍卫真爱,最终留下“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千古绝唱的感人爱情故事。该片2016年曾入围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同一题材的舞台剧《妹娃要过河》曾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1-2012)年度资助项目、第14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第14届中国戏曲节优秀入选剧目等奖项,并将受邀赴美国百老汇演出。

2016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京举办

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戏剧家协会等主办,北京市文化局、北京繁星戏剧村等承办的2016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于10月19日至12月30日在京举办。

本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共有8个剧种19个剧目参演,涵盖京剧、昆曲、越剧、粤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如《卖鬼狂想》、《马伯司氏》、《网子》、《怜香伴》、《浮世三生梦》、《图兰朵》、《吴起》、《陆游休妻》、《三岔口2016》、《河东狮吼》、《荼蘼花开》、《皆大欢喜》、《长生殿梧桐雨》、《三生》、《周仁献嫂》、《临川四梦》、《玩具星球奇遇记》、《狮吼记》、《望乡》等,话剧《网子》、儿童剧《玩具星球奇遇记》、实验戏曲《三岔口2016》、京剧《荼蘼花开》因备受观众喜爱作为经典展演剧目保留外,其余都是2016当代小剧场戏曲全新展演的剧目。

除了展演19部剧目之外,本届艺术节同时推出两个当代小剧场戏曲主题艺术展:“2016未来艺术志”剧场空间艺术展、戏曲舞台作品展及戏曲影像展,并开展公益戏剧戏曲大讲堂、免费戏曲脸谱体验、戏曲进校园、社区惠民看戏曲等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推广戏曲文化。

津陕两京剧院开启战略合作

10月28日,天津京剧院与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在西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3年,两家京剧院将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演出实践、交流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合力传承振兴京剧事业。

天津京剧院与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将按照“长期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原则,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李伟介绍,双方将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动“尚派”艺术传承发展;提升创作能力,锻造艺术精品;加强演出推广,促进艺术传播;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还将向天津京剧院学习管理机制建设,在项目策划、业务、人事、财务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为剧院整体运营水平提高打下基础。天津京剧院院长张正秋表示,两家院团将通过实际行动把合作做实,把两地市场打开,培育京剧人才梯队。

作为双方开启战略合作的一项重要活动,12月28日,天津京剧院京剧表演艺术家、裘派花脸康万生将与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李派老旦杨伟兰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办“裘腔李韵、金声玉振”专场演出。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西安圆满落幕

10月31晚,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获奖名单最终揭晓。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胡和平等出席参加。

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京剧《西安事变》、京剧《康熙大帝》、话剧《兵者,国之大事》、话剧《麻醉师》、歌剧《大汉苏武》、舞剧《沙湾往事》、舞剧《八女投江》10台作品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这些作品或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意蕴丰厚、艺术表演精湛、舞台呈现精彩,堪称代表国家艺术形象、具有时代水平的优秀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从高原迈向“高峰”的雄姿。

在本届参评文华奖的57台作品中,戏曲占25台,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充分体现了在中央扶持戏曲繁荣发展的春风下,戏曲有了更多展示和提高的机会。

文华表演奖是文化部完善激励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手段。贾文龙、吴凤花、惠敏莉、朱衡、李军梅、李小雄、华雯、王阳娟、迪里拜尔、王启敏10位艺术家,长期扎根基层、为人民演出,在本艺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可谓名至实归。他们不论是戏曲表演艺术家、歌唱家还是舞蹈家,专业不同,但都能不忘艺术初心,坚持艺术理想、不懈追求艺术“高峰”。

第十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唐山举办

11月3日至9日,由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文化厅和唐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评剧故里唐山举办。本届艺术节包括开闭幕式演出、评剧魏派艺术研讨、评剧票友大赛4项主体活动。此外,还有节前预热演出、节期院团展演、节后剧目巡演等演出盛宴,让市民尽享评剧艺术发展成果。

本届评剧艺术节较往届更具鲜明特色。参演的16个院团带来的16台剧目中,有11台是现代戏,《母亲》《焦庄户》《烽火宁城》《火种》等精品剧目成为本届评剧节独特的风景;艺术节结束后,将组织精品剧目赴京津冀“公共文化示范走廊”发展联盟的相关市(区)进行展演,进一步扩大办节影响;16台剧目中,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戏并举”,能满足市民个性化的欣赏需求;门票实行10元、20元、30元的惠民低票价,让更多市民能走进剧场;利用“互联网+”模式,将优秀剧目进行多媒体数字化传播,利用图书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网络资源,打造线上线下同步共享机制;取消评奖,通过专业评论指导评剧院团进一步打磨、提高剧目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举办第九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已在全国进行了初赛,上千名票友参加了选拔,体现了评剧艺术广泛的群众性。

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沪举办

由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市剧协、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11月18日至26日在上海举办。本届戏剧节参演剧目29部,包括20台大戏和9个短剧组成的两台短剧专场,涵盖话剧、音乐剧、舞剧、湘剧、歌仔戏、花灯戏等多种形式。广东星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剧《为你绽放》和上海戏剧学院的话剧《大明四臣相》为本届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和闭幕大戏。闭幕式上,“优秀展演剧目”、“观众欢迎剧目”及“校园戏剧之星”称号的学校和个人名单一一揭晓。

中国校园戏剧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首个国家级校园戏剧节,也是惟一一个面向校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国性戏剧活动。本届校园戏剧节的主题为“青春绽放·梦想起航”,演出作品是从全国27个省区市81所高校及2所中学报送的102个剧目中认真遴选出来的,其中,既有《尘埃落定》 《九儿》《喜剧的忧伤》等文学影视名作的改编,《悲鸿1895—1953》 《元培校长》等述写前辈学人事迹的原创作品,也有《星光里的朱丽叶》 《趁我们老去之前》等学生原创和反映当代大学生昂扬向上精神面貌及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作品。戏剧节期间,除22台展演剧目,戏剧节还邀请了俄罗斯康斯坦丁·拉伊金戏剧学院演出肢体剧《西班牙幻想》。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校园戏剧节不设奖项,加强评论交流环节,首次增设“演后谈”板块。戏剧界资深专家、青年评论员以及大学生观众代表等与10台展演剧目的编、导、演人员在演出后进行现场深入交流,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戏剧的启迪作用。此外,谷好好、喻荣军、王斑等梅花奖演员,曹禺剧本奖获得者以及俄罗斯著名导演康斯坦丁·拉伊金等进入上海高校开设戏剧讲座和戏剧大师课。“2016中国校园戏剧发展论坛”则聚焦于校园戏剧的现状、遇到的障碍、发展需要的援助、未来发展趋势等主题,通过交流、建言献策等总结校园戏剧发展经验,指引未来方向。

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召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及国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总结前一段工作,交流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任务,推动戏曲进校园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全国戏曲进校园经验交流会于12月1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出席会议。

会议充分肯定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现在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形式渠道进一步丰富、参与氛围进一步浓厚等方面,态势良好,前景广阔,全国宣传教育文化部门要不断增强推进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会议总结了湖北等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探索戏曲进校园工作新思路新方法。一是强化领导,抓好统筹协调;二是稳步推进,突出工作实效;三是建章立制,着眼长远发展;四是培育人才,注重戏曲传承。会议要求各地要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工作,推动戏曲进校园取得更大成效,要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紧紧围绕“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这个中心任务开展工作,选择思想艺术质量高的剧目进校园,区分不同年龄段进校园,因地制宜进校园,实现戏曲进校园精准化。要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监督考核抓落实。同时要加大戏曲宣传普及力度,营造稳步推进良好环境。

会上,湖北省、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湖北省襄阳市昭明小学、河南省、北京市、陕西省、安徽省、山西省介绍了戏曲进校园的经验。

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宣传、教育、文化部门负责同志和副省级城市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共约150人参加会议。

当天上午,景俊海、董伟、梁伟年、郭生练及与会同志走访调研了武汉市七一中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武汉市长春街小学戏曲进校园活动和湖北省京剧院,并参观了湖北省文艺院团送戏进校园图片展。

猜你喜欢
剧种剧目戏曲
关于云南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传承及发展探析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