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研究

2017-09-08 22:58杜凯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工具性媒介受众

杜凯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是目前比较热门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在制作过程往往通过短小精的视频,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微课种类有很多种,如视频形式的、动画形式的、虚拟场景式的以及交互式微课等,其正以多元化的形式受到较高的关注度。随着时代的演进,现今的教育思潮已逐渐将教育的主体从教育工作者与教学内容上回归到受教育者本身,但在微课建设时,其目的指向了开发者的动机需求,而并非是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课开发关注的是“技术取向”和“内容取向”,而非“应用取向”。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传播媒体,如何在传播过程中达到传播效果,这种效果是否能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学生如何对待、辅助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微课教学的预定目标等,这些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引入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模型,针对微课教学受教育对象的需求与效果反馈为中心,运用教育学与传播学进行交叉研究探索,对微课教学中的受教育者进行分析,从而为微课内容制作以及微课教学运用提供参考。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在大众传播学中,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4 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將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并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而施拉姆有名的“自助餐厅”理论,形象而准确的比喻成:受众参与传播好比在自助餐厅用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售价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的大量的、各种种类、多种口味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各式各样的讯息。受众与媒介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在使用的接触如感觉到易用,令人感到满意,那就继续使用,否则终止使用。可见,使用与满足模式是从受众的需要出发研究传播过程的,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使用与满足研究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它“不是研究传媒对人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让我们研究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些什么”。

笔者认为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播者传达着知识信息,在教学中不去问知识信息如何作用于学习者,而问学习者如何去处理知识信息,如此教学对象的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为避免学习者处于绝对被动,强调了学习者的需求对传播效果具有制约作用。教师传播的知识信息对于学习者不仅是被动接受,而是应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发现的。本文通过引入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来考量与反思教师微课作为新型教学媒体的实际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

二、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以高校学生为主,按照在校生所属院校、专业。并综合学生接触教师微课教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两个因素,故选择在2015-2016届在校大学生当中开展问卷调查。既可体现问卷调查对象选择的代表性和针对性,亦可确保本次调查的效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实际参与调查的对象为324人,回收有效问卷31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8.9%,较完好地保证了此次调查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对接受微课教学的使用程度

微课教学的影响力方面,90%以上的学生都表示知道并接受过微课教学学习或者较少接触过,但也有将近10%的学生在被问及是否接受过微课进行学习时,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几乎没有接触过,故排除10 %调查对象。(见图1)。

(二)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的动机

当被问及利用微课学习理由时,学生的回答显现出了不同偏好(见图2):

根据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模型,受众成员的媒介接触活动是一种满足个人基本需求的活动。参照微课在教学活动中的特征,把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的具体动机分类如下:(1)获得重点知识需求;(2)扩展其他知识需求;(3)翻转互动交流需求;(4)反复学习的需求;(5)碎片化自主学习需求(6)形象学习方式需求(7)娱乐化个性学习需求。

传播学者Rubin的一系列研究指出,受众使用媒介的形态一般有两种:“仪式性使用”(ritualized uses)和“工具性使用”(instrumental uses)(Rubin,1984;Rubin&Perse,1987;Perse &Rubin, 1990), “仪式性使用”指媒体的使用是一种固定的或习惯性的行为,把媒体使用当成一种习惯性的消磨时间和放松娱乐的活动,意味着长时间的媒体使用,而对媒体产生的亲近感;而“工具性使用”为了某种信息需求而搜索特定的媒体内容,导致人们接触大量新闻和信息性内容,个人在使用特定媒体时都有其功利性的目的。在问卷调查设计中前4项指向为“工具性使用”后3项指向为“仪式性使用”。

由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微课学习动机呈现出满足知识获取需求以“工具性使用”的目的,47.7%,其中以获取专业知识和扩展其他知识这两项最基本功能的需求占20.70%,用于课堂翻转互动交流仅占4.5%,通过微课反复学习的需求只占8.9%。可见学生对微课的“工具性使用”动机显现不同的偏好。考虑到翻转课堂在不同高校具体地推广和实施情况有所不同,加之学生对翻转课堂认知程度的因素,故占比较低。而“仪式性使用”动机占52.3%,其中碎片化自主学习占25.8%占比较高,由此可分析高校学生自主性学习需求较为突出,学生渴望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走出来,自由自主分配学习与休闲时间。而形象化学习需求占18.3%,就好比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书本阅读需要读者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而微课视频直接是图像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形象学习方式以及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成为微课运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微课教学内容满意度

在微课教学的满意度上分别以内容选题、课程风格、教学设计、互动设计、辅助资源、课件实用6个维度来对满意度进行调查。在微课教学内容上的喜欢程度上,学生对内容选题的喜欢只有到12.9%,而互动性设计只有9.9%满意度较为低。而其他版块,如辅助资源占比较高为31.5%,课件实用17.5%较低,可见教学辅助性效果一般。于此可见,目前微课在运用于教学中仅仅只满足“工具性使用”动机,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娱乐化程度不够,微课作为教学资源更多的应偏向对专业课程的兴趣的培养,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选题内容的趣味性、运用于互动环节的设计上尤为重要。endprint

在对微课教学现存不足等问题的相关调查,以内容层面为中心,对于教师的微课教学重点不够明确学生的负面评价达到了12.1%;内容缺乏吸引力达到21%;表现形式过于单一达到10.3%;在对于微课互动性环节上学生的负面评价达到了31.1%,缺乏交流与互动较为凸显。学生虽然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观看微课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但由于技术上现状以及微课资源的使用上的诸多情况等,学生通过微课学习时在线实时互动功能难以去完成,微课在交流互动性的功能上过于单一,而通过教学设计环节在使用微课对课堂翻转的效果欠缺,由此也影響到了学生使用满意度的比值。

(四)微课辅助教学情况与满意度的关联

微课在辅助与教学上总体来说,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不论对专业知识的扩展、碎片化学习、形象化教学、理解教学安排、教学趣味性提升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学生认为效果明显的比率仅11.2%(图3),然而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大多数教师在制作微课时把重心停留在拍摄录制视频上,对微课的理解较为直观片面,对如何更好对微课进行运用,发挥辅助教学作用还有待探索,并在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环节、呈现方式、表述方法等方面还显不足。

(五)学生对微课使用教学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有61%的学生认为微课有待完善和普及,而这和上面提及学生使用的满意度相呼应,表明了微课教学在运用中还存在问题并有待改进;23%的学生则认为当前的微课教学仅发挥了辅助教学的作用,13%的学生认为目前微课教学能发挥调动学习兴趣的作用,只有不到3%的学生认为微课教学只是一种过热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可知,微课目前在高校中处于普及阶段,在教学中已有所发展。但影响力有待加强,虽然在教师微课的实际传播过程中,交流互动等方面影响了学生对微课教学的使用需求,并直接影响到学生使用的满意度和相关评价。而微课在作为辅助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式的补充,发挥了其部分基本功能性,满足了为获取信息而使用微课学习的工具性使用动机。但在仪式性使用动机方面,学生更希望以轻松自主化、形象娱乐化的方式得以获取知识。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应进行思考与探索如何利用微课教育资源,能让学生通过对微课教学产生的亲近感,培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005.

[2]赵志立.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J〕.当代传播,2003,(1):58.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孙聘.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2013,(3):63-68.

[5]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27-131.

[6]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媒介受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