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虽然德国是个政教分离的国家,但仍非常重视宗教,宗教教育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开设宗教课程至今仍是德国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德国宗教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出发,总结德国宗教教育的特点,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宗教;宗教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它不仅和人类的生存发展、精神文明息息相关,而且历来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在有宗教传统的国家里,各个时代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确立,都无不受到宗教的制约,这在中世纪的德国表现的尤为突出。在中世纪的德国,基督教在多教派中处于独尊地位,教会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而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是完全渗透在宗教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宗教化。虽然目前德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宗教政策,但宗教在德国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利用宗教教育来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能,宗教教育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可以说,宗教教育是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开设宗教课程至今仍是德国学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宗教教育的概念及本质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至今仍然存在的,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刻影响的重要社会力量。而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当教育根植于宗教中,充当传播手段和工具,服务于宗教需要时,便形成了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的主体是教职人员,客体是信徒,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该宗教所包含的一系列信仰体系。在宗教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宗教还会将其所包含的这一系列信仰体系,通过宗教的教义、道德规范等客观存在的条例,灌输渗透给信徒们。正如《宗教大辞典》中表述的,“对所信奉之超自然体加以尊崇和敬拜,是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宗教通过这种方式让信徒们确立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由此产生对“神”的敬畏和对道德规范的服从。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信仰教育。
二、德国宗教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历史上,德国的学校教育与宗教的关系是“母子关系”。德国的学校来源于教会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完全宗教化,思想政治教育完全通过宗教教育来渗透。二战后,德国政府更是坚持利用学校宗教教育来公开或隐蔽的来控制青年学生的思想从而维护和巩固德国的现存政权。并在《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在公立学校,宗教教育必须作为正式课程,允许公立学校进行尊重学生宗教信仰自由、合理规范的宗教活动,使宗教和教育达到相辅相成。”这时,学校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则发展成为“伙伴关系”。
近代以后德国提出政教分离,宗教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重点放在了道德教育方面。德国学校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相融相通,两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主要表现在职责上的相通、目标上的一致、理念上的契合、功能上的相似等。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对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爱国主义以及德意志精神。
德国是一个多教派并存的国家,为了宗教教育的顺利进行,德国政府允许不同的教派设立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派教授不同的教义。私立学校以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教派为主设立相应的学校,互不干涉。公立学校则根据教派设立共同学校、教派学校和世界学校。值得注意的是,不论私立、公立还是哪种教派学校,教学内容都已不是单纯的灌输“教规”、“教义”,而是注重与现实生活需要的结合。有学者研究德国宗教伦理道德课程的教科书,发现这套教科书完全没有通篇的 “教规”、“教义”理论,而是十分接近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启发学生在宗教氛围里思考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这种非强制性进行宗教教育的方式的确更有利于学生内化宗教信仰,达到潜在的宗教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宗教定期开展的一些活动和仪式,比如做礼拜、祷告、唱赞美诗等,都会极大地增强信徒的敬畏心理和使命意识,使他们心中的信仰和道德规范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德国宗教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道德信仰与政治利益相统一
从表面上看,德国的宗教教育目的在于确立道德信仰,信徒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对“神”的信仰和敬畏,服从宗教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从而完善自我的精神和品格。在宗教道德的神圣渲染下,往往隐蔽着深层次的政治意图。从本质上看,宗教教育传达的道德和信仰看似来源于神的意志,但究其根本还是来源于阶级利益。每个国家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始终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宗教教育也不例外。德国非常注重将他们的宗教教义与政治思想巧妙结合,通过宗教教育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政治熏陶和政治控制,进而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在政教分离的政策下,宗教教育仍然没有疏远与政府的关系,始终受着政府或明或暗的影响。所以,注重道德信仰与政治利益相统一是德国宗教教育的特点之一。
(二)注重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统一
近代以来的德国宗教正在经历低潮,但宗教在德国民众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始终存在,奥秘就在于二战后德国进行了宗教的“世俗化”改革。虽然如此,但宗教教育的基本核心始终没有改变,其树立民主、爱国和德意志精神等重要内容丝毫没被减少。总之,德国宗教教育始终都是在坚持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世俗化”的改革创新。它反映的至始至终都是德意志民族最本质、最核心的精神需要和道德要求。所以,注重改革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统一是德国宗教教育的特点之二。
(三)注重课程教学与熏陶感染相统一
一方面,从教学方法上看,课程教学仍然是德国宗教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一,课程教学注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坚持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体系,快速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全面清晰的知识结构;第二,課程教学是宗教教育经过实践检验后正确的合理的方法手段,是最为统一的组织形式,往往能够取得最让统治阶级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德国宗教教育并非单纯的灌输理论,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启发学生去实践、去感知。另外,宗教通过开展的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信仰活动,在实践中反复渗透宗教的教义,耳濡目染,内化于心。所以,注重课程教学和熏陶感染相统一是德国宗教教育的特点之三。endprint
四、德国宗教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国家,宗教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着极其有限的作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但从教育功能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教育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了解和研究德国宗教教育,不是为了宣传宗教,也不是为了倡导迷信盲从,而是为了借鉴德国宗教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和宗教教育,都以培养人的精神和品格为重要职责,通过教育帮助公民确立道德信仰。德国的宗教教育始终牢牢把握“信仰”这个核心内容,把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国家的忠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宗教教育使公民爱上帝、爱国家、爱它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并由爱和信任而产生对民族的信仰和对国家的忠诚。而作为人类信仰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则是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指导思想相比,我们清楚地知道,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想武器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必然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惠特曼说过,“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从中,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信仰所蕴含的巨大社会力量。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途中也急需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而马克思主义信仰便是这凝聚力和精神动力的源泉。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使群众真心实意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并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之变成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的精神动力。
(二)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德国宗教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世俗化”改革,使宗教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中,赋予了宗教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色彩,这是德国宗教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同样,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牢牢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收获丰硕成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此外,不可忽视的是,宗教文化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宗教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资源。因此,应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注重合理利用我国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固守传统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与活力。
(三)把理论灌输与现实渗透相结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德国的宗教教育从来没有忽视课程教学的正面灌输作用,也没有忽视宗教活动、宗教实践、媒体传播的精神内化作用。德国的宗教教育有效实现了理论性与现实性、灌输性与渗透性、显性与隐性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直以公开、显性、直接为特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日渐显现。只有不断吸收借鉴、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把理论灌输与现实渗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手段有机结合,才能最大化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摒弃某些单一、呆板、生硬的方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同时,同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多途径、多层次地引导学生主动选择、实践、判断、反思,使思想政治教育集自主性、广泛性、能动性、愉悦性为一体,由“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向”走向“交互”,由被动走向主动。
作者简介:姜嘉欣(1994-),女,籍贯:山东省威海市,单位:山东大学(威海)。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俗世界中的宗教教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1).
[2]楊芷英,李桂莲.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伦理学研究,2003(03).
[3]昊琼.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求实.2000(05).
[4]朱艳敏.宗教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民族论坛.2013(08).
[5]孙越隆.德国学校宗教教育手段初探[J].理论探讨.2004(05)
[6]孙东方,傅安洲.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
[7]傅安洲,彭涛,阮一帆.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5)
[8]张坤.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07)
[9]练建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4)
[10]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02).
[11]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04).
[12]万美容.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