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
摘要:西藏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与严肃政治意义。自治区目前贫困人口比重高、贫困程度深,反贫困难度大、返贫率高,有限的政府资源,已经很难有效推广精准扶贫政策。西藏自治区政府及时响应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为西藏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入新动力。然而,自治区社会组织扶贫基础和成果研究仍然薄弱。
关键词:社会组织;精准扶贫;西藏
一、西藏自治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基础完备
1990年5月19日,西藏自治区在民政厅设立社会团体登记管处(现更名为民间社会组织管理局),作为全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基本理顺了社会组织登记机关、业务主管机关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结束了西藏社会组织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并促使西藏社会组织各项管理活动基本上进入法制化轨道。2000年2月2日,西藏自治区民政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14日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西藏自治区自愿服务条例》,这些规章的印发,使西藏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西藏社会组织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其规模和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西藏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599家,包含社会团体54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7家、基金会13家。西藏社会组织的快速成长,为西藏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打下铺下基石。
2013年11月精准扶贫观念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扶贫”,这不仅是国家贫困治理宏观政策的演进,更为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治理提供更为广阔的行动空间。201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慈善法》,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西藏自治区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实探索自治区特色精准扶贫道路。于2015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明确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界力量参与扶贫的具体措施。各项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政策的竞相出台,为实现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二、西藏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理论上的可能性
社会组织何以可能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我们研究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起点,也为探讨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如何更好发挥功能做了铺垫。有诸多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原因,如市场/政府失灵理论等。
自国家产生以来,政府在资源配置领域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越来越发挥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然而,市场运行绝不像西方某些经典教科书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优美的逻辑与和谐。市场这只“完全看不见的手”发挥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经济信息完全性和对称性;市场的充分竞争性;经济活动的无外部性;交易成本为零性;完全理性假设。事实证明,这些假设在现实情况下无法达成,市场失灵的危机随之而来。人们信任的目光转移至政府宏观调控。而政府对资源的宏观调控配置,实际上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缪勒认为,“总的来说,公共物品的特性构成了集体选择的理由”。由于政府“理性经济人”的缘故必然出现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双边垄断、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最大化问题,从而导致公共选择过程中的政府失败。贫困治理本质上来说是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如果继续由市场和政府全权负责扶贫,则必然导致扶贫工作的失败。自治区贫困治理体系急需形成,坚持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策略,并保持对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治理的开放性的大扶贫格局。
(二)扶贫任务的压力
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全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它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目前,全区74个县全部属于贫困县。由于西藏自治区自然环境差,生存条件较恶劣;农业发展滞后,城镇化率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佛教文化盛行,思想文化较落后;直接从农奴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育程度比较低等诸多原因,造成自治区贫困人口比重高、贫困程度深,反贫困难度大,再次返贫可能性强。而且目前西藏发展水平还较低,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要想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小康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201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已确定要确保完成13万贫困人口脱贫,20个贫困县(区)、170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易地扶贫搬迁16.3万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以上。社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的生力军,将减轻政府扶贫任务压力。
(三)西藏社会组织自身优势
1.多重动力激励的精准扶贫机制
西藏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具有多方动力机制,既有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政策的要求,也有社会组织自身目标的推动,还有社会组织宗旨及弘扬慈善理念的推动。此外,西藏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得到国家及社会组织界的大力支持。这些因素使得西藏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筹资渠道更广、扶贫动力更足。
2.专业性、针对性强的精准扶贫机制
精准扶贫指的是六个精准,“对象要精準、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不是“手榴弹炸跳蚤”,也不是“洒胡椒粉”,是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社会组织宗旨即为扶贫济困,有着专业型扶贫济困的人才以及不可比拟的志愿精神。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开展的扶贫项目不仅符合贫困人口需求,且具有扶贫资金投向亟须帮扶的地区的资金运用识别机制。社会组织还具有贴近贫困群体的天然优势,能够及时掌握贫困人口动态,针对贫困人口实际需求推行扶贫项目措施。
3.社会组织具有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丰富的经济资源是社会组织成长与发展基础,它不仅是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而且经济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广度与深度。社会组织除了收取会费外,如今政府财政补贴和承包政府公共服务也是其资金重要来源。此外,由于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还会得到个人和企业等的社会捐赠、国际组织援助。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使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促进社会资源再分配,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endprint
三、西藏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果
(一)教育领域
西藏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方面,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先扶智”政策,致力于改善西藏偏远农牧区中小学教学环境,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生活条件,助其脱贫。如,西藏自治区爱心社自成立至今,不仅捐助希望小学,且在藏区开展“微光行动”“希望棉被”“爱心书包”等品牌公益项目。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日喀则市民政局签署50套云电脑的捐赠协议等。
(二)培训领域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能单靠“输血”扶贫,必须让贫困人口学会一技之长。社会组织承担起对贫困人口长期培训的职责,贫困人口经过培训,再借助“输血”资源,彻底脱贫。如自治区烹饪餐饮协会培训中心先后培训扶贫区县农牧民子女创业就业扶贫试点项目转移就业人员11000余人,解决了9800余人的就业问题。西天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扶贫创业中式面点项目等,项目总投资350万元。林芝旅游协会每年培训农牧民旅游专业人才200人,转移贫困群众就业167人。
(三)医疗资助领域
高原气候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高原人民的健康,造成自治区人口平均寿命较短,一部分人因病致贫。脱贫攻坚必须考虑到医疗救治。西藏社会组织成立至今一直关注自治区人民身体健康情况,区外社会组织经常援藏医疗。如北京中伦公益基金会举办“西藏光明行”眼病救助公益行动。北京苹果公益基金会捐赠医疗救助931万元。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2016年开展“天使屋脊行,助同胞挺起脊梁——脊柱贫病救助行动”,并在拉萨建立基金会救助中心。
(四)产业扶贫领域
2017年全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确定下一步全区脱贫工作将着力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并颁布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公益工程”共实施项目238个,筹集落实资金6100多万元。主要用于资助农牧民村购置农业机械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建蔬菜养殖基地等。
结语
从趋势来看,西藏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成效将会越来越得到认可。所以,西藏自治区应充分认识社会组织参与精準扶贫的重要性,用好社会组织这个看似弱小实则强大的扶贫力量。
参考文献:
[1]莫光辉,祝慧.社会组织与贫困治理:基于组织个案的扶贫实践经验[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2]付宗亮.精准扶贫中的社会组织参与[J].山西农业科学,2017(02)
[3]向娟.社会组织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