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2014年,打着“小生离巢”“花旦回归”的旗号,香港TVB一部《使徒行者》横空出世,聚焦灰色地带下挣扎求生存的警队卧底生活。警与匪,一个代表法律体制范围内正义力量的化身;一个蕴含反体制力量的崛起。本文以《使徒行者》为例,探讨其中卧底所处的不同身份,并结合人性的角度,对比两种力量角逐之下产生的平衡与非平衡、体制化与反驯化、本善论和本恶论的观念,揭示该剧所体现出来的中庸之道。
【关键词】体制化;反驯化;平衡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117-02
一、平衡与非平衡
所谓平衡,在哲学意义上特指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统一以及较为静止的状态。查士丁尼在其著作《学说汇篆》中曾重点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于世间万物,尤其是法律,平衡必须存在。”可以说,法律要想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就必须要确保体制内部的平衡稳定。
在香港警匪剧《使徒行者》当中,以CIB(刑事情报科)为代表的正义力量通过搜集情报,打击犯罪团伙,旨在依靠严肃的法律体系维护社会的均衡。而以黑帮老大覃欢喜、O记变节警察叶兆良、金主“宋先生”,乃至更高一层的国际毒品走私团伙为代表的邪恶的反体制势力,打破了香港长期以来维持的稳定秩序,人性中不可避免的贪婪还有恶欲逐渐凸显出来,加剧了香港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使徒行者,身为一群行走在钢丝上的人,是夹杂在黑与白之间的那抹灰,黑得不彻底,白得不纯粹。他们作为一种超脱警与匪之外的中坚力量,很难正视自己的身份,只有长期游离于无间道之中,力图维持两股势力的均衡。片中五个使徒行者被警方委以重任,分散到各个角落搜集情报,但都共同肩负起了打击黑社会、维护社会正义的使命。
剧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都清楚自己周围环境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并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试图维持着各自生存状态的平衡与稳定。卓凯身为刑事情报科的情报搜查员,维护法律公义、保障社会平衡是他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叶兆良身为变节的警察,转移情报偷梁换柱,目的则是为了保持自身基本物质生活状态的平衡;薛家强在地位与身份、爱情之间左右为难,也在极力维持三者的平衡。每个人物的出发点都不尽相同,要维护公义就注定要有人牺牲。如果一方势力过于强大,最终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摇摆不定。在体制与反体制力量的角逐之下可以发现,人类的欲望带来了社会的平衡,却也造就了不平衡,这二者之间永远都是相辅相成、互为统一的整体。
二、体制化与反驯化
有研究者曾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做了重要阐述:“要摆脱体制化,人就要有要求和欲望及进入想象界和象征界。”而在《使徒行者》中,这一概念同样适用。香港政府长期赖以依存的律法就是所谓的体制化。香港社会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迎合体制化的需求,保证律法的权威性。然而以爆seed为首的反驯独裁者,与体制化观念背道而驰。
《使徒行者》作为一部口碑与收视并存的警匪剧,它的优势在于从人物的不同视角来体现该剧的正义观,引发人性的斗争,继而上升到体制与反体制两种力量抗衡的境地。本剧中,体制与反体制力量的角逐集中在开头张力十足的第一个镜头,林峰饰演的爆seed还有佘诗曼饰演的丁小嘉卧底身份暴露,遭到黑社会的全面封杀,枪战部分主要运用了高速摄影机拍摄,再逐帧慢放,等待着一场意料之中的爆发。直至丁小嘉假死,未知真相的爆Seed被前后夹击,此刻突然明白他一直效劳的香港政府并未有所作为,这一群行走在悬崖边上的卧底一直在孤身前行,像是双方势力斗争的牺牲品。一把实枪,一张宝座,一个身份,爆seed被轻易操纵他人生死的权利熏了心,认为法律所提倡的公平正义根本无法彻底铲除世间所有的邪恶势力,他选择以一己之力来惩治罪恶,推翻这个极其虚伪的社会,一步步走向了罪大恶极的深渊。
摧毀一切才可以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这是一种较为极端的反驯化意识,带有浓厚的非主流倾向(注:此处的主流指香港政府法律体制)。反驯化的存在是人类在体制范围内得不到满足选择的一种极端的方式,旨在打破常规,将审判正义的力量集中在个人英雄主义身上。爆seed的极端审判主义还是有其合理之处的,这是在体制化长期豢养之下的反驯化觉醒。一直以来,人类早已习惯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原始性特征导致我们害怕去面对新鲜的事物,更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同化。而使徒行者中爆seed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人类意识的觉醒,不受体制化的束缚。但一味强调反驯化,超出了体制之外,带来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意识觉醒,而是人类私欲的过度膨胀。
该剧中一句“要改变不一定要破坏”,无疑是对体制化与反驯化关系最好的诠释。法律为正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寻求法律救援获得帮助。社会作为人类共同参与的统一体,一切政治制度都是由人类共同决定的,并非个人。法律主要保障的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或许会出现某些领域的不作为,但在整个大的领域内还是存在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个人的反驯化意识也意味着人类精神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体制化的发展。因此,在体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的反驯,还是十分可取的。
三、本善论与本恶论
“人性中有善有恶,性有善的可能,善出于性,但性也非纯粹是善。”也就是说,善与恶的综合,才称之为人性。《使徒行者》通过对几个卧底处境的描述,试图将善与恶以中庸的形式概括出来。它虽属于一般的卧底警匪剧,但在人物设置上却是极其丰满,将笔触更多落在人物的心理挣扎和人性使然上。
本文以剧中人物丁小嘉为例。“市侩”“视财如命”是起初赋予丁小嘉的标签。丁小嘉选择做卧底只是因为薪资足够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也多次向上司讨要劳务费。可以说,人物出场时塑造的形象很难让人欢喜。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在丁小嘉身上暴露无遗。但随着卧底生活的逐渐适应,再加上与卓凯、爆seed等人的交往,愈发凸显丁小嘉身上善良的一面。她不再把搜集情报当做一种交易,是真心在为正义而奋斗。
在《使徒行者》中,人性被重点凸显出来。为了名和利,人类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逐渐被吞噬,每个人都能被身边的人背叛与出卖。尽管该剧揭露了许多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引导人们向正义的方向前进。
一方面,人性是属于人类特有的高级本能,并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无善可行亦无恶可趋。正如不以成败论英雄一样,也不应该以善恶谈人性;另一方面,人类根据自身的不同意愿走上了符合良知或者背离良知的道路,正是因为人物的多元化性格,才赋予了实实在在的血肉之躯。如若非要强调本善论和本恶论的观点,那么对于人类而言,只有当善恶统一起来,才可算作一个完整的人。
四、结语
可以发现,剧中无论是平衡还是非平衡,体制化还是反驯化,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三者各自的关系都处在较为极端的位置上,在理论上很难达成共识。一旦同人性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相互联系而又矛盾的统一体。在体制与反体制力量角逐的过程中,没有平衡何来不平衡,无所体制化何来反驯化,无善可行也会无恶可趋。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这些因素过分区别开来,也不应该将其定义为敌对的关系,需要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达到二者的均衡。人性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保持中庸之道,方可维持社会的和平。
注释:
①(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40.
②周玉梅.体制化: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J].2012(05).
③陈实强.法治的人性基础探讨[J].201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