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翻译小说与“翻案”小说的比较研究

2017-09-08 00:02刘鑫垚杜勤
戏剧之家 2017年13期
关键词:翻译

刘鑫垚++杜勤

【摘 要】《山月记》是日本近代作家中岛敦的一部短篇小说,取材自中国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通过“翻案”,《人虎传》由普通的怪异小说变成了一篇极具文学价值的作品。然而,“翻案”不同于翻译,它带有翻案作者自身的创作性,而翻译则更忠实于原文。本文拟对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及主题、语言特点进行对比,来探究翻译小说与“翻案”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翻译;翻案小说;《人虎传》;《山月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51-03

在日本文学中,有大量的作品是通过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改编而创作出来的,被称为“翻案文学”。这种经过“翻案”的文学作品在日本广受欢迎,被视为文学上的二次创作。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之深远,更体现了“翻案文学”本身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被“翻案”的作品与原著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详细的作品对比,但是很少有关于对一个作品的翻译文本和“翻案”本进行比较的研究。本文拟从翻译与“翻案”的定义出发,结合唐朝传奇小说《人虎传》的日语译文①和中岛敦的小说《山月记》,从故事情节及主题、语言特点方面探究翻译小说和“翻案”小说的关系,并进行两者对比。

一、翻译与“翻案”

(一)翻译与“翻案”的定义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翻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关于“翻译”的概念,众多学者基本上一致认同的一点是:“不改变原文的意义和内容,把原文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对“翻译”的概念进行了扩大解释,他把翻译分为三类,即语际翻译、语内翻译、符际翻译。②这一解释中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还把范围扩大到同一种语言内的转换(例如:将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文),以及不同符际体系的转换(例如:用图画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翻译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忠实于原文、行文通顺。翻译活动是为读者服务的,如果译文晦涩难懂,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根据翻译的需要,在不违背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灵活翻译。

“翻案”是一个不同于翻译的概念。《明镜国语词典》中“翻案”的释义为:充分发挥小说、戏曲等原作的特色,改变时代、背景等,对原作进行改写创作。③可知,日语中的“翻案”相当于中文的“改编”。《翻译研究的关键词》一书中,把“翻案”的定义从翻译战略(strategies)、领域、元语言、忠实性这四点进行分类。首先,可以把“翻案”客观地定义为众多翻译技巧之一;其次,“翻案”被认为是戏剧等特定题材所特有的翻译形态;再次,当原文是元语言,也就是语言本身作为主题的时候,“翻案”最容易被正当化;最后,“翻案”的定义反映了关于原文忠实性问题的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④从这个分类角度出发,可以认识到“翻案”虽然是不同于翻译的,又与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翻译与“翻案”的区别和界限

翻译(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是指:基本保持原有含义。“翻案”是指:尽可能传达原文的目的。“翻案”是译者有意识的介入,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功能。⑤指出了翻译与“翻案”的区别在于忠实于原文的程度,而且强调了“翻案”活动中译者自身的创造性。

高宁把“翻案小说”与翻译的关系分為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当作翻译对待。认为翻案大部分都不是翻译,翻译一般是以忠实于原作为前提的,但是翻案文学一开始就是一种创作。第二个层次视为创作。认为“翻案”小说不忠实原文,可视为模仿甚至是抄袭,彻底与翻译划清了界限。第三个层次在两者之间。认为“翻案”是介于翻译、改编和模仿创作之间的一种创作方法。⑥综上所述,可以认识到翻译与“翻案”之间的界限模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翻译活动忠实于原文。而“翻案”活动带有翻案作者自身的创作性,但是如果一篇文学作品经过“翻案”之后能够变成了一篇思想深刻,被阅读者广泛接受的作品,也可谓是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

二、《人虎传》与《山月记》的故事情节及主题对比

(一)《人虎传》与《山月记》的故事情节对比

中岛敦的《山月记》采用了《唐代丛书》的《人虎传》中人变成虎的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情节等都与原著大体相同。

《人虎传》主要故事情节:陇西人李征,皇族之子。从小博学多识,年纪轻轻考中进士,随后补任为江南尉。李征性情疏远隐逸,恃才傲物,不能屈从于卑劣的官吏,常郁郁寡欢,便辞官还乡,闭门不出。一年多以后,由于衣食不保,东游吴楚之间,寻求资助,得到许多馈赠。归途,住在汝坟的旅店中,突然得病发狂,鞭打仆人,不久便夜里狂跑,从此杳无音讯。次年,李征的好友袁傪出使岭南,在山林中偶遇化身为虎的李征,李征给袁傪讲述了自己变虎的经过及原因,将自己的妻儿托付给袁傪,请袁傪记录下自己的诗作,日后传给子孙。

《山月记》主要故事情节:陇西人李征,博学俊才,年纪轻轻就金榜题名,随后补任为江南尉。然而,他自视甚高,不满足做一个卑微的官,便辞官还乡,潜心于诗作,期待有朝一日可以以文扬名。但几年后,他的生活越发穷苦不堪,无奈之下,不得不卑躬屈膝,赴任一地方小官吏。昔日的同仁早已遥居高位,如今却成为他们的下属,这让自尊心极强的李征终日怏怏不乐。不久他就发狂变虎,从此杳无音讯。次年,李征的好友袁傪出使岭南,在山林中偶遇化身为虎的李征,便开始了一场具有传奇色彩的人虎对话。李征向袁傪讲述了自己变虎的原因和经过,请他记录下自己的诗作,最后将自己的妻儿托付给他。

(二)《人虎传》与《山月记》的主题对比

《人虎传》这篇小说突出了“因果报应”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皇室后代李征对仕途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是他孤傲清高,不甘与世俗为伍,又因他纵火烧人,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终沦为虎身。本文以怪异小说的方式侧面反映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违背封建礼教,终将受到惩罚和报应。endprint

《山月记》这篇小说突出了“人性”的主题。注重对普通知识分子李征的内心刻画。他怀才不遇又不甘心沉沦,正是因为他内心强烈的自尊心和巨大的羞耻心的矛盾存在,使他逐渐承受不了外界的压力,从而丧失自我。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李征所处社会的黑暗。

中岛敦对汉语有很高的造诣,所以是通过直接阅读汉语原文来进行翻案,基本保持故事的主要内容、情节等,只在局部进行翻案。但是经过翻案的《山月记》却获得了很高的文学评价,因为作者通过对局部细节的改写,使作品有了新的主题,充分反映了翻案作家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成为了一部新作品。

三、《人虎传》日语译文与《山月记》的语言特点对比

(一)文体对比

1.《人虎传》译文的文体。《人虎传》的原文使用文章体、译文使用口语体。《人虎传》的原文约为2015个字,日语译文约为5050个字,译文长度约为原文长度的2.5倍。译者使用口语体,基本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法。译者对全文进行逐字逐词的翻译。既保持与原文内容上的对等、又保持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例如:

例1:微性疎逸,恃才倨傲,不能屈迹卑僚。

译文:李徴は性格が気ままで人と親しまず、自身の才能を自負して傲慢であった。下級の役人の地位に甘んじ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

译文中都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法。把晦涩难懂的汉语古文用现代日语翻译出来,方便读者阅读及理解。

同时,译文中多处使用“加译”的翻译手法。包括人称代词加译以及说明性加译。例如:

例2:想望风仪,心目俱断。

译文:あなたの立派な姿を遠く思いやって、心と目が断たれるかのようだった。

例3:微在吴楚,且周岁,所获馈遗甚多。

译文:李徴が呉楚に滞在して、一年余りになろうとし、別れの際にもらった贈り物はとても多かった。

例2为人称代词的加译,例3为说明性加译。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加译,以保证译文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2.《山月记》的文体。《山月记》是中岛敦根据《人虎传》改编并再创作的作品。约有5771个字。小说采用的是汉文体。如:

例4:陇西李征,皇族子,家于虢略。微少博学,善属文。弱冠从州府贡焉,时号名士。天宝十五载春,于尚书右丞杨门下登进士第。后数年,调补江南尉。征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迹卑僚。尝郁郁不乐。每同舍会,既酣,顾谓其羣官曰:“生乃与君等为伍耶!”其僚友咸侧目之。及谢秩,则退归闭门,不与人通者近岁余。

《山月记》:隴西の李徴は博学才穎、天宝の末年、若くして名を虎榜に連ね、ついで江南尉に補せられたが、性、狷介、自ら恃むところ頗る厚く、賤吏に甘んずるを潔しとしなかった。いくばくもなく官を退いた後は、故山、虢略に帰臥し、人と交を絶って、ひたすら詩作に耽った。下吏となって長く膝を俗悪な大官の前に屈するよりは、詩家としての名を死後百年に遺そうとしたのである。

汉文体是结合训读,由汉字和假名组合而成的文体。《山月记》不同于《人虎传》的日语译文,它对作品进行了适当的改编,能明显地看到原文的痕迹。例如划线部分,其文字与含义都与原文大致相同,只对部分进行适当的添补使其更加符合日语语言规范。

(二)汉语词汇对比

在《人虎传》的日语译文及《山月记》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但是译文中的汉语词汇有的略显不自然。例如:

例5:二仪造物,固无亲疎厚薄之间。

译文:陰と陽の二つが万物が創造することについては、もともと親疎厚薄の隔たりなどなかったであろう。

而《山月记》的用词苍劲有力,例如:“狷介”“峭刻”“骨秀”“狂悖”等。此外,文中还出现大量的四字汉语词汇,文辞考究,富含哲理。例如:“博学才穎”“格調高雅”“意趣卓逸”“畏怖嫌厭”等。这样的四字词汇,是汉文体的一大特征,也体现了中岛敦对古汉语文学的精通,也使整部作品更具文学价值。

(三)修辞对比

《人虎传》是一篇单一叙述性的故事,其语言并无修饰,读者只能通过故事情节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但是,《山月記》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手法,这是《山月记》的译文所没有的,通过比喻、倒装、省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给文章增添色彩,使文章变得生动而富有魅力。

1.比喻

例6:それを思うと、己は今も胸を灼かれるような悔を感じる。

例7:又、己の珠なるべきを半ば信ずるが故に、碌々として瓦に伍することも出来なかった。

例6采用的是直喻,用“胸を灼かれる”来形容心中悔恨的心情。例7采用的是暗喻。用“己の珠なるべき”暗喻自己理应是美玉,不愿与平庸的瓦石为伍。在《人虎传》中并没有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但在翻案小说中却频繁地使用,这也是翻案小说的一大特色。

2.倒装

例8:嗤ってくれ。詩人に成りそこなって虎になった哀れな男を。

正常语序是“詩人に成りそこなって虎になった哀れな男を嗤ってくれ。”意为:你嘲笑我这个 (下接第255页)没有当上诗人反而变成老虎的可悲的人吧!倒装之后,起到强调的效果。

3.省略

例9:己の毛皮の濡れたのは、夜露のためばかりではない。

沾湿“我”皮毛的并不仅仅是夜露,还有可能是雨水、“我”的泪水等,这句话是典型的省略。

《山月记》的语言表达方式体现了其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经过改编的《山月记》相比,《人虎传》的日语译文则略显平淡。而《山月记》却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横溢的文学才华。

四、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先行研究论述了翻译与“翻案”的定义和区别。其次对比了翻译作品《人虎传》和翻案作品《山月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最后,对比了《人虎传》的日语译文和《山月记》的语言特点。可知,虽然翻译与“翻案”的界限模糊,但是可以明确的是翻译小说更加忠实于原文,而“翻案”小说带有翻案作家自身的创造性。翻译小说是接近训读的直译,带有逐字逐句翻译的生硬感,而“翻案”小说更加符合日语表达规范,语言更加生动自然。经过“翻案”,《山月记》变成了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其表达的思想也升华到一定高度,这也正是“翻案”小说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①引自http://frkoten.jp/2016/05/22/post-1333/

②引自『翻訳と文化の記号論』,P3,笔者译。

③引自『明鏡国語辞典』P1627笔者译。

④引自『翻訳研究のキーワード』P4-5,笔者译。

⑤引自『翻訳研究のキーワード』P7,笔者译。

⑥高宁.论训读法与日本人的翻译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6).

参考文献:

[1][日]磯谷孝.翻訳と文化の記号論[M].東京:勁草書房,1980.

[2][日]藤濤文子.翻訳研究のキーワード[M].東京:研究社,2013.

[3][日]中島敦.李陵·弟子·山月記[M].旺文社,1969.

[4][日]明鏡国語辞典[M].大修館書店,2015.

[5]高宁.论训读法与日本人的翻译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6).

[6]李果树.日本读本小说与明清小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7]杨彬.“翻案”与日本古代小说创作方式的演进[J].中国比较文学,2008(04).

[8]潘文东.从译介学的角度看日本的“翻案文学”[J].苏州大学学报,2008(04).

[9]田忠魁.山月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06).

[10]王克非.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04).

作者简介:

刘鑫垚(1993-),女,上海理工大学日语MTI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笔译;

杜 勤,上海理工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翻译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教学设计探讨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从句子层面浅析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