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的“真理解”

2017-09-08 20:36戴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核心班级素养

戴红

理解性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学生的真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逆向设计”的过程,先制定评价标准,然后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价值进行仔细推敲,即为什么学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需要教师的自评,也需要教师对课堂实践教学进行反思与调整。

在《大气受热过程》一课中,结合理解的六个维度: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我利用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来了解学生的真实问题,调整了教学的流程。

首先,复习旧知。利用初中学过的气温日变化图引入,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学习新知。设计了读书、画图、讨论、练一练、用一用等环节,使学生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理解新知识,渐渐消化吸收,并能学以致用。第三,知识进阶,提升认识。让学生能够解释初中结论性知识的成因原理。最后,知識拓展,明确学习的意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用地理,引出下节课题。

这样的改进使学生明晰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理解了学会这些知识后自己能在什么时间和情境下解决、解释哪些新问题。

1.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整体设计“可理解的”教学

教师要明确地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地理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地理教学的实质和核心是要通过地理学习形成地理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地理理解力的基石,也是学生理解的基本出发点,据此设计的教学才是“可理解的”。

2.基于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选择、调整“能理解的”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通过课堂观察、反馈、访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不理解”点及其影响因素。一节课40分钟,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聚焦教师的讲授几乎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课堂上要松弛有度,让学生有“能理解”的能力,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添加必要的“会理解的”教学环节

教师脑中要常思变。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不同的班级,同一班级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和反馈都是不一样的。要具体了解不同学生的困惑到底是什么,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我不再追求“讲完”,而更注重“讲清”,让学生在熟悉中发现不熟悉,掌握“会理解的”方法。

4.基于学生思维过程的特点选择“助理解的”教学策略

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样答?要让学生把思路说出来,还要让学生举他熟悉的例子来反馈对原理的理解,给学生搭建“助理解的”梯子,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脉络。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班级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班级“四小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