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去同质化初现

2017-09-08 19:05方斐
证券市场周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息差股份制银行业

方斐

银监会微观监管力度的加强使得中小银行套利空间受到压缩,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未来对贷款的需求不会持续旺盛。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银行之间的分化 “前所未有”。

8月14日,银监会公布2017年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总体来看,资产增速放缓,净利润增速提升,净息差环比改善,银行业基本面趋稳超出市场预期。

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1.5%, 2017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为14.3%;商业银行二季度实现净利润0.97万亿元,同比增长7.9%,2017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为4.6%;净息差为2.05%,环比上升2BP;成本收入比为27.6%,同比上升92BP;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环比持平;拨备覆盖率为177.2%,环比下降1.58个百分点。

2017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口径净利润增速为7.9%,环比一季度4.6%的增速水平明显改善。从息差来看,银行业二季度净息差同比收窄22BP至2.05%,收窄幅度较一季度的32BP明显降低,并且二季度的息差环比一季度上升2BP。净息差的表现在不同的机构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国有大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上升3BP、9BP,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均下降2BP。

平安证券认为,银行业二季度息差依然受到资金利率上行对同业负债成本上升帶来的影响。展望三季度,预计在银行资产端收益水平改善的情况下,息差将继续保持二季度的企稳势头,但息差分化的表现将会进一步加剧:同业负债占比较低、资产端结构调整及定价传导更快的银行息差改善趋势更明显;而同业负债占比较高且吸存能力相对欠佳的银行息差的表现改善进程也相对迟缓。

资产规模增速创新低

2017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口径总资产规模增速为11.5%,较一季度增速下降2.8%,增速水平创2010年以来的新低。二季度规模增速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轮严监管的背景下,上市银行对于资产规模扩张增速的主动控制。

分机构来看,截至二季度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资产规模增速分别为9.2%、8.9%、18.0%、12.4%,较一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4.9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从监管效果来看,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的调整幅度更大,主要是二季度以来,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积极地进行同业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

2017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9703亿元,同比增长7.92%,环比提升3.31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2.14%,较一季度的增速略有下滑,且增速分化较大:城商行同比增速17.99%>农商行同比增速12.40%>国有大行同比增速9.18%)>股份制银行同比增速8.86%,国有大行增速超越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成长性的优势受到MPA考核和金融去杠杆的双重影响而有所削弱。

展望三季度,在金融去杠杆政策持续进行的环境下,平安证券预测银行业整体规模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相对而言,股份制银行、城商行调整的压力依旧较大,规模增速回落的幅度也将比国有大行明显。

整体来看,银行业息差小幅改善,主要是由于国有大行、农商行息差环比回升所致。随着营改增价税分离因素在5月后的退出,加上上半年市场利率上行导致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也在二季度随着定价向资产端传导得到缓解,2017年二季度,上市银行净息差环比小幅回升2BP至2.0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息差分化较为显著:国有大行、农商行分别环比上升3BP、9BP,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均下降2BP。由此可见,2017年二季度,国有大行、农商行负债端优势明显,息差环比提升改善带动行业息差上行,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息差压力仍存。

资产质量改善趋势延续,银行业不良率环比持平,预计不良生成环比改善仍将延续;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改善趋势更为明显,尤其是国有大行不良双降值得重视。

2017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口径的不良率为1.74%,与一季度持平,关注类贷款占比持续降低,较一季度下降13BP至3.64%。从二季度的质量指标来看,银行业整体的资产质量呈现改善趋势,综合分析,这种趋势在2017年下半年将得以延续,2017年全年不良生成率将维持在1.1%左右,比2016年的1.13%有所下降。

分机构来看,上半年,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0%、1.73%、1.51%、2.81%,资产质量改善趋势存在差异,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持续改善,不良率环比一季度分别下降4BP、1BP;城商行和农商行环比上升1BP、26BP。下半年,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的改善将带来拨备压力的缓释,全年拨备对行业净利润的消耗将有所减轻。

2017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64万亿元,环比增加563亿元;1.74%的不良贷款率环比持平,尤其是国有大行表现亮眼,率先出现不良双降,其中,不良贷款余额环比下降26亿元至7872亿元,不良率环比下降4BP至1.60%;农商行不良率大幅上升26BP 至2.81%。

截至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口径的拨备覆盖率为177.2%,环比一季度下降1.58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大幅下行14.69个百分点所致,而国有大行拨备覆盖率逆势提升1.66个百分点至168.02%。

资产质量改善仍会持续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银行资产质量具有滞后性,一、二季度宏观经济表现良好,未来三、四季度,银行报表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是大概率事件。

从企业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风险暴露已接近尾声,市场已经基本出清。这些外在趋势在三季度还会持续,预计三季度资产质量还能小幅改善;另一方面,大型国企(中西部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压力减小,由于供给侧改革和相关资产价格的上升,该类企业资产质量压力已大为缓解。endprint

银行主要看企业偿还利息的能力。银行的收益图与企业有所不同,不管企业经营得多好,只要能保证偿还利息的能力,银行的资产质量就没有问题,这也决定了银行股与宏观经济的投资逻辑,与其他周期股是不同的。未来,经济持平或增速小幅下滑,对银行资产质量压力都不大,银行资产质量更在乎的是经济不要太差,而不是经济有多好。

对于银行而言,只要经济不太差,企业偿还利息的能力有保证,银行资产质量就会持续改善。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分析,三季度持续改善的趋势非常明显。二季度较好的宏观经济走势为银行资产质量打下坚定的基础,由于资产质量具有滞后性、缓慢性的特点,二季度宏观经济良好,则三季度银行资产质量向好的惯性仍会继续下去。

从净息差角度来看,二季度是成本推动型的贷款利率提升,息差难超预期。当前资产端成本推动型的资产收益率上涨,负债端是核心因素。

一般而言,金融市场利率高企对银行低成本存款负债有三个传导路径:一是存款派生减少;二是理财对存款的分流;三是存款活期化的下降。

资金端的高成本使银行通过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将成本转移到贷款端。草根调研表明,不少银行由于资金压力提高了FTP,从而提升了贷款利率。也就是说,只有银行整体议价能力的提升,才会明显拉高银行业的净息差。总体而言,负债端有优势的银行息差会相对好些,三季度银行息差仍会环比改善,主要体现为付息率环比压力有所缓解,资产收益率继续小幅提升。

通过对上述银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目前银行业基本面的初步结论:二季度,虽然银行业拨备前利润有所分化,但随着银行业资产质量的逐渐改善,未来银行拨备存在释放利润的空间。这对银行业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因素。

拨备前利润分化、拨备有释放利润的空间。数据显示,银行收入端的分化导致拨备前利润的分化。由于资产质量压力的逐渐缓解,拨备成为银行利润的平滑剂,体现在利润增速的差异不大,利润增速基本都符合市场预期。部分股份制银行通过拨备释放了利润;国有大行则通过多计提拨备更加夯实了拨备覆盖率的基础,2016年,国有大行的拨备压力较大,时至今日,虽不能完全断言反转,但至少计提拨备的压力已经大大缓解。

中泰证券对银行利润对信用成本的敏感度进行了分析,发现银行利润对信用成本的敏感度很高,如国有大行平均信用成本少计提0.1%,则净利润增速将提高4.9%。

从行业二季度监管数据来看,虽然规模增速环比略降,增长有所分化,但二季度行业利润增长超预期,息差与资产质量的正面改善带动利润增速在一季度基础上继续回升,基本面传递出的积极信号将为银行板块估值的进一步抬升提供一定的支撑。此外,监管节奏趋缓且协同强化,同时考虑到经济表现好于预期,银行业不良反弹趋缓,息差环比改善,基本面稳中向好,二季度,银行业盈利数据进一步验证这种向好趋势,银行板块配置价值提升凸显。

弱市挖掘银行蓝筹股

实际上,银行股的估值只要看PB,而PB对应的是ROE,这是被市场低估的高ROE。常有投资者感叹,没想到银行的ROE这么高。事实上,银行高ROE带来的是估值的不断下移,是银行股稳定收益的源泉,这也是“时间是银行股的好朋友”的重要原因。随着银行股总体基本面的稳定,盈利的确定性增长将导致估值更加便宜,而市场越弱,银行股中真正的“蓝筹股”会被市场不断重视。

虽然银行股也是典型的周期股,但银行股的投资逻辑与其他周期股不同,它是源于周期,但弹性却弱于周期。

从本质上看,银行看的是中长期时间维度的宏观经济。银行资产质量是基本面的核心因素。银行本身是周期股,而贷款周期要远远高于报表上的时间,因此,对银行股更要关注中长期的问题。银行和周期股的核心驱动因素都是宏观经济,但银行需要观察更长时间的宏观经济。从这个角度而言,银行股源于周期,但弹性却弱于周期。

除了源于周期、弹性弱于周期的特点以外,银行股还有一个稳于周期的投资逻辑。

银行投资逻辑更看重经济安全边际,安全性高对银行股就是长期的利好因素。银行资产质量更在乎的是经济不要太差,而不是经济有多好;最在乎的是企业有没有能力偿还贷款利息,企业是否活着?所以,经济明显向上时,对银行股当然是利好,但上行幅度比不上其他周期股;经济平稳发展时,如保持L型趋势,对其他周期股有较大的压力,但银行股基本面则会保持稳定。

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银行股对流动性敏感度更高。流动性直接影响银行股的基本面。流动性变化直接影响其他股票估值的分母;而流动性变化还会直接影响银行股估值的分子。因此,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对银行股的影响较大。

从二季度和上半年的数据来看,银行股三季度投资逻辑可以用“可攻可守”进行概括。

从基本面来看,银行股具有稳健、高ROE、低估值的鲜明特点。当市场情绪好转时,周期股向上,银行股也会跟随;当市场情绪转入保守、对市场收益率要求不高时,银行股稳健的特点同样会被市场积极关注。“以时间换空间”,银行股是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品种。

银行股的长期投资逻辑在于经济长期企稳和金融监管长期趋严。看好宏观经济就应该看好银行股,只要经济长期企稳,银行股的基本面就是向上的,银行看的是经济的安全边际,这是推动银行板块向上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监管层就越有进行金融去杠杆的本钱。

当然,上述两个因素对各类银行的映射不完全相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经济向上对它们是有利的,甚至弹性更大,但金融去杠杆的影响是负面的,一正一负,两者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究竟如何是要权衡的,表现在股价上会有波动。但对大型银行和招商银行而言,金融监管至少不是负面的作用,而经济向上对它们而言是向好的;只要经济不差,它们的基本面是持续向上的,这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看好大型银行(包括招行)的核心理由。

与以往不同的是,银行当前的经营环境已发生变化,银行间的分化也前所未有。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简单的规模驱动结束;其次,监管套利消失;最后,粗放式“跑马圈地”扩张时代结束。

2017年以来,央行MPA考核使银行业规模扩张受限,MPA考核的日益严厉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受外部环境(央行MPA考核、银监会微观监管、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增速、总资产规模被限定在一定的水平,中小银行很难再通过创新套利等行为进行规模扩张超越,银行业由关注规模转向效益和发展质量。

中小银行近几年高速增长部分源于套利。在负债端,中小银行通过同业存单、表外理财、和非银金融机构合作等快速加杠杆;在资产端,中小银行通过大量投资非标、同业理财、委外等获取利润;辅助于期限错配,从而获取超额利润。随着银监会微观监管力度的加强,银行套利空间受到压缩,未来银行将回归银行本源、回归主业。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银行贷款增速的影响表现在: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未来对贷款的需求不会持续旺盛。银行业会告别“跑马圈地”的时代,粗放式扩张已然结束,精耕细作的“内生式”增长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银行之间的分化也“前所未有”。银行业粗放式“跑马圈地”、监管套利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银行会分成三类:一是转型成功的银行,在新环境中越来越顺;二是稳健经营的银行,在新环境中稳健前行;三是“路径依赖”的银行,在新环境中面临巨大的挑战,转型成为必然。

银行间出现的分化,使得“蓝筹银行”具有稀缺性,银行股正在进入“强者恒强”的时代。银行業低估值、稳健的特点,在弱市中会被市场不断挖掘价值。而银行业中的“蓝筹股”,由于其稀缺性会强者恒强。endprint

猜你喜欢
息差股份制银行业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