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收获。
一、引发质疑,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古诗《菊花》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的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含义并体会秋菊傲霜的品质。我提出:“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要跟同学、老师交流吗?”一位学生问:“梅花在冬天开放,梅花不是比菊花更能经得起风雪的考验吗?”这一质疑顿时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快有学生就说:“可这是秋天呀,诗人或许说的是秋天里最喜欢菊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鸭子怎么会变成天鹅呢?”我没有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压制,而是趁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课文,尽量从书中找出理由。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得出:鸭子是不会变成天鹅的,那个蛋就是只天鹅蛋,而不是鸭蛋。第二段中写这个蛋孵出前后的情形就可以证明这个蛋跟一般的鸭蛋不一样。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
可见,教师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毫无顾忌地敢于质疑,有利于形成学生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他们能提出疑问,正是他们的思维在闪光。让学生发问,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长此以往就能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授之以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验创新带来的愉快。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四部课堂教学法”,即自学、讨论、答疑、自结。每节课给学生提供自学的环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集體讨论解决疑难,这样把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达到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果,再通过自己对自学的反馈,总结、提高认识,把握规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集中全力解决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探索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打破常规,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育专家说过:“21世纪需要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当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在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后,我让学生体会文中的道理。学生畅所欲言,都说狐狸对乌鸦假装关心、有意奉承,其实是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狐狸简直太狡猾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狐狸能吃到那块肉,说明它十分聪明,而乌鸦爱听奉承话,所以会丢了嘴里的肉。”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草率应付,而是让学生为他鼓掌,鼓励他这种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因为我知道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现在的学生与过去不同了,对于前人的书,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些问题,他们有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生自己的思想,为人师者要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张扬,而且,这样做也能激起其他学生敢于说“不”的兴趣。
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个字注入到学生的精神内核,让他们拥有创造的意愿,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兴中小学)
编辑/赵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