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反刍,让学习发生跳跃

2017-09-08 08:21杨艳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养花老舍小伙子

杨艳君

学习共同体提倡在进行教学研究时,由研究教师怎样教转变为研究学生怎么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共同体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可能有人会质疑,学生都自己学了,教师要不就失去作用了吗?不是这样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让学生再次审视问题,回归文本,将思维引向深入。这个过程就是“反刍”。

理解偏颇处反刍,纠正错误认识

从学生的课堂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谈自己的理解时,有时会出现偏颇,此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再次阅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

比如,在《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们针对老教授给予小伙子哪些帮助展开讨论。其中一个学生说:“老教授给小伙子打节拍,帮他找准拉琴的节奏。书中说‘我看着这位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拍子。所以我觉得老人在给小伙子节奏上的指导。”显然,这个学生的理解有偏差,这个时候,就要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位同学的发言有没有道理。学生们再次回归文本,勾连上文,发现老人谎称“耳聋”,怎么可能给小伙子指导节奏,何况这是在小伙子已经知道了老人是一位音乐学院教授这一真相之后,注意观察才发现的。所以老教授并没有在如何拉琴这方面给小伙子指导。当学生的理解有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要引导学生再次思考,把这个“球”踢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理解矛盾处反刍,完善个人认识

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小学生也是这样。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进行“反刍”。有时,个人的认知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们会在反刍后对某一个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养花》一课时,有的学生就问道:“我们以前学过《猫》,我们觉得老舍先生特别喜欢猫,把它们当成小孩子似的,即使猫在稿纸上踩上脏脚印,他都觉得是小梅花。今天学的《养花》,我们觉得老舍先生也喜欢花,那他到底是喜欢猫还是喜欢花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学生读过课文后的一个认知,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再来读读课文说说看法。有的学生说:“老舍先生喜欢猫,因为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也不责怪,所以我觉得作者更喜欢猫。”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老舍先生更喜欢花,文中说院子里满是花草,小猫只好到房上去玩。为了养花,院子里已经没有给小猫留下运动的场所了。”学生的理解在这里出现了矛盾,这时,教师让学生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学生们经过再次研读课文,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抓住“小猫只好上房去玩”中的“只好”一词,感受到老舍先生爱养花,所以院子里满是花草,没有了小猫的运动场也有一些无奈,而小猫折损了花草老舍先生也不舍得责打,学生觉得老舍先生既喜欢花,也喜欢猫,没有更爱哪一个,都是他热爱生活的体现。看,学生的理解是不是更全面更深入了呢?

重难点处反刍,解决难句理解

课文的重难点大多也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教师要对课文有准确深入的理解,当学生的理解不到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再次阅读,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加准确。

比如,课文《母亲的纯净水》中,母亲的话和女儿想明白的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们最初只能理解到母亲让女儿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女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这时,教师让学生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想想母亲的每句话都在说什么,她要告诉女儿什么,女儿还想明白了什么,将这两个内容建立起联系后再思考。学生们经过思考和与同伴交流,理解又深入了。有的学生说,“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穷也罢,富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这句话是母亲告诉女儿要面对和接受家庭贫穷的现实;有的学生说,母亲要告诉女儿要有自尊,要人穷志不穷;有的学生说,女儿明白了要正确地认识贫穷,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她能够接受贫穷的现状了……一个人的思考有时是浅显的、有限的,在难理解的地方再次阅读,和文本、伙伴进行充分的对话,学生的理解就更多樣,更深入。

教师的指导作用、智慧之处就体现在反刍这一环节,它是促使学生发生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把握反刍的时机,学生的思考会更准确、更全面、更多元。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花老舍小伙子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我爱养花
养花
小伙子失明真凶是谁
老舍的求婚
乐在百日养花中
养花
反击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