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班主任对中学生情绪调适的方式与效果

2017-09-08 23:29邱伯聪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效果

【摘 要】青春期中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时常引发心理矛盾冲突,尤其表现在情绪上。在此阶段的中学生,情绪波动和情绪反应强度都比较大,且难以调节。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应该适时适当地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调控,尽可能防止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影响生活与学习。然而,研究主体与情绪机制本身的复杂性给班主任进行调适增添了难度,为了更为科学合理地调适学生所出现的情绪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成功、失败与压力所导致的负性情绪出发,以学生的期望为尺度检验调适方式的有效性,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发掘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情绪调适;方式;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乡镇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56307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52-0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时常引发心理矛盾冲突,尤其表现在情绪上。现时的中学生,情绪波动和情绪反应强度都比较大,且难以调节。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应该适时适当地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疏导调控,尽可能防止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影响生活与学习。因此,从根本上说,学生自身所处阶段心理和生理之间的不平衡决定了班主任必须协助其管理或者直接调适他们的情绪问题。

所谓“情绪调适”,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者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帮助个体将内部的唤醒维持在可管理的、最佳的表现范围里,使其在情绪唤醒的情境中保持功能上的适应状态,同时在面临干扰事件时,情绪调适促进任务定向行为,避免和减弱由于失败和创伤带来的负情绪压力。总之,情绪调适是为了协调情绪与认知、行为,使情绪在生理唤醒、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等方面达到良好的、适应的、可管理的状态,促进任务和认知活动,提高作业成绩。

一、工具设计与调查方法

1. 工具设计

本研究运用概率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采用问卷作为调查工具收集资料。在问卷的设计上,参照有关的研究文献,紧紧抓住其与教学的具体联系,编制了《班主任对学生情绪调适的方式与效果调查问卷》(包括教师卷和学生卷两部分)。问卷分别采用不同指标作为教学测量工具来考查班主任对学生情绪调适的方式及其效果。

2. 调查方法

调查小组于2016年10月24日~10月31日在增城区派潭中学进行问卷调查。不同年级之间、男女生之间无论是身体还是思维、心智发育程度等都存在着差异,在应对事情变化时自然就不一样,教师对其引导的方式上也应该区别对待。因此,为了使本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对象的选取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

(1)对象:对学生情绪进行引导的主体是教师,其效果则需要学生检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本调查的对象抽样选取了派潭中学3个年级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主要是拥有多年教龄并且工作经验丰富的班主任。

(2)方法:由于调查对象涉及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两种。受条件所限,问卷不能当场派发填写回收,而是先由各年级的负责人把问卷分发到学生和教师手中进行填写,然后再约定时间进行回收。其中,教师问卷共发放36份,回收32份,回收率为88.89%,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学生问卷共发放360 份,每个年级120 份,回收341份,回收率为94.91% ,有效问卷331份,问卷有效率为96.88%。

二、结果与分析

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要求作为班级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要改变过去僵硬呆板的处事方法,尽快完成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与观念的转变,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并作为工作之重点落实执行。全面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其中情绪问题在处于特殊阶段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进步,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但如何去衡量班主任的做法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学生是检验班主任调适方法有效性最好最直接的主体。

围绕着班主任调适学生情绪的方法和学生对此的期望,本研究试图首先从宏观地把握两者的关系。

图1选取教师问卷最集中选项的数据,并以之为基点,选取学生卷中相应选项的数据。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各选项权重相当。除第四题外,最集中数据的选项亦相同,如93.33%的教师第一题选择C选项的同时81.36%的学生选择C选项。可见,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总体上班主任对学生情绪调适的方法与学生期望之间基本一致,有力证明了班主任对学生情绪调适的方法还是相当有效的,值得借鉴和仿效。研究主体的复杂性和情绪机理本身的错综复杂给这次研究增加了难度,本研究试图从三个维度来探究、分析和总结班主任在面对学生产生情绪问题时有益经验与方法。

1. 面对成功时的负性情绪

面对成功往往会产生快乐兴奋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兴奋超过了一个度而无法自止时便会演变为亢奋,持续不断的亢奋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面对学生由于胜利或一些意外收获而亢奋不已时班主任便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这种局面。93.33%的教師认为在面对学生情绪激动不能自我的时候,选择给予学生宣泄的渠道,同时引导他们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平静情绪。可能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欢愉兴奋的机会不多,81.36%的学生都认同教师的这种做法。可见,在面对学生由于胜利而产生亢奋等烈度较大的不良情绪时,教师不宜强制镇压,而是首先要让他们宣泄情绪后再作进一步引导。endprint

2. 面对失败时的负性情绪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失败包括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失利等。在处于青春期敏感的中学生身上任何一些小的问题都容易被无限扩大,甚至可以达到无法控制而自我摧毁的地步。因此教师此时处理方法是否妥当则至关重要。

首先,失败有集体和个人之分。其中,集体的挫折关乎一个班的荣誉和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最常见的是在各项比赛、评比活动中遭遇失利,而个人的失败则会更直接更深刻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考试成绩不理想等。数据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面對失败时都选择了去分析失败原因,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树立合乎自身能力的新目标,让大家重拾信心。可见两者的看法都相当贴近,而且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感情宣泄而是理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法成熟而理智。然而只是单一地分析分体解决问题决不能完全平复学生内心的情绪问题,而必须辅以鼓励、支持等较之柔性的做法,如在遭遇成绩不理想时,71.56%的学生首先希望得到的是教师的鼓励和支持,然后才是硬性地指出其不足。可见,在处理学生情绪问题最重要的不是给予解决的方法,而是要先缓和学生波动的情绪,给予学生一个不良情绪宣泄的渠道,而后才是理性地指出不足和给予建议,或者把两者相互融合在一起运用。

3. 面对压力时的负性情绪

虽然现在教育界高喊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然而只要高考制度独特的地位及作用一天没有改变,学生肩负的压力都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学业之外,学生要顶着来自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父母期望等方面的压力。在承受各方面压力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显出急躁、狂乱、压抑和失落等心情。

(1)学业的压力。虽然高中与初中之间有着知识系统上的继承和连续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无论是知识量、思维方式、思考模式等都与初中截然不同,种种变化都需要学生去适应,同时,高中的竞争较初中更为激烈,明显并日趋白热化。此时,学生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自卑,另外一个是嫉妒。当学生出现自卑消极情绪的时候,68.75%的班主任倾向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对此,51.45%的学生表示认同。同时也有44.48%的学生希望班主任能帮助他们宣泄出不良情绪,调整心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可见,宣泄不良情绪也是解决情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让学生宣泄情绪,班主任就必须掌握聆听的技巧,这则是更深层次的探索。另外,由于嫉妒心理产生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班集体的团结,面对这种情绪,班主任对学生的情绪引导很重要,适当的做法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选项中的“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帮他找出优点所在;”与“给他一些克服嫉妒心理的辅导,消除这种不良的心理表现;”两项是老师最常做的方法,各占50%。而对应两种选项,学生的选项分别占据28.1%和55.65%,可见,学生更加认同理性地寻求专业的辅导,解决问题。但无论是自卑还是嫉妒,本质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协助该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优缺点,做到用平常心对待一切!

(2)家庭经济的压力。进入高中意味各个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剧增,这对那些家庭相对贫寒的学生影响尤为强烈。面临家庭经济问题,学生都会左右为难,不想伸手找父母拿钱,因为深知家庭拮据,所以会默默承受,省吃俭用,然而事情并不会因为学生的省吃俭用而改变,于是压力便慢慢积聚,像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对此,12.99%的学生认为这是私事,不用班主任操心。

(3)父母期望的压力。望子成龙的心理人皆有之,然而如果不顾客观实际,任意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其能力难以达到或者根本无法达到的要求和期望,便会给不想辜负父母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心理压力。对此,93.94%的老师选择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早已被实践所证明。但相较于班主任的一致做法,学生却有着明显的分歧,只有42.01%的学生理性地认同班主任的做法,41.12%的学生则忌讳班主任与家长的“联合”,而选择通过心理辅导,自我调节。可见,即便不能由此推出学生的不合理性,也反映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是所有学生的想法都是合理正确的,班主任的做法没有必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满足学生的期望。

(4)人际关系的压力。学生相处得最多的不是班主任,而是其他的同学。只要有碰撞就会有摩擦。发生矛盾,不仅会影响彼此感情,而且如果处理不好,还出现派别之分,破坏班级凝聚力。如果是个人之间的问题,81.25%的班主任会选择分别找他们谈话,消除误解。这样既能解决问题,还可以避免矛盾双方不必要的尴尬,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从学生的意愿中证实——68.80%的学生认同班主任的这种做法。另外,如果学生之间的问题已经违反规章制度和班级纪律,班主任处理的手段明显出现分歧。如某学生睡觉时间经常使用手电筒,影响他人的睡眠质量,55.17%的班主任选择直接出面处理,因为这样做效果明显,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也有27.59%的认为可以通过其他学生进行劝说以达到消除矛盾的目的。对此,40.36%的学生认同班主任的第一种做法,34.34%的则赞同后者。可见,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反映出问题的复杂性,也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处理情绪问题的难度。

综上所述,班主任对学生情绪的调适方式是多样而且是交叉进行的,面对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过高的唤醒水平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的感情宣泄,然后再根据其情绪问题的特殊性进行调节,接着寻求解决方法。同时,虽然大部分的做法都要以学生的感情认同为依归,但鉴于学生本身的不成熟,班主任处理方法的选择还可以参考其他有益的经验和理论书籍等。最后,方法的多样性是取决于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研究主体的复杂性和情绪机制的错综复杂。

4. 研究主体的复杂性

(1)年级之间差异性。研究表明,从自我调控的发展趋势上看,人类个体的自我调控(包括对情绪、行为动作和认知活动的自我调控)不是先天就已经具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不断发展完善起来。这就决定了其发展阶段之间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同时又会由于年级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和对教师处理方式的具体要求的不同。本次调研数据也同样表明了高中学生这样的一个特点。endprint

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对能得到教师协助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对于问题,都采取积极主动地面对和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且各个年级的大部分数据数值都相当接近,没有太大的差别,例如第一题中“希望班主任如何平复学生兴奋的情绪”,选择“给予我们宣泄的渠道,同时引导我们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平静情绪”是最多的,高一年级是86.09%,高二年级是83.02%,高三年级是75.21%,对于百分率较低的选项“不要管我们,难得有高兴的机会”,高一年级的百分率是4.35%,高二年级是4.72%,高三年级是5.98%,同样其他题目也有相似的特点。这种具有规律性的稳定特点表明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心理特征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完善中,其發展具有连续性。

同时由于不同的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生阅历、成长环境等都不一样,因此在面对某些情绪问题上还是会显示出不同的反应。数据中部分选项的年级差异达百分之十以上,我们说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证明了年级差异的客观存在。例如第九题“学生A和学生B闹矛盾,造成双方情绪波动,你希望班主任怎样处理”,各年级的反应有着较大的差别:

以上三个图(图2、3、4)表明:三个年级在总体上各选项所占权重基本一致,但是对于选项“批评他们破坏同学之间的团结,当作反面教材教育”,高一年级百分率是0.85%,高二是3.77%,高三是19.12%,根据统计数据我们获知高三的学生对于产生矛盾后怎样去平复情绪与高一和高二年级的看法差异明显,其中高一高三年级相距18.27%,高二与高三相距15.35%,并呈一个现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步增长的趋势。

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所以面对学生年级之间的差异性,班主任协调的方式是否有所侧重,是否针对性地进行就成了其绩效的重要指标。落实到本研究调查,对应第九题学生年级之间的特殊表现及其发展趋势,班主任对其调适的方式到底是“一刀切”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如图:

图5表明,班主任没有把学生这种递增明显的特殊性纳入处理方法的考虑因素当中,而是采取了他们认为最有效最适合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当然,面对矛盾,“当众批评,将其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其他学生”这种做法是否科学有待商榷,但至少证明了班主任的方法与手段跟学生的意愿之间存在距离,并随着学生年级差异显得越来越远。

(2)性别之间的差异性。除了年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之外,过去研究表明,性别对学生情绪调适能力发展的也存在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性别所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男女儿童在出生之时心理差异并不明显,在社会化进程中性别角色规范使男女儿童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形成与其性别相适应的心理特征,男女个体间的心理差异因而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分析情绪调控的性别差异时,需要特别关注不同性别的社会化标准差异。

如图6所示,当出现情绪问题时,相较于女生的做法,男生更倾向于自我调节,独立解决。其自主性明显比女生强。在当今主流社会中,男性被鼓励发展独立、冒险、大胆、开放的品质,这样的性别角色期待将会加速男性大胆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而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则更多强调听话、柔顺、内敛、不出格等特点,加速了女性个体对自己情绪情感的隐藏和调节。所以男女生在处理问题上所呈现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男生这种独立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然而也正是这种独立让他们形成不善表露情感的性格,抑制了他们不良情绪的宣泄,不利于情绪的调适。

同时,根据数据显示,性别差异还体现在情绪问题上处理态度的一致性。

正如图7所示,从总体的走势上看,对比较女生选择的相对统一、数据集中,男生则略显分散,处理问题时态度有着动摇的痕迹。这种现象与男女性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差距有关。女生性的发育比男生早,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比男生早,她们比男生较早经历这种身心的不平衡状态,但随着女生不断地调整身心的不平衡逐步趋于稳定后,男生开始经历这种不平衡状态,因此在高中阶段表现为男生情绪调适能力低于女生。这就要求班主任调适学生情绪选择方法时特别关注男生情绪变化,相应地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年级与性别影响的只是数据集中的程度,而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选项的最终结果,可见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有着相似的年龄,相似的心理特点,也有着相似的情绪,决定班主任的做法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注重整体把握。同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情绪问题时,既要从整体出发,掌握学生集体情绪问题的所在,调整他们的情绪;但更多的是要考虑和研究每个学生所处于的不同情绪反映出的具体行为、思想等方面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去帮助学生。

首先,班主任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多阅读关于青少年心理、心态的书籍,参加各种班主任指导培训,来使得自身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进而更好地了解学生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与生活态度,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出高超的技巧,还要注意定期进行反思总结。

其次,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世界,掌握每个学生的第一手情绪资料。作为班主任,要熟悉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善于把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就要创造机会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从交流中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动态,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真正地、及时地了解产生这种情绪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协助。

最后,班主任在处理情绪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价值观等各方面都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敏感,自尊心强,想问题,处理事情容易感情用事。这种心态往往影响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待人处事,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造成困惑。因此,班主任平时就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指导和情绪疏导。此外,现代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思想观念都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班主任必须紧抓时代的方向,了解最新的资讯,真正做到将心比心,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其出现的情绪问题,找出根源,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曹凌雁.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J].应用心理学,2003,(02):11-15.

[2] 邱伯聪,赵笑花,朱演儿.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现状及需求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7):13-15.

[3] 冯源,简福平,陈旭.情绪调节的因素和方法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4):113-116.

[4]马伟娜.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胡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生情绪效果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