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校外教育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17-09-08 23:20王菲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少年宫挑战儿童

王菲

【摘 要】成人与儿童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喜好,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立场。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儿童的世界是生动丰富的,不同的儿童需要不同的绽放方式,我们不能够把儿童当成统一的“复制品”,要让他们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所以,我们认为课程必须来源于儿童的选择。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和本义,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儿童立场;校外课程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44-02

一、什么是儿童立场

笔者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节目里,主持人找了25个大人和25个孩子,问了他们同一个问题:“如果能改变身体的一部分,你最想改变什么?”大人们的回答,譬如——“我希望自己可以再高一些”,“我想变成瓜子脸”,“我的皮肤太差,我想换掉”……诸如此类。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有个胖胖的小女孩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满意,如果有条美人鱼的尾巴就更好了!”一个黑人小男孩说:“我想要一个鲨鱼嘴巴,这样可以多吃很多东西。”一个在做游戏的小男孩说:“我希望自己像乌龟一样,全身长满厚厚的盔甲,这样就不怕子弹了。”……同样的一个问题,成人和儿童的回答截然不同:孩子们要的是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自我,充满童心、童趣,而大人们要的是一个能让别人满意的自我。成人与儿童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喜好,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立场。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引发了我们对校外课程全新的思考。

二、儿童立场下的校外教育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问题一:课程从哪里来?——我们认为课程来源于儿童的选择。

少年宫是综合性校外教育机构,通过对南京市建邺区3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和儿童随机调查发现,约占20%的儿童来少年宫并不是刻意地学习知识、技能或发展某方面的特长,而是为了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家长们也表示不希望增加儿童的学习负担;约占80%的儿童来到少年宫是为了发展潜能(约占20%)、培养兴趣(约占25%)、学习特长(约占35%)。

鉴于此,我们又以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建邺区少年宫“校外多元潜能主题课程”。根据儿童的选择不同,又分为体验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类别。体验性课程以活动课程的方式进行组织,强调儿童在体验的同时获得身心和谐发展,自由天性得到释放,这样的课程多为短期课程。拓展性课程是为儿童兴趣特长发展奠定基础,给予儿童一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综合性课程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探究性课程,是为培养综合素养和能力,激发儿童多种潜能所开发出来的。后两类课程多为长期课程。

不同类别的课程还会依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形成纵向的“入门”“基础”“探究”三个层次。以儿童戏剧课程为例,大家就可以明显看出由易到难的进阶梯度。这样,横向有不同类别,纵向有不同层次,纵横交错,形成了若干个不同块面,儿童就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选择。

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儿童的世界是生动丰富的,不同的儿童需要不同的绽放方式,我们不能把儿童当成统一的“复制品”。要让他们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所以,我们认为课程必须来源于儿童的选择。

问题二: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我们认为要开发儿童喜爱的课程。

那么,儿童喜爱什么样的课程呢?从平时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儿童喜爱的课程应该是自由的、创新的和整合的。

首先,课程是自由的。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自由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和天性。我们通过参与实践少儿艺术潜能开发课程,对课程是自由的,有了一定的理解。这门课程是一项源于德国的科研项目,德国顾问Dr.Imort作为此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他所倡导的观点是:“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中设置了4门课程:戏剧表演课,主要是运用戏剧模拟的场景投射出真实世界,让儿童学会用语言表达思维活动;音乐唱作课,让儿童掌握音准、歌唱技巧以及乐曲创作;道具制作课,让儿童参与戏剧主题的道具设计与制作;肢体韵律课,激发儿童用肢体说故事。每一门课程都给予儿童极大的自由度,让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对颜色、对角色、对剧本的不同理解与再创造。

其次,课程是创新的。我们引进了DI创新思维教育项目。 DI是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缩写,原意是“目的地想象”,寓意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DI是一种过程式教育,它关注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DI教育项目实施主要通过两大途径:DI创意课程和DI国际赛事。我们的DI创意课程,通过系统的课程、搭配规范的工具书,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合作等一系列能力。根据DI創意思维流程,每学期教材内容分为:了解挑战——培养阅读能力和启发团队意识,激发创意——培养创造性思维,聚集创意——培养判断性思维,执行准备——培养行为能力,展示评估——创意思维展示嘉年华五个阶段。每节课有:破冰活动、即时挑战、创意思维工具、团队挑战四个环节。DI创意课程的核心内容是两大挑战——团队挑战和即时挑战。团队挑战需要5~7名队员组成,通过12~18周的时间组成一支表演、创造、科技相融合的挑战队伍,共同完成团队挑战题目。即时挑战贯穿于每节课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即时挑战: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一个即兴的解决方案;强调团队合作、创意问题解决技巧、表演、创意使用材料及时间管理的综合能力。来看几个有代表性的即时挑战的训练内容。(每节课的即时挑战内容都由挑战、时间、场景、材料、评分项目几个部分组成:表演类的无声新闻、结构类的堆纸塔、表演+制作类的脱下帽子)endprint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DI比赛。DI的竞赛形式是给参赛者设置一个“目的地”,由参赛者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情节、制作工具。共有五个类别的团队挑战。挑战A:技术类、挑战;B:科技类、挑战;C:艺术类、挑战;D:即兴类挑战;E:结构类。整个比赛充分体现了动手动脑相结合、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特点。选手需要经过省赛、国赛,最终晋级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全球总决赛。全球总决赛本身就极具创意,她不仅仅是一个比赛,开幕式会要求学生美得“帽”泡,每个参赛者必须戴上一顶自己设计的别致的帽子出场,活动期间还可以进行各个代表队之间的徽章交换,以及很多游艺互动活动,可以说DI比赛更像是一个庆祝的仪式,一个创意的舞台,一个欢快的PARTY,是带给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最后,课程是整合的。定格动画起源于20世纪初,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有了生命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简单地说,定格动画就是把木偶的一个动作(例如捏一下拳头)分解成好几步并拍成图片,再快放,达到影像的效果。像大家所熟悉的动画片《阿凡提》《神笔马良》等就是经典的定格动画。

我们开设的定格动画课程在实施中需要整合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多领域内容,采用观看、演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利用人偶、软陶、折纸、剪纸、卡纸、剪刀、胶水等多种教学道具,再利用摄像机、照相机以及一些定格动画后期制作软件,增加文字特效和配乐,将动画、游戏、美工、信息技术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最终渲染出AVI格式的动画短片。

问题三:课程靠什么支撐?我们认为课程靠政策来支撑。

少年宫是一个具有公益属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有别于社会上的培训中心,所有的教育投入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大家一定会想研发课程、聘请专家、购买器材等等一系列的课程运转实施的经费从哪里来?我们南京校外特别幸运,得到了南京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南京市教育局长期坚持校外教育公益性、特色化的基本方向。自2013年开始实施“区少年宫优秀公益活动和特色课程(项目)创新行动”,先由各区自行申报,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审组进行评估论证。对于论证通过的公益活动和特色课程(项目),市教育局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经费支持,对认定的活动和课程还将进行中期汇报、成果展示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审查。

全市优秀公益活动内容涵盖科技、艺术、体育、德育、综合实践等多方面,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例如,鼓楼区少年宫定向越野项目、雨花区少年宫素质教育基地项目、建邺区少年宫纸艺文化项目。同时,还创建了集教育性、创新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的优秀特色课程。

也正是因为有了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充足的资金来源,为我们研发一批想做但是没能做的课程提供了可能。南京市教育局这一重要举措,统筹了社会资源,满足了青少年对校外活动多样化的需求,促进校外教育内涵发展,扎扎实实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公益活动和特色课程。

每一名儿童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和独特的存在,是有独立人格的、鲜活生命的个体。尊重儿童、珍视儿童、呵护儿童,是教育的职责;研究儿童、发展儿童、引领儿童,是教育的义务。在校外的天地里,愿我们可以为他们投下一束光,照亮一片更广阔灿烂的天地!

(编辑:张 婕)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年宫挑战儿童
中国少年宫兴衰往事
免费“染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52Q 迈向新挑战
神奇的彩虹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