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梅
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出了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则描绘出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紧接着诗人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既传神又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并且得到了后世的公认,因此“西湖”又称“西子湖”。
学情分析:经典古诗中蕴含着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学生如能仔细阅读、层层深入,便能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较多古诗,但对于古诗的理解比较肤浅。教学时对于生涩难懂的词语通过看注释、课件演示帮助理解,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2.通过诗文对比,体会诗文的写作方法,并在生活中尝试运用。
教学理念:
对于以上教学目标和重点的确立,主要依据的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解释题意
师: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或课外阅读过很多的古诗了,我们也了解到,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寄情于山水,来表达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就曾读过:(课件展示相应图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安徽天门山,更有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美景……
师:这些美景无不让我们神往,今天我们就跟随宋代的大诗人苏轼一起走近西湖,去欣赏那里奇妙的景色。
(师生齐读课题。)
师:让我们先来试着分析古诗题目的意思。这里的“饮”指的是什么?
生:饮酒。
师:谁饮酒?
生:苏轼。
师:在哪饮酒?
生:在西湖上。
师:那初晴后雨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苏轼在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湖上的美景,最开始天气是晴朗的,后来又下起了雨……
师: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再解释一遍?
生:苏轼在湖上饮酒,先是欣赏了晴天时的景色,然后又欣赏到了雨天时的景色。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解读了古诗题目的含义,就能了解到苏轼在写这首诗时的情景了,就好像我们和苏轼一起面对面地喝酒聊天,共赏西湖美景了。
二、整体感知,读通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读一下古诗,读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一下书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律感。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
(找两三名学生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潋滟、空濛、淡妆浓抹、相宜的读音。)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已经很有韵味了!那老师想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四句诗中哪句是描写晴天的西湖,哪句是描写雨中的西湖的。
生:第一、二句。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第一句詩中有一个“晴”字,第二句诗中有一个“雨”字。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描写晴天的西湖是——(引学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雨天的西湖是——(引学生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三、细读诗句,想象美景
(一)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
师:“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陌生?
生:潋滟。
师:知道“潋滟”是什么意思吗?
生:形容水波荡漾。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下注释。
师:对啊!看书下注释是我们了解古诗的重要方法。
师:那波光潋滟的湖面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图片。
师:大家看这晴天的西湖,日照湖水,水映阳光,真是清亮亮的,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生: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像没有打磨的镜子、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那作者说水光潋滟,难道仅仅是说湖面美吗?
生:不是。
师:水光潋滟晴方好,还好在哪呢?下面请同学仔细观察晴天西湖的景色,用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一下。(课件出示晴天西湖的风光片。)
(生看完短片后汇报。)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还好在满池的荷花,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还好在堤边的柳树,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endprint
…………
师:晴天的西湖就在这一抹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灿烂,所以作者说——(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全部的美,真是一字千金,这也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师:晴天的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谁来读出阳光灿烂的感觉?
(生试读。)
师:如果你是苏轼,你看到这样的美景,又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生试读,读出赞叹的语气。)
师:不同的感觉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如果你觉得西湖最美的地方是湖水,你可以把表示湖水的“潋滟”重读,如果你想说晴天的西湖美景不可缺少那一抺灿烂的阳光,你可以读时强调“晴”字,如果你觉得所有的美景都可以在这个“好”字上体现,也可以重读这个“好”字。我们在读诗时,结尾的那个字音可以稍拉长一下,能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大家试试看。
(生试读古诗,展示。)
(二)学习“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正当苏轼沉浸在晴天西湖的美景时,不知不觉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请大家欣赏雨中西湖的美景。(课件播放雨中西湖的风光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有什么感受?
生:整片山笼罩在雨雾当中,给人很朦胧的感觉。
生:雨中的西湖,看上去似真似幻,如仙境一样!
师:那诗人看到了是怎样评价的?
生:山色空濛水亦奇。
师:哪个词较陌生?
生:空濛。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形容景物迷茫。
师:迷茫是种什么感觉?你能换个词来理解一下吗?
生:朦胧、缥缈……
师:是呀!雨中的西湖一切都是朦胧的,请读出朦胧的感觉。
(生试读。)
师:雨后的青山云雾缭绕,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一样,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读出“奇”的感觉?
(三)对比读一、二句,体会什么是“对仗”
师:看到这样的美景,谁能模仿苏轼的语气来读?
(生试读。)
师:晴天的西湖是——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天的西湖是——引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湖边时,我们会赞叹——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微雨蒙蒙,当我们泛舟湖上时,我们会赞叹——引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师:古人在写诗的时候,非常讲究工整,对称,上下两个句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很相似,并有相对和相衬的作用,这在古诗里称作“对仗”。下面我们来试着对一下。
师:水光对——
生:山色。
师:潋滟对——
生:空濛。
…………
师:大家明白“对仗”的含义了吧。
(四)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
师:一天中,诗人欣赏到了西湖晴天的美景和雨天的美景,这时候,他想到了谁?
生:西施。
师:知道西施是谁吗?
生:春秋末期越国的美女。
师:她有多美知道吗?相传她在湖边洗纱的时候,鱼儿看见她那么美都不好意思游上来,沉到水底下去了!后人称赞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里面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
师:那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呢?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里“妆”指的是什么?
生:化妆。
师:(课件出示西施淡妆和浓妆的图片)你们看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妆好看?
生:淡妆好看,自然。
生:浓妆艳丽多姿,让人眼睛一亮。
师:每个人的审美不同,但苏轼却认为——引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什么意思?
生:无论淡妆浓妆都好看。
师:那诗人在这里仅仅是要赞美西施吗?
生:不是,是赞美西湖。
师:从哪可以看出?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课件展示晴天和雨天的西湖图片)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晴天的西湖仿佛是一位浓妆的女子,灿烂的阳光是她美丽的头纱,两岸的红花绿树是她漂亮的花裙子。雨天的西湖是一位淡妆的女子,穿着薄薄的朦胧的轻纱,你们说美吗?
生:美!
师:这个比喻得到了后世的认可,所以现在人们也把西湖称为“西子湖”。
师:古诗学到这,大家能背下来吗?那我来为你们配上音乐,我们来试背一下好吗?
(生试背古诗。)
(五)“以诗带诗”,学习苏轼的《望湖楼醉书》
师:诗人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这首诗是他第一次到杭州所作,当他来到这里时一下子就被这西湖美景吸引住了,于是经常和朋友去西湖边上饮酒赏景。后来,他又到西湖去,欣赏到了另一种美的景色。
(课件出示古诗《望湖楼醉书》。)
师: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说古诗的意思。)
师:你们发现《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湖楼醉书》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都有描写天气变化的景色,不同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先晴后雨。《望湖楼醉书》写的是先雨后晴。
師:在诗人眼中,不管是晴天的浓妆,还是雨天的淡妆,西湖都是那样的美,也正是由于苏轼对西湖的喜爱,才让他留下了这美妙的诗篇。
(六)体会家乡美
师:其实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追求美的心,我们身边的美景也时时存在。
(课件播放家乡美的风光片。)
四、布置作业
1.将这首古诗背会。
2.感受家乡美,写一段文字及感受!
(作者单位:富锦市第六小学)
编辑/赵卓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