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恒华+陈平
我们希望通过脊梁教育,让学生树立争做“中国脊梁”的志向,具有“中国脊梁”的气概、品行与学识。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二十中将“中国脊梁”的核心素养定为民族精神、科学素养、人文气质和健康体魄四大方面、16个具体指标。“脊梁教育”赋予了学校教育崇高的使命,更让二十中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理清了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
“3L5F”五彩课程体系
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而育人的主要载体是课程。二十中在课程建设中,以培育“中国脊梁”为核心目标,注重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选择性、关联性和开放性,满足学生多元、自主的发展需求,既注重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学生需要和学校资源优势,又高效落实各领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由此形成了以育人目标为支撑,以分层级、多领域、立体化、全方位为特征的“3L5F”五彩课程体系。
“3L”是指三个层级的课程平台,包括共同基础类课程、拓展应用类课程和创新发展类课程。三个层级之间既有知识、技能的前后衔接,又有各自不同的培养定位,既保证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适应了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体现了多元化的选择取向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渐进式培养过程。
共同基础类课程是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共同基础类课程群。此类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高中阶段必备的综合素养,是各课程领域重点优化的核心课程。拓展应用类课程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拓展应用类课程群。此类课程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可以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是各课程领域重点丰富的选择课程。创新发展类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创新发展类课程群。此类课程引导学生运用既得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阐述观点,应用展示,参与竞赛,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是各课程领域重点打造的个性课程。
“5F”是根据各课程特性之间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划分出的五大课程领域,并且贯穿了每个层级的课程平台,包括品德与修为领域、人文与社会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身心与健康领域、艺术与审美领域。
品德与修为领域汇集了以塑造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品德素养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文明礼仪、公民教育、国际交流、心智培训等理论和实践课程。
人文与社会领域汇集了以丰富和积淀人文底蕴为核心的文化素养类课程,主要包括语言类、人文社科类等理论和实践课程。
科学与技术领域汇集了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科学素养类课程,主要包括科学课程、实验课程、技术课程等理论和实践课程。
身心与健康领域汇集了以促进快乐成长为目的的健康素养类课程,主要包括身心和谐、卫生保健、安全教育等理论和实践课程。
艺术与审美领域汇集了以培养审美情趣为目的的艺术素养类课程,主要包括艺术基础、艺术欣赏、艺术社团等理论和实践课程。
以创新实践培育核心素养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价值创造过程。二十中制定了“主导-主体”课程实施基本原则,既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让学生处于开放的、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课程计划。学生根据自身的规划方向、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而且学习课程的空间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校园,而是拓展到资源丰富、视野宽广的社会大课堂中去。
共同基础类课程实行“分层教学、走班上课”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开展“阶段性走班”和“常态化走班”相结合的模式,对特长突出学生实行“项目走班制”。
拓展应用类课程是面向不同学生群体开设的各类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社团课程等,实行“全员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如高一年级的体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全面实施选课走班;高二年级开设的选修课程,涉及品德与修为、文学、语言、科学素养、信息技术及身心健康等各领域。现在已经开课的有114个不同的门类,还与航天员训练中心合作开设航天科技课程、聘请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等开设“几何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等选修课程。
学生社团的发展也是学校拓展应用类课程的一大分支,以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实施和自主管理为主要方式开展活动。目前学校社团有:模拟联合国、街舞社、动漫社、吉他社、广播站、业余无线电社团、天文社、校刊、魔方社、演讲社、书香茶斋、手工社、微电影社、跆拳道社、足球社、篮球社、瑜伽社、健美操社、形体社、羽毛球协会、跳格子社、戏剧社等。
创新发展类课程是面向学有特长的部分学生开设的创新发展类课程群,主要包括项目课程、实践应用课程、专题研究课程等。如语文学科开设辩论课程;英语学科开设魔音秀——电影配音、英语戏剧表演等课程。跨领域融合多学科的“种子项目”课程,实行跨年级联合培养,由北京市名师共同组成专家团队,开设课程包括学业规划课程、思维拓展课程、实验探究课程、自主招生课程以及人文素养课程等。
“三中心”管理架构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为了保证课程的有序、高效实施,学校不断完善各类设施,同时也优化改革管理机构,构建了课程与教学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三中心”管理架构。
课程与教学中心全面管理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负责课程的研发和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管理干部、各学科教研室主任及课程建设中心主任组成。教研室根据课程研发计划进行课程研发,向课程建设中心提出申请,经审核后开始实施课程研发计划,研发过程结束后向课程建设中心提交研发成果,由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在课程实施方面,课程建设中心负责组织学生选择课程,协助安排教学场地,组织课程考核,对课程进行评价,提出课程改进建议等工作。在教学实施方面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与统计、考试与招生、学籍与档案管理等工作。
教师发展中心主要负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教师的招聘与调动、考核与培训、学科教研室结构的优化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教师发展中心现已形成了“新任教師岗前培训制度”“师徒帮带制度”“骨干发展计划”“班主任培训计划”等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我们在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初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中高考选考走班,建立了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指导中心围绕学生的需求,研究学生的学习,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对学生进行品德指导、学业指导、心理指导、生活指导以及职业指导。
学校“三中心”管理模式的变革既是为了适应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学校“五彩课程”的实施。
“3L5F”五彩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参与机会,他们能结合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学科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志向高远、品学兼优、身心和谐、能力卓越的学生不断涌现,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