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数学与智慧的感悟

2017-09-08 14:33陈士文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联语对联万物

【编者按】“智慧数學”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士文先生提出的教学思想, 经过10多年的实践研究,早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本期推出了以“智慧数学”为主题的一组文章,以分享“智慧数学”的教学智慧。其中,《一副对联:数学与智慧的感悟》(陈士文)通过数学联语深入浅出地表达了“智慧数学”的教学理念;《智慧的三把钥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设计思考》(陆克荣、陈士文)、《在问题引领中实现智慧生长——以“认识小数”教学为例》(王卫东)、《变与不变,彰显数学的智慧——“认识反比例”教学感悟》(潘菁)《在规律教学中深耕核心素养》(周建军、吴玉)则是结合教学课例呈现了“以板块结构,构建整体思维;以问题思辨,引导反思质疑;以智慧感悟,培养理性和创造”的“智慧数学”课堂特质。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黄光荣

“数学是一种智慧,一种理性品质与创造自由的智慧,数学教育追求智慧的生长。”这段话摘自《“智慧数学”课程标准草案》(陈士文著)的序言。关于数学与智慧的心灵感悟,笔者作为“智慧数学”的创立者撰写了一副对联来表达,联语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数,数乃发现与发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为学,学得理性和创生。

这是一副长联,前半句是集古语旧言,后半句是作者新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是原始,由“道”化生出“一”,“一”中包含有阴、阳“二”个方面,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生出“三”,“三生万物”,即宇宙由初始状态演化生成为天地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生在大地,承受恩惠,应效法“地”的演进法则,“地”在上天之下,享受光与热,应效法“天”的运转规律,“道”又是天的依归,故“天”还要效法“道”,“道”的运作又以“自然”本来的准则为圭臬。

“万物皆数”观点出自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认为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可以用数来解释一切。不过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的数只是有理数,有很大的局限。

“为学”一词截取于古文文题,清代学者彭端淑曾作《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自然为学”意即自然在做学问,自然的日转星移、繁衍生息是一门大学问。

“道生一……”“人法地……”“万物皆数”“自然为学”四段话皆为集句,有中国道家的人生智慧,有西方学派的数学思想,有人类朴素的自然观念,它们都闪烁着哲学的智慧。

哲学是智慧,数学是哲学智慧的最好体现。

“万物皆数”,表明宇宙万物皆可以用数来描述与解释。联语此处升华了“万物皆数”的本意,“数”指的不只是有理数,而是一切“数”。“数”是客观的,是我们的发现;“数”又是主观的,是我们的发明。“数乃发现与发明”揭示的是数学的本质,数学是发明后的发现,数学是发现前的发明。

“自然为学”,学什么呢?沧海桑田,遗传变异,消亡新生,这其中有不可违的“天理”,也有可创立的“人为”。智慧是发现理性,遵循规律;智慧是超越自我,创造生长。“学得理性和创生”表达的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在数学中养成理性的品质,在理性的思辨中创造生长。

联语融通古今,兼取中西,延展古代哲学智慧,升华西方数学观念。联语嵌有“数”“学”两字,阐述数学学科特质,表达数学教育追求。

对联的撰写是作者“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过程中的一种感悟,是关乎数学与智慧的个性表达。

(编辑:胡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语对联万物
万物构成
巧出对联
联语和谜语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我来添画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道不远人楼难弃
切瓜分客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左宗棠题写在西北的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