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才良 朱晋
营销一百
对新形势下蔬菜种子企业人才引进及管理的思考
余才良 朱晋
特约栏目主持:秦慧豹
男,安徽潜山人,农学硕士,副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先后在湖北省农科院、武汉高科农业集团等从事玉米品种资源研究、项目管理、特用玉米育种等工作,2012年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一批蔬菜专家组建湖北蔬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鲜食玉米首席专家。先后主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项目10余项,选育了鄂玉笋1号、鄂甜玉2号、鄂甜玉4号、鄂甜玉5号等鲜食玉米品种通过湖北省审定,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出版《特用玉米栽培及综合利用》等科普书籍5本。
导读:在新的国家农业安全战略要求下,中国种业改革步伐加快,种子产业被列入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当前,国际知名种企与中国蔬菜种子企业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相互交融,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形势下,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做好人才引进及管理工作,对把握当下时机,迎接挑战,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蔬菜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历经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到市场、从传统到现代等多个阶段。代表性企业有京研益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耐农业科技公司、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等。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和推进种子产业的发展。修订前的《种子法》可以理解成是种业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新《种子法》则是发展现代种业在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应当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主动迎接挑战。本文旨在剖析新形势下各类型蔬菜种子企业的人才引进行为,为我国蔬菜种子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引进人才是企业的发展需要,是企业的战略目光。当前我国蔬菜种企人才引进情况与企业类别、组织形式、经营规模、发展理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1.1 行业类型
从资本组成划分,我国现存蔬菜种子企业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外资企业 2000年《种子法》颁布后,如先正达、孟山都等国外高端种业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这类企业大多数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属科技型企业。
②国有控股企业 随着2011年 “国八条”及2013年“国七条”出台及新《种子法》颁布,我国蔬菜种子企业经过重新洗牌,很多国有企业实现改制、重组、兼并等行为,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要求。a.大型国资企业如中种集团等;b.科研院所改制企业如京研益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蔬博农业科技公司等。这类企业以育、繁、推一体化为主,也有部分生产、经营性企业。
③民营企业(含股份制)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蔬菜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极大刺激了民营蔬菜种子企业的发展壮大,呈现多元化模式。原国有市县级蔬菜种子公司解散后经营班子创办的企业如武汉百兴种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原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国有种子公司经营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如山东德高蔬菜研究所、深圳市永利种业有限公司等;老字号的家族企业如武汉宏达种苗有限公司等;原外资企业高管辞职自创的企业如湖北楚天新科农业有限公司等;原基地繁种单位或个人自创的企业如安徽很多辣椒类型企业等;跨界投入创办的企业如北京华耐农业科技公司等。民营企业中有少部分育、繁、推一体化科技型企业,部分生产经营型企业,大部分属于经营性企业。
1.2 人才引进的特点
①学历普遍提高 得益于教育体制改革,我国蔬菜种子行业从业人员学历、专业素质普遍提升。特别是民营企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通过招聘等方式进入之后,能用所学知识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利用互联网推介公司及产品,帮助企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他们是互联网思维的代表,是驱动农资电商的引擎,为民营蔬菜种子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流动性加强 世界高端种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其成熟的组织形式、规范的管理模式、适应属地发展的理念和较高的待遇给农业领域人才(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带来工作机遇,完善的招聘后培训和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个人定位,其先进的大数据运用让新人们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态势和种业基本情况有了最真实的了解,很多人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了外企环境并取得相当成绩,其中的佼佼者进入公司高管行列。但不同外企之间的待遇差别、企业发展理念和文化上的差异,加快了蔬菜种子营销人员的流动性。有离职跳槽到待遇更高的外企的、也有被国资种企和民营企种企高新聘请的。合理的流动性催生了蔬菜种子行业职业经理人,为业态的活力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管理趋于完善 21世纪初以前,民营类蔬菜种子企业在员工劳动保障、职工福利和纳税意识等方面做得不够完善。2000年以后,随着《劳动法》的完善和从业者法律意识的加强以及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竞争,各类型企业对人才引进及人才引进后的管理更加重视、相关制度趋于完善,这也提升了蔬菜种子的行业地位,增强了从业者的信心度和专业自豪感。
1.3 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人才引进过程中,在引进单位和引进人才之间存在一种博弈,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动态博弈。在现实中,企业引进人才多数是企业先提出对人才的要求,而所引进的人才作为博弈的另一方则比企业方优先获得博弈的信息,并会根据信息来调整自己在应聘过程中的可选择行为或策略,使自己在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处于优势。企业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①企业引进人才不是即时行为,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如对人才需求的时间段不同,对人才的使用要求不同,企业管理经营结构的变化等。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还要受到人事指标条件的限制。
②对人才方的能力水平无法详细评估,大多是通过其获得的证书、工作经验、学历来给予其待遇。
③引进人才战略过程中,同类企业通过提出各种待遇吸引人才的竞争,容易产生优秀人才短期跳槽行为。
④受人才方期望值等因素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较难引进优秀人才。
2.1 有研发的科技型企业(含外企、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
①员工特点 从公司组织形式和人才类别角度可分为:公司高管;以育种家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试验站站长(或农场场长)、生产技术人员、产品经理;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对自身的工作都有一个价值期望,原企业聘用人员期望值高于新聘用人员。
②行为分析 针对中国巨大市场布局,外企人员分布是分散的,即使是高端国际种业巨头,因企业文化、工作性质、内容、分工或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企业内部也会形成或分散或紧密的利益团体,国内蔬菜种企也存在这个现象。并不是每一个利益团体都是高效的。高效的团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成员;执行力强的销售成员;能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成员;善于聆听、提供反馈、解决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成员。
③工作机制 蔬菜种子企业季节性强,工作有阶段性,一人可兼多个工作岗位。采用“矩阵性结构”的组织设计方案对试验站、农场等工作性质的部门尤为合适,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综上所述,对有研发的科技型外企人才引进及管理,具体措施是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注重融合中西方文化理念,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引进有工作实绩的育种家和产品经理,引入稳定出色的销售人才队伍,建立相对灵活的工作机制;对有研发的科技型国资或民营企业来说,具体措施是充分运用国家鼓励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向企业流动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的相关政策,引进顶尖业内专家或创造性地展开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强化销售、管理人才后续培训管理,进一步发挥市场网络方面优势,建立人性化的工作机制,缔造一流的企业文化。
2.2 生产、经营性企业
目前,生产、经营性企业大多数是民营(含股份制)企业和科研院所改制企业。
①有一定体量的生产、经营性民营(含股份制)企业 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有自己独特的产品。企业领导(老板)本身就是生产、经营人才,企业决策权集中在企业领导手上,企业员工人数较少,核心员工(有一定股份)固定在3~5人,这类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是“U”形结构,人才结构完整、开支少、运作高效、决策迅速,易抓住商机,完成资本积累,有利于企业向广度、深度发展。这类企业人才引进及管理的建议是,适度提高销售人员待遇并逐年稳定增长,重视基地生产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具体规划,具备企业文化理念,让员工有归属感。
②科研院所改制企业 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有自己一定的科研产品,因历史原因形成,员工多属于原单位职工,文化专业程度不一致,但归属感较强。有一定体量的这类企业组织形式是“M”形结构,经营和决策相对分开,管理科学,稳定性强,资源较多,容易做大做强。这类企业人才引进及管理的建议是,建立宽松的培养制度,加强对现有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加速员工成才及创造员工成就感机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规范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适时引进职业经理人,营造学习氛围,建立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2.3 销售性企业
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以家族企业为主,雇佣人员多为亲戚,少有专业人员,老板往往具备独特的市场眼光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在当地有多年的人脉关系和本地销售渠道,没有自己的科研,以代理国内外品牌为主,附带生产地方特色品种或委托生产上自己品牌的包装(一种代理形式)。这类企业明显受制于人,且极易受到同质化竞争,需加速资本积累转型升级。这类企业人才引进及管理的建议是,充分发挥人脉优势和独特的市场眼光,引进具备前瞻性眼光的项目人才,引进具备新市场开拓能力的销售人员,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牢牢把握市场销售终端地位,力争成为各大品牌VIP区域代理,而后成为农资电商主力单元。
在新的国家农业安全战略要求下,国内蔬菜种企的强强联合、重组、并购以及外资种企不断改变策略以适应中国市场等的行为都离不开人才引进与管理,毕竟人才是根本。我国现存蔬菜种企各具特点,理应对企业自身有正确研判,既要脚踏实做实事又要有发展的观念,以主动、积极、健康的态度参与竞争,做好人才引进及管理工作,释放活力,做大做强。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参与国际蔬菜种业市场竞争、建设种业强国增添一份力量。
余才良,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科学研究所,430065,电话:13307177637,E-mail:1549517147@qq.com
朱晋,通讯作者,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科学研究所,电话:1330177636
201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