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连科,鲁 琪
(通化师范学院 物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郝连科,鲁 琪
(通化师范学院 物理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当互联网与教育相互碰撞的时候,涌现出大量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如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及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迫切需要创新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因此,挖掘“互联网+教育”的内涵,了解“互联网+”对传统教育下的师生以及教学方式的影响,创新“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构建;研究
“互联网+”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1]。“互联网+”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任何行业都可以与互联网相加,“互联网+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锋和新锐,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引擎。“互联网+教育”并非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也不仅仅是教育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各种教育、学习平台,而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进步、增强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的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教育”是传统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互联网+教育”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紧跟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脚步,需要精准掌握“互联网+教育”的含义与特征。
1.1 “互联网+教育”的含义
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都是一位教师、一张讲桌、一块黑板,而“互联网+教育”则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和喜欢的课程。这种教育模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时空分离,能够使教育不受地点的约束,学习者不分职业、地区。师生不在同一地方进行教和学,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和教学的对象都是不受限制的。“互联网+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延续与创新,是利用现代网络打造出来的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老师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形成系统。“互联网+教育”是指运用云计算、学情分析、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技术,跨越学校和班级的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2]。这类教育服务的理念和组织方式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是在线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具有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特征。“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会使互联网成为未来所有教学活动的依靠。
1.2 “互联网+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教育”作为新型的服务模式,并不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单纯的相加,更不是传统教育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而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交融,是促进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变革。“互联网+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扩大开放。教育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催化,把不同的学习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传送到其他地区,甚至是其他国家。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听到不同地区不同教师的课程,实现了教育的扩大和开放。
(2)不同融合。“互联网+教育”中的“+”不单单指相加,实质性是一种跨界,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相互融合,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可以“+”教学,可以“+”课程,可以“+”评价,可以“+”内容等等,每一次的相加,都代表着在该领域的又一次提升。
(3)优化重组。“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各种关系结构,不仅是师生关系,教育机构与学习者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实现了关系的重组,而且打通了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自主选择权,能让学习者依靠自己的意愿进行信息共享。
(4)强生态性。“互联网+教育”使教育的生态性表现得更加突出,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因为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得到更细致的关注,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方式更加人性化,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关心者[3]。
2.1 “互联网+教育”对教师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线课堂上,教师成为信息的组织者,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学习者学习、合作和讨论,这改变了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满堂灌”的授课形式。教师转变为学习资源的整理者而不再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他能够给学习者提供自身想要的学习信息与资源,并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有选择性地呈现给学习者,更能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4]。同时,教师的任务也不再只是对知识的传播,还要有育人的思想。“互联网+教育”下教师从为几十个学生服务扩大到为几百个甚至几万个学生服务,教师将不能以主体地位自封,要顺应互联网影响下的教育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一位教师的必备能力,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课本的知识不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定位,不断地完善自我,吸收更多的有价值的教育知识,走在学生的前列,提供更好的“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互联网+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下学生一味地接受课堂上的知识,知识的传播与教学都需要在有教室的前提下进行。而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地点更加随意,不仅是地点,时间也可以根据学习者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互联网技术让学习者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进行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更加自由。教室和学生从根本上时空分离,电脑和互联网成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最低要求,学习的知识也并不仅是教材中的知识,大数据影响下,学生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课程,利用互联网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提高。
2.3 “互联网+教育”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行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影响着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对教学是否成功有着极大的意义。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只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给学生灌输知识信息。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书本的知识,通过大数据也可以学到很多扩展的知识。在“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方式,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学到的不仅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还有对方法论的理解和学习。在“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堂,也可以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平台进行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的时空分离,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5]。
2.4 “互联网+教育”对教学资源的影响
“互联网+教育”支撑下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蕴含着能创造出大量教育价值,以数字化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也可以说是人们从事网上教育活动的条件和产物。教学资源由原有的书本变为大家广泛应用的互联网中各大网站所提供的材料,书本信息支撑变为互联网设备的支持、各大网站信息的支持,例如,MOOC平台、作业帮、云教材等等。从教学环境来看,自“互联网+教育”应用以来,在线教育已成了更为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一台电脑,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学习者受教育的环境。由于教学资源由各大网站平台提供,人们得到教学资源的机会均等,无论是在优越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还是在偏远的山区,学习者接受的学习资源机会基本一致,实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简单、快捷、方便、平等的获取教学资源的目的。
2.5 “互联网+教育”对教学媒体的影响
“现代教学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教学媒体”提出来的,它主要是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传播媒体。人类传播历史上出现过3次大的媒体形式演化,分别是口语语言媒体、文字语言媒体以及数字语言媒体。而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媒体基本上是以数字语言媒体为主的,其主要形式是指视听媒体和交互多媒体为主的新兴媒体,例如“互联网+教育”下的电子书包、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运用电子技术与多媒体网络混合教学,通过教学设计,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导-主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展开师生双方交互的教学活动,使之最终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媒体越发多样化、智能化,这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简单、真实,逐渐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3.1 “互联网+教学内容”——MOOC
图1 MOOC的一般学习流程图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在国内引进时称之为慕课。MOOC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MOOC为学习者提供了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凡是对某门课程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学习,同一课程可能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几十万、上百万人在学习[6]。MOOC也特别注重知识共享,对所有人都会开放,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就可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MOOC在课程选择方面,一般选择一流大学较为资深教授以及专家的课程,他们对知识点的讲解深入,更有利于学习者吸收理解[7]。MOOC在学习方式上采取自主性原则,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特点来选择学习活动,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自己控制学习进程。MOOC除了提供优秀的网上课程视频以及相关的问题测试之外,还为用户提供交流的论坛,帮助学习者和教师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流。MOOC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用于所学课程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的开放性社区,这种开放性社区意在把想要学习的人和一些专业的专家聚集在一起,更加促进了学习者的知识储备量,开阔了学习者的眼界。图1是MOOC的一般学习流程。
3.2 “互联网+教育体验”——教学游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网络游戏被开发,它们有完美的画质、超高的流畅度以及成熟的故事吸引着广大的游戏玩家,这部分游戏玩家包括大部分的青少年。而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通常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但是并不意味每个网络游戏都是以单纯的娱乐为主,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也会锻炼判断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能给学习者带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自“互联网+教育”提出以来,教学游戏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让学习者在体验游戏的同时能学到必要的知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雷锋”“学习学堂”等教学游戏社区相继被开发,它们重点在于让学习者在保持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学习体验。为了让学习者在玩游戏的同时学到所需要的知识,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它们把不同的学习任务融入到游戏情境中,激励学习者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获得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把游戏情境与学习者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并保持认知灵活性,促进知识的灵活应用。图2是高阶思维的游戏化学习模式,可以作为“互联网+教育体验”模式的借鉴和参考。但是,现阶段的“互联网+教学游戏”的教学效果还不够明显,教学游戏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难题,教学游戏仍然很难运用到教学中去,很多教学游戏的游戏体验与实际的教学知识不匹配,如何将教学游戏更好地与学科知识结合,将教学知识运用到教学游戏中去,是“互联网+教学游戏”亟需解决的问题。
3.3 “互联网+教育管理”——智慧校园
图3 智慧校园基本框架图
智慧校园的提出使互联网技术与校园融合起来,更加方便学校、学生、教师之间的联系。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建立智慧校园系统,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都可以在这一系统体现,“网络学习无处不在、网络科研创新融合、校务治理透明高效、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校园生活周到方便。”最常见的就是高校的智慧校园系统,学校方面可以利用网络教务管理平台随时随地地监控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等;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上传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还可以利用该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支持平台来开展学习活动、查询课程成绩、对教师进行测评等,还可以选择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等进行学习。不仅如此,智慧校园系统还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学生的学习档案、网络教育资源都可以在该智慧校园系统上呈现,学校还可以将校园环境,学生签到情况等放在该系统中,真正实现“智慧校园”[8]。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智慧校园内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校园的基本框架图如图3所示。智慧校园不仅用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管理,也是学校在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下的一种挑战,虽然现在智慧校园的大门才刚刚打开,但是它将是日后的“互联网+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3.4 “互联网+教学评价”——个人评价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判断。而“互联网+教育评价”的评价内容覆盖范围较大,不仅包括对硬件设施、平台支撑的评价,还注重对网络教学内容的设计等评价;对教师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评价,还重视对教师网上教学能力的评价;对学习者本身,不仅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还重视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的评价等。
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是,“互联网+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协作性,所以个人评价在教育评价中尤为突出。通过构建个人评价模式,学习者可以了解自己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促进和加深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评价模式如图4所示。通过课程内容、资源库、讨论、答疑、考试等模块收集测验、成果、作业、作品等评价信息,然后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定性分析,反馈给学生本人、同学、教师等进行评价。
图4 个人评价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互联网+教育”将为许多学习者以及教育者甚至是校园提供便利,在“互联网+”影响下的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师生时空分离,把更多的学习者联系到一起,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体验、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互联网+教育”对我们来说也是一项挑战,虽然“互联网+教育”自提出至今,政府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但是要想全面地推进和融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充实自我,刻苦钻研,不断努力,不断构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模式,为“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10.
[2] 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1):6-11.
[3] 秦虹,张武升.“互联网+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16(6):8-10.
[4] 许霞,王利平.“互联网+”对大学教育教学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
[5] 马佩,姜攀.浅析“互联网+教育”对传统课堂教育的影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0):117-118.
[6] 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9-10.
[7] 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8]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责任编辑:张晓辉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Mode of “Internet+ Education”
HAO Lianke, LU Qi
(School of Physics,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134002, China)
When Internet and education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a large number of network-based teaching models emerge, such as network-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l, inquiry mode,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and so on.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and its deep integration with education bring huge impacts on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which requires to innovate the existed network teaching model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g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et+ education",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et+"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e the teaching model of “Internet+ education”.
“Internet+ education”; innov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research
2017-03-16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GH16349);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JD71);通化师范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Y2015015)
郝连科(1974-),男,吉林梨树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08-00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