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明,曹玉东,周 军
电力电子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孙福明,曹玉东,周 军
(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为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针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建设问题,探索符合该学科特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力图为社会培养能够从事电能变换、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分析、制造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技术人才
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是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中的一门二级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它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计算机等技术,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各级工业、交通运输、电力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新能源系统以及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航天飞行器中的特种电源及家用空调、冰箱、计算机等产品中的电源等等都离不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
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中,研究生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生命。近十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飞速发展。然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1]。2013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综合改革。《意见》指出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2]。当前,各行各业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为满足这一需求,该学科的硕士生培养目标应逐渐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3]。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对原有的硕士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和调整,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的新型培养模式。为达此目的,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探索符合该学科特点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健全或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归纳为4个部分:师生资源、制度建设、研究层面及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师生资源部分回答了“培养谁”和“谁来培养”的问题;管理层面归纳了有关培养的“保障措施”和“如何培养”的问题;而研究层面回答了该学科所培养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培养目标说明了该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该学科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能够从事电能变换、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分析、制造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研究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为达成培养目标,研究生需要开展课题研究。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该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数字功率处理与高效率功率变换、功率因数校正与电磁兼容及电力传动自动化与智能系统。相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电能变换与控制、电能存储与传输、新型电力电子器件、超级电容器及新型开关电源等。为支撑学科研究,该学科研究生开设的基础课包括:电磁兼容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及现代电子测量,选修课主要包括:逆变技术与装置、现代电气传动及其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数字控制技术、谐波分析与功率因数校正、数字信号处理、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电力系统最优化技术等课程。
在培养研究生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我校积极组织该学科研究生参加“华为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该竞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电子学会共同主办,属于“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之一。
在第十届“华为杯”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学科研究生获得全国三等奖(东北赛区特等奖)1项、东北赛区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的竞赛成绩。
健全管理制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一)奖学金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面向研究生设立奖学金制度,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有效手段;是支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的有力保障。在实施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我校设立了学校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为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或调剂我校,学校特设立了入学奖学金。引外,为鼓励研究生继续深造,辽宁锦州万得集团在我校设立了研究生“万得”奖学金,用于奖励2016年始考取“211工程”及以上重点院校博士研究生的应届硕士毕业生。
(二)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我校健全和完善了若干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行为,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在校管理、个人培养计划规定、师生双选制度、学位论文答辩程序与要求等。针对师生双选,以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培养质量为杠杆,合理配置资源,动态调整研究生分配方案。针对文献综述报告,由过去仅要求学生提交文字报告改为向导师指导小组做口头报告;研究生应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重点指出主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导师指导小组将评述与主题相关代表性强的文献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针对学位论文,学校积极构筑研究生论文质量保障体系,采取多项措施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一方面把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录入中国知网库,另一方面每年联系省内高校进行论文盲审。
(三)导师队伍建设制度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于2012年出台了《辽宁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考核对象为所有在册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规定了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考核周期(三年)内应满足的考核条件。《考核办法》中指出考核不合格者,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针对导师队伍建设,学校还开展了若干导师能力提升制度,例如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立项、研究生精品课程及教材立项建设等。此外,为鼓励与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学校出台了相关的学术奖励制度。
(一)生源
生源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为提升生源质量,一方面应在校园内积极营造研究文化氛围,表彰考取211以上层次院校及考取本校研究生的学生;另一方面,应广泛开展校际或院际交流,扩大调剂生源。2015年,我校到燕山大学进行招生宣传工作,9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学生调剂到我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通信与信息系统及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此外,可以考虑扩大复试成绩比重,并将师生双选前置到研究生招生复试阶段,赋予导师更多的责任,既可以筛选出优秀的学生,又可以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当中。
(二)师资
师资水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研究生导师共9名。在职称构成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在学历构成中,博士学历3人,硕士学历4人,学士学历2人。众所周知,导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及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队伍。因此,学校应积极引进该学科毕业的博士或优秀的硕士;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管理,推进导师队伍建设。
(三)科研环境
研究生科研环境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科研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科研环境一般指实验设备、研究经费、图书馆文献资料等客观因素。科研硬环境是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基础,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研究生导师利用各类科研项目(如博士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间接经费等)改善科研环境。科研软件境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研究生激励机制等制度。科研软环境是促进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课程教学是研究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因而制定合理的个人培养计划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从物质、精神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可以最大化追求科研效益,推动学科水平的提高。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培养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高级工程应用人才是该学科的宗旨。全面提高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以贯彻执行《意见》为契机,以该学科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4],积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归纳如下:1. 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生源质量;2. 增强导师责任意识,落实导师责任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3. 优化学科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促进教学模式变革,加强案例教学,开展考试方法改革;4. 改善研究生科研环境,积极构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参加创新竞赛;5. 改革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加强过程监控,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位论文质量。
[1] 来茂德, 沈满洪, 陈凯旋. 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12): 1-5.
[2] 周叶中. 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4): 56-60.
[3] 刘尧.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凝视——从三部委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谈起[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14(3): 27-31.
[4] 王战军. 加强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8): 1-8.
(责任编校:付春玲)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4.036
G642.0
B
1674-327X (2017)04-0118-03
2015-12-12
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214);辽宁工业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201408)
孙福明(1972-),男,辽宁大连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