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09-08 02:25郭长江许昌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河南许昌461670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郭长江(许昌市立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许昌 461670)

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郭长江
(许昌市立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许昌 461670)

目的 探究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为该治疗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与对照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神经功能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具有起病急、病情复杂多变等特点,及时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的关键。研究指出,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包括介入溶栓、药物保守治疗等,随着医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优势凸显[1]。本研究选取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为该治疗方法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许昌市立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47~88岁、平均(68.45±2.43)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2~6 h、平均(3.16±0.67)h。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即抗凝、扩容、绝对卧床休息、补液、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等。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即治疗前通过血管造影确定具体动脉位置,通过股动脉将导管送至主动脉弓闭塞位置,经导管将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492)注入靶区域,将50万U尿激酶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以1万U/min速度注射,30 min内注射25万U尿激酶,确认闭塞血管完全通畅则停止给药,若血管仍未畅通则继续给予尿激酶溶栓,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加用微导丝机械碎栓直至血管畅通,尿激酶总量不应超过120万U,上述操作完成后需行相应检查(CT、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掌握机体状态及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NIHSS量表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89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7、90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bP<0.05;与治疗前相比,c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与对照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危重疾病,患者发病后因脑部血管闭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软化等[2]。因此,临床治疗脑梗死的主要原则是及早实现闭塞血管再通。以往临床首选静脉给药途径治疗脑梗死,该方法需通过血液到达靶区域,起效较慢,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是治疗脑梗死的新型治疗方法,具有起效快、作用显著等特点。血小板于血管壁黏附后释放二磷酸腺苷,经纤维蛋白介入后逐渐形成血栓[3]。尿激酶是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给药后可有效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等,从而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接受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将尿激酶直接送达梗死血管发挥药效,靶区域药物浓度高,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静脉给药,但部分学者对其安全性提出异议[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与对照组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可靠。该结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

综上所述,采用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能改善其神经功能,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潘德旺.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3):129.

[2] 韩玉庆,董力庆,赵理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2(6):459-461.

[3] 朱峰,刘晨溪,姬中庆,等.介入溶栓术治疗超早期急性闭塞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恢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1):31-33.

[4] 何国祥.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与非介入治疗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65-66.

[5] Ma R H,Wang C X,Wang X W,et al.Awareness intervention for Beijing neurologists regarding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transient ischemia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J].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2008,3(3):333-336.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53

2017-02-29)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神经功能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