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2017-09-08 06:48吴道显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边疆民族医药

苗 丽 吴道显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医学教育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苗 丽 吴道显*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作为云南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云南中医药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汉族中医药,还包括各少数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云南的中医药体现出传统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相结合的特点。为更好地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医药文化,云南省尤其是在边疆民族地区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因此,为更好地推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十分有必要了解云南省中医药教育的现状,总结云南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找到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云南;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

1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的特点

1.1 师承是云南中医药教育的重要传统模式 在传统的中医药教育中,师承授受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古至今,莫不如是。即使在医学教育体系十分发达的现代,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师承授受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有关资料表明,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中医院校毕业五千余人,同期中医学徒出师五万余人,后者十倍于前者。至于历代有所作为的名医,就更与师承教育分不开。先秦的秦越人,汉末的张仲景,金元时期的李东垣等等得益于师传,而建树卓越者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历史上名医的师承授受更保证了中医学术理论的延续与发展[2]。在云南中医药教育的历史上,师承也是最重要的传统模式,传承了上千年,在今天依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2 云南特色边疆、民族文化是云南中医药教育的灵魂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之一就是中医是基于经验而逐渐形成体系的,而找寻这种经验的过程无不渗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运用和遵循,“天人合一”、“医乃仁术”等观念成为中医的代表性指导思想。一般认为,传统中医理论具有朴素的整体观和辩症论治的观念,被认为是国粹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医药教育的内容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中医药教育的灵魂。

作为我国西南的民族大省,云南省内蕴藏着丰富的医药资源,云南的中药资源位于全国第一。同时在云南,中医药的传入与民族医药相结合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云南的《滇南本草》可谓云南地方中医药的著作经典,它不仅在中国医药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其内容体现了对云南省地方性特色动物[3]、植物[4]药用资源的开发。直至今天,该书仍为云南省新药及民族药的开发提供着宝贵的材料[5]。云南特色的边疆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云南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部分,也是云南中医药教育的灵魂。

2 云南省高等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情况

清代云南医学堂是云南最早的官方中医教育机构[6],它的出现打破了师承模式一家独大的局面,其自编教材《医学正旨择要》系统而全面,树立了科学的教育理念[7]。辛亥革命后,学校教育开始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重要的方式[8]。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云南中医药教育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教育机构多层次、专业设置系统化、教育形式多样化的面貌。

2.1 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云南省中医药类专业在本科、高职大专、中专类院校中均有开设。本科层次学院有2所,其中以云南中医学院为专业型院校,同时也是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本科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齐全,为云南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是云南中医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云南民族大学设有民族医药学院为科学研究型单位,只招收生物技术、药物分析和制药工程3个方向的研究生。高职、大专类院校有5所,其中以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专科型院校,专业设置较为齐全。其余4所学校中,虽有2所挂“医学”名称,但只开设少量中医药专业。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有当地特色的傣医学专业。中专院校只有2所开设了部分中医药专业。具体见表1。

表1 云南省大中专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开设情况一览表

从表1可看出,云南省共有分布于8个城市的9所院校开设了中医药类专业,相对于云南省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的行政区划来看,只有50%的地州存在中医药类专业。在这9所院校中,只有云南中医学院和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较为齐全的中医药类专业,占22.22%;只有云南中医学院一所学校招收培养中医药类专业本科生,占比只有11.11%。

2.2 云南中医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情况 从上数分析可知,云南中医学院承担着所有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重任。而云南本土少数民族学生是云南中医药人才的主力军,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对了解云南边疆基层中医药队伍的结构有重要意义。截止2017年5月,云南中医学院在校本科生共计9674人,其中汉族7366人,少数民族2248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23.4%。在校本科生中,8281人为云南省生源,其中汉族6170人,少数民族2111人,少数民族占比25.5%,高于少数民族在云南总人口的总占比。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云南生源中,各世居少数民族学生情况为:彝族896人,白族274人,壮族210人,回族154人,傣族101人,哈尼族94人,苗族78人,纳西族67人,傈僳族60人,布朗族25人,拉祜族24人,佤族22人,瑶族21人,布依族16人,普米族16人,藏族12人,景颇族7人,蒙古族5人,怒族5人,阿昌族4人,水族3人,满族2人,德昂族1人,基诺族1人,无独龙族学生。具体见图1。

2.3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情况 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是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而设置[9],2010年开始实施。其录取批次为提前批次,免费医学生在校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经过5年的学习,免费医学生毕业后,应遵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到生源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到,并在当地安排下工作6年时间。云南中医学院现有中医学专业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共计893人,其中汉族541人,少数民族352人,少数民族占比39.5%,各少数民族学生情况为:怒族4人,阿昌族2人,普米族5人,景颇族2人,蒙古族1人,白族44人,布朗族3人,布依族1人,藏族4人,傣族18人,哈尼族28人,回族11人,拉祜族8人,傈僳族21人,苗族20人,纳西族8人,佤族6人,彝族121人,壮族40人,瑶族5人。共涉及20个少数民族,无满族、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和水族。见图2。

3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党和国家的中医政策指导下,云南省中医药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从云南中医药教育实际情况的分析中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3.1 开设中医药类专业院校数量不足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目前全省只有9所院校开设中医药类专业,这9所院校集中在8个地州,只占云南省16各地州的一半,这就意味着还有一半的地州没有相关院校开设中医药类专业。在这9所院校中,云南中医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是辐射全省的省属院校,在云南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中,其优势是其他地区院校无法比拟的。在没有开设中医药类专业的其他8个地州,中医药类人才的培养是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

3.2 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不足 在全省开设中医药类专业的9所院校中,有5所属于高职大专层级院校,2所属于中专层级院校。这两类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2.1 生源质量较低 在扩招和降分录取的双重影响下,生源质量的下降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平均每门课程的分数不足50分[10]。如此低质量的生源导致学生各方面能力欠缺,不仅学习意愿和能力不足,甚至在与人沟通交流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而中医药学不仅是门技术,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清代云南医学堂的择医标准中,心思灵变、志坚才敏是一条重要的依据[7]。这就要求中医药学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应现在的实际情况则令人堪忧。

3.2.2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使是在院校教育体系中,师承依然在发挥作用,老师的水平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在高职、中专等层级院校中,由于不能提供有效的教学科研条件,很难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入驻,这就导致该类院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该问题与生源问题叠加,形成共振,更导致这两类院校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3.3 基层中医药人才储备不足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事业面临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保障该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目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依然存在着看病难的问题,只有行政村的村委所在地有村级卫生院,各屯各寨的各族群众生病之后还是较难得到就地诊断和治疗。在此情况下,傣族医药、彝族医药、藏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佤族医药、白族医药等民族医药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医疗卫生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有效地缓解了边疆民族地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也们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民族医药也逐渐出现缺少接班人的情况。尤其是国家对相关民族医药从业人员的医生身份还没有规范化、合法化的背景下,民族医药的传承也在面临较大的问题。因此,院校教育更应该未雨绸缪,摸索一套适合云南边疆地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

3.3.1 对民族医药的教学和研究力度有待加强 云南世居少数民族多达25个,其中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医药。但是这些民族医药并没有完全进入到中医院校中去。目前而言,云南中医学院傣医学、傣药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都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彝医学、藏医学也是学校的研究重点,除此之外,相关研究成果还涉及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但是对于佤医药、苗医药等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还有待加强。

3.3.2 专业设置无法体现时代特点 云南省现开设中医药专业的各所学校专业设置还都以传统专业为主,对具有时代特点的相关议题的教学科研力度有待加强。例如在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的背景下,对老年医学、康复、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在今天就需要加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研究大数据对中医药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立中医药大数据库等相关研究,也有必要加强;对相关同时懂得中医药专业知识,又能进行大数据库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该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医药专业的“互联网+”,网上诊断、网上治疗如何与传统中医药学相结合,这些也都是相关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4 小结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传统中医药与少数民族医药、民间草药具有相似的理论背景,相互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在“一带一路”国家政策的实施中,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也很容易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因此,打破云南边疆地区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瓶颈,积极推进其发展,在未来有着深远的价值。

[1]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10-13.

[2]张振军.试论中医教育的特点[J].中医教育,1996(02):12-13.

[3]张明,陈黎明,张晓琳,等.《滇南本草》的云南地方性动物类及谷物类药食特色[J].云南中医中药杂,2016(02):11-12.

[4]张明,陈黎明,夏丽,等.《滇南本草》之云南地方植物类药食特色[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11):16-18.

[5]胡晓,肖林,张秋云.《滇南本草》对现代云南医药的研究和利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06):23-25.

[6]李梦华.浅析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育思想[J].光明中医,2014(11):2444-2445.

[7]聂坚,李梦华,梁玲,等.从《医学正旨择要》探究清代云南医学堂中医教育特点[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6):580-581.

[8]许霞,朱建平.民国时期中医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2):87-89.

[9]胡丹,陈楚康,张超,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实施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9):60-64.

[10]李凤,赵黛,孙超贤,等.边疆民族地区医学高职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4(9):05.

云南中医学院校级教育科学2013年度重点课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医药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苗丽(1984-),女,汉族,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E-mail:110168931@qq.com

吴道显(1977-),男,汉族,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E-mail:429390842@qq.com

R-05

A

1007-8517(2017)16-0127-04

2017-06-26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边疆民族医药
《医药导报》第十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云南医药》杂志征订启事
困境与机遇: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市的城市外交
浅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价值引领和践行方法
古代医药文化大众传播方式概述
我国蒙医药法律保护的意义
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党史教育实效路径探析
再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云南中医学院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