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婷婷
摘要: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中,妇幼保健可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升妇女儿童的健康情况,并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妇幼保健站工作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之下,只有将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更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其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推动妇幼保健管理得以科学、有序的开展。
关键词:妇幼保健;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构建;应用
中图分类号:R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5-0089-01
1 前言
近些年来,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逐渐提升,为妇幼保健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捷,也大大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并为该项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可以更为准确而高效的收集妇幼健康信息,并提升了工作的动态性于实时性,通过构建相关服务管理的信息数据库,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让妇幼保健保健工作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2 妇幼保健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
从妇幼保健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势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量大。当前的社会可谓瞬息万变,尤其是在管理信息量方面,其内容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在这种环境之下,妇幼保健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系列变化,使得传统的纸质模式无法再满足当前信息管理需求[1]。但通过运用网络化的管理系统,便可以有效提升其信息的容纳量,并具有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水平。
(2)实现规范化管理。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利用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该项工作的公开信、公平性与透明性,以便对医院的全程运营情况予以高效监管,从而促使幼保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得到显著提升。
(3)提高信息利用率。由于我国的人口流动速度较快,导致妇幼保健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特别是针对跨区域的流动人口,更容易致使该项工作的管理档案随之出现同步流动问题,使得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而利用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便可以对相关的档案进行高效管理,让档案信息实现共享,进而提高了信息管理的准确性、时效性[2]。
(4)提升工作效率。将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到妇幼保健管理工作中来,能够有效提升该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并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工作平台的优势,进行数据高效收集、高效处理,让财务报表逐渐向着个案管理转变,进而方便自动化处理与生成相关的数据报表,让数据信息更加精准,从而提升妇幼保健管理水平。
3 妇幼保健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构建分析
3.1系统开发要点分析
妇幼保健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一为需求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数据资料予以搜集、处理,并根据数据的发展走向,更好的熟悉业务流程,尤其是孕妇体检流程以及体验功能等,并结合网络管理系统,对检查所取得的结果予以高效性分析。其二为概要设计,在该过程中,主要是基于对需求分析結果的考虑,通过构建系统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对模块的接口设计方案予以构建、完善,来形成相应的数据库。其三为详细设计,当系统在进入这一阶段,就需要实现模块算法的编程,并对公共项目予以具体的设计,结合已完成的相关系统框架,来完成系统开发工作,如图1所示。
3.2 系统开发功能概述
在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系统功能。其一主要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这一系统包括的内容有:产前体检以及早孕管理、流产管理、高危妊娠管理和住院分娩管理、产后体检管理等。其二为儿童健康专项信息管理,其内容包括了对儿童的定期健康检查、体弱儿童的专项档案管理,对出生42-56d的新生儿的健康管理,对幼儿进行相关入园体检等[3]。其三为其他项目管理,包括对妇女儿童营养状况的管理、对新生儿以及妇科疾病筛查与防治管理、婚前医学检查管理、健康证明等。
3.3 系统运行所需环境
在进行网络管理的系统构建时,通常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这一编程环境进行,并运用c#语言的开发,从而更好的构建管理系统。其中,在数据库创建过程中,处理要构建基本的数据表,还需要在数据库内设置相关的视图与触发器;而在服务器页面,需要使用c#.NET、ASP.NET等程序,来进行系统开发,从而让系统可拓展性得到大大提升,并方便后期数据的处理,让数据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4 结语
对于妇幼保健工作来说,通过利用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其管理效率,并让管理精度得到大大提升,让数据更具共享性、实时性、可靠性、精准性。
参考文献
[1]谷英华,陈艳玲.依托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妇幼健康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3):3934-3935.
[2]王燕,吴海燕.安徽省不同区域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综合评价比较[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03):178-180.
[3]郁慧敏.妇幼保健信息化在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2015,29(12):904-9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