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规范、优美、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兴致高涨地接受语文知识,充分地彰显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典范性
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直接受到教师行为和语言的影响,教师的语言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常言道,为人师表。其中的“师表”便是指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起到正面的表率作用,要采用规范的教学语言进行授课。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语言的发展。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多采用典范性的教学语言,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典范性语言的运用能有效提高语言课堂的效果,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语言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传递科学的知识。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传递科学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细致地传达出语文教材中充沛的情感,合乎科学性。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深入地了解教材中词语的意思、语体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知道“落花生”的别名,不能在没有进行查证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就根据字面意思将其解释成“种花生”,从而在理论上出现错误。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小学生比較活泼好动,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会保持强烈的好奇心理,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时,教师要重视知识点的难度系数,且教学的方式要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接受范围内。特别是在教学语言方面,如果教师采用较多的专业词汇,但因为学生没有接触过,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应用,尽量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简单性的语言。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年级较高一些的学生,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将学生引入该堂课的学习中来。
四、小学语言教学的生动性
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材表达的情感相符合,教师就要利用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教材中的抽象情感变得更加具体,使课文中深奥的内容变得更加浅显,从而增加课文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月光曲》这一篇课文时,在解释“幽静”这一词语时,教师不能直接根据字典中的解释而理解为“安静优雅”,虽然字典中的解释很准确,但学生难以理解其确切的内涵。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有关这个词的具体使用环境,使学生融入具体情境中对这个词进行理解,这样会更加准确。如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村庄旁只有一条供人行走的小路,小路上能看到远远的房子,并听到断断续续的唱歌声。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与课文中的幽静场景很相似?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场景描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思维,从而真正地理解“幽静”这一词语的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情感性
在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并用相应的教学语言将情感表达出来,将课文中的各种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波动,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讲解《最后一课》这一篇课文时,课文主要传递了爱国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爱国情谊,激起学生的相应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讲“南京大屠杀”事件给学生听,用适当的语言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让学生融入教师的语言之中,从而点燃他们的爱国热情。在讲解《十里长街送周总理》时,教师运用合适的语言将长安街人多的情况描述出来,表现出人们对总理的思念之情。在語言教学中,对于内涵深厚情感的课文,教师可以多次进行示范性的朗读,将感情融入声音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采用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利用语文语言教学的典范性、可接受性、趣味性、情感性以及科学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灿群.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改革新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