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反复阅讀、反复感悟、最终内化的过程。我们知道,通过初步阅读,可以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知识;通过深入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而且能陶冶他们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深度。
一、以阅读为推手,促学生感悟,在感悟中丰富情感
新课标一贯强调要求,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读,通过各种方式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语感中得到语文的熏陶,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针对《莫泊桑拜师》这一课,笔者就曾这样设计教学镜头。
1.略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者选择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回答问题)课文中莫泊桑拜了几次师,每次拜师都是为了什么?
2.精读:(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品析师生二人对话,教师进行点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是福楼拜善于教学,肯教学,而且诲人不倦,而莫泊桑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真正写出好作品最根本的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这才是关键。从课文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
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认真思考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的次数,每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自然这个过程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比如针对“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这一句,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福楼拜为什么要说这一句话?思考福楼拜为什么不说‘你的功夫不行?课文中福楼拜认为应该怎样做,才算功夫到家?”等等,一连串的问题。这样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感悟,最终品析语言,生成课堂精彩。
二、以练习为抓手,引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内化素养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除了大量阅读、感悟外,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训练,只有让学生经常接触语言文字,才有可能熟能生巧,最终内化于心。具体的阅读教学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还可以让他们整体感知课文。
比如针对《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一课,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认真品析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思考:这一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在课文中为何要对它“望而生畏”?(这个知识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并通过关键词语对全文内容进行贯通)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但是作者为何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自己家乡河边的柳树呢?(这个知识点,着重考查的是写作方法的运用,从课文对比中能够借鉴到这种方法,从而学会运用)
2.以训练为抓手,不断内化语言。
当然,训练不仅仅是指习题的训练,针对语文,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把读写结合起来,让阅读指向写作,从而真正让学生走出一条从借鉴到内化、运用的语言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把文本中学到的词语、修辞乃至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比如学完《青海高原一株柳》后,我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人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遇到很多挫折、打击等等。而面对这些,你又会怎样做?请以“当我面对 的时候”为题写作文,要求500字以上。学生通过训练最终掌握方法,提升语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唯有两手抓:一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二是通过有效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感悟中内化,在训练中强化,最终引阅读趋向精彩。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