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周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没有作过多的琐碎分析,而是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在积累中见成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儿童感受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以下就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16课《这儿真好》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与感受。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片段一】
(出示图,学生观察)
师:荒岛上是什么样子的?
生:荒岛上没有树。
生:荒岛上没有小动物。
生:荒岛上没有花草。
…………
(师出示句式:荒岛上没有 ,也没有 。)
(学生口头填空)
师:这样的一座荒岛你喜欢吗?
生:不喜欢。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熊?
(出示句式:这是一只 的小熊。)
(学生口头填空)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我借助色彩鲜明的画面对比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此状态下进入阅读。在片段一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图用“荒岛上没有 ,也没有 ”说话,从而引出“这是一只 的小熊”进行口头填空。答案不局限于书本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甚至体会到的,通过说话表达出来。
二、联系生活,读出实感
【片段二】
师:你能从书上找到一个表示小熊感受的词吗?
(生找出“孤零零”)
师:你有没有“孤零零”的时候?
生:有,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在家感觉孤零零的。
生:我犯了错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我感觉孤零零的。
…………
师:你能读出小熊的感觉吗?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出小熊的感觉好吗?
(生齐读)
在教学生理解“孤零零”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的体会,让学生联系小岛的“荒”,想想小岛当时的样子,了解小熊的处境,体会小熊内心的感受,从而明白小熊多么希望身边能有朋友啊,要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熊,读出小熊的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孤零零”的经历,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自身體验来理解词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读出品味,放飞个性
【片段三】
(出示图:小熊种树后的小岛)
师:现在的小岛还是“荒岛”吗?
生:不是。
师:那请你来为现在的小岛取个名字吧。
生:美丽岛。
生:花岛。
生:绿岛。
…………
(指名一个学生扮演小鸟)
师:一只小鸟飞来了,它会说什么?
生: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生在读时强调了“这儿”)
师:是呀,这儿真是太美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地方,哪里都比不上这儿!
师:又一只小鸟飞来了,它又是怎么说的?
生: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生在读时强调了“真好”)
师:是呀,漫山遍野,绿叶成荫,实在是太好了!
师:又一只小鸟飞来了,它又是怎么说的?
生: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生读时强调了“就住在”)
师:我下定决心哪儿也不去了,就在这儿住下了,再也不走了。
师:又一只小鸟飞来了,它又是怎么说的?
生: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生在读时强调了“我”)
师:现在你们就是那一只只的小鸟,一起飞起来吧!
(生配上动作读:啊!这儿真好,我就住在这儿吧!)
师:那这么多只的小鸟还能用“我”吗?
生:不能!要用“我们”。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次吧。
(学生再次齐读)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有所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片段三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表现文本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把理解的重心摆放的位置也不一样,有的突出了“这儿”,重在强调小熊辛勤营造的漫山遍野、绿叶成荫的小岛;有的突出了“真好”,重在强调小鸟对这个地方的直观感受;有的突出了“我”,强调了主体本身;有的突出了“就住在”,体现了它们爱上这个小岛了,决定在这里安家落户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理解,但他们都没有错,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一个固定的理解方式,而是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
以上三个片段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了感受,升华了体验。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柘塘中心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