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琴
摘要:硕士生的专业自我意识是指硕士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的认识、体验和调节,包括专业自我认知、专业自我认同和专业自我调控三个维度。硕士生专业自我意识的提升,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促进专业学习的整体意识。
关键词:专业自我意识 专业自我认知 专业自我认同 专业自我调控
引言
硕士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本科学习之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专业的学习对于硕士生来说是重中之重,贯穿于硕士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且与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相对于本科学习而言,研究生的学习更加注重对专业更深入地钻研与研究。然而,有部分硕士生并非对本科专业继续深造,还有的硕士生也不是对专业充满兴趣而继续学习,他们的关注点更加倾向于怎样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硕士生本身的各种状况和功利主义的意向必然会影响硕士生的专业学习。大家都知道,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硕士生的数量确实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但质量却没能及时跟上来。这些问题都会一点点地反映到硕士生的专业学习中,如何保证硕士生专业学习的质量以及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值得深思。
Mary Ellen Kondrat在其文中说专业自我意识被广泛认为是胜任社会工作实践的一个必要条件[1]。宋大伟则认为专业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我从事专业工作都应该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是为了获得专业发展对自身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进行自觉地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与设计并对自身的专业理念进行省察和反思的过程[2]。本文的专业自我意识与这两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硕士生不同于在职人员,如教师、护士等。作为专业学习的主体,其主要任务就是把专业学好。因此,硕士生的专业自我意识是指硕士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的认识、体验和调节。主要包括专业自我认知、专业自我认同和专业自我调控。专业自我认知是硕士生对专业的了解;专业自我认同是在此基础上体验专业带来的良性情感,如,成就感,自豪感,自信等;专业自我调控则是通过对专业的反思,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硕士生专业学习的整体意识。
1 专业自我认知:硕士生对专业的全面认识
硕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应该有了解、认识、看法和评价,这就是硕士生的专业自我认知。专业是什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专业有哪些培养方向?专业的课程都有哪些?专业培养方式是怎样的?都有哪些实践和学术活动?考核方式如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别人问你或自己问自己这些问题时,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答案,呈现或多或少,都与了解专业的程度有关。音乐专业的学生可能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美术专业的学生可能想成为一名画家,而教育专业的学生可能想成为一名教师等。音乐家、画家、教师,这些对专业的意向都是专业自我认知,也就是对自己在本专业上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清晰的认识。专业自我认知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沉淀,经过时间的积累,会形成对专业的整体认识。因此,一般来说,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的专业自我认知要高一些。对于研一的学生来说,刚刚入学不久,对专业的了解可能仍停留在研究生考试的层面,而研二的学生在慢慢了解专业的基础上,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无可厚非,研三的学生正在做毕业论文或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所以对专业的了解会比较全面。硕士生的专业自我认知是硕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的认识、想法、评价等,也是自我了解的一个过程。
2 专业自我认同:硕士生对专业的良性情感体验
专业自我认同就是硕士生对专业的良性情感体验,包括成就感、满意度、自豪感、自信等,同时也表现在喜欢或接受这个专业上。硕士生自己对专业的感受能产生相应的专业自我认同,表现在是否喜欢本专业、自己是否适合这个专业、对专业是否感兴趣以及作为本专业的硕士生,是否有自豪感等。这些都是硕士生自己内心的感受,往往感受越深刻则专业自我认同就会越强烈。与此同时,对外界事物的体验所带来的良性情感也是专业自我认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的配置,还涉及教学方式、指导方式、培养计划、实践活动、论文指导、就业前景等。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教师配置的合理程度以及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良性情感等,这些体验直接影响专业自我认同程度的高低。对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不仅影响自身的感受,还能引导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人,除了接受之外,还应该懂得付出与奉献,这也正是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能够体会到自己是对别人有价值的,那么就会增加对专业的认同度,从而促进对专业的进一步学习与钻研。专业自我认同是对专业的良性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归属感,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感。硕士生的专业自我认同基于专业自我认知,同时也影响专业自我调控。
3 专业自我调控:硕士生对专业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专业自我调控就是硕士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思,对专业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从而提高专业学习的整体意识。专业的认知和体验影响专业自我调控,而专业自我调控也能够反过来影响专业自我认知和专业自我认同。硕士生在对专业的了解与情感体验基础上,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在专业上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现有的状态。硕士生经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对专业的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相应情感,从而促进行为的发生,因此专业自我调控就开始存在了。实践训练是提高硕士生专业自我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式。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实习、调研、实验等,能够使硕士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进行运用。除此之外,学术活动、读书笔记、研究论文、科研总结、课题与项目的申请、书籍或文献资料的查找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自我调控。专业自我调控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专业学习之初,学生主要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在教师的带领与指导下完成课程作业与任务。经过慢慢地引导,硕士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之后,便会主动朝一个方向发展。所以,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更多的专业信息,如,利用课余时间自学、老师和同学交流、撰写论文等。這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会加强专业自我调控,专业自我调控的增强也会影响专业自我认知与专业自我认同。
专业自我意识包含专业自我认知、专业自我认同和专业自我调控。通过对这三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知道,专业自我认知强调对专业的认识与评价,专业自我认同注重对专业的良性情感体验,而专业自我调控则关注对行为的调节与控制。三者相互影响,专业自我认知和专业自我认同是专业自我调控的基础,专业自我调控反过来也能影响专业自我认知和专业自我认同。同时,三者的提高直接影响专业自我意识的提升,从而促进硕士生对专业学习的整体意识。
参考文献:
[1]Kondrat M E. Who Is the “Self” in Self‐Aware: Professional Self‐Awareness from a Critical Theory Perspective[J]. Social Service Review, 1999, 73(Volume 73, Number 4):451-477.
[2] 宋大伟. 个人生活史视野下新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