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摘 要:避风亭是蓬莱阁的一大奇观,它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名海事亭,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严秦修建,避风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三面是墙,一面是门,门前短碟,城墙呈弧形。风从北面刮过来吹到弧形城墙,沿着城墙急速上升,越过房檐飞过去。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避风亭的设计独具匠心,在建筑学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字:蓬莱阁;避风亭;城墙;气流;建筑学
山东省蓬莱县的丹崖山顶上有个蓬莱阁,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其西侧有座避风亭,始建于明朝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当初建这个亭主要是为了观看海市蜃楼,所以又叫“海市亭”。
避风亭是蓬莱阁的一大奇观,它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名海事亭,明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严秦修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陋,适从亭檐之上吹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即使在寒冷的冬季,站在这里看北方的大海,也不会被凛冽的海风侵袭。
这让我想起大连旅顺的“电岩炮台”,该炮台设计构思巧妙,与避风亭的原理一样。是利用两山重叠的视觉差,来保护自己,炮弹射来“百发不中”,是军事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在炮台历经近百年完好如初。还有山西普救寺里的莺莺塔,利用声波的原理,人们只要站在塔下一敲青石头就会听到“呱呱”的叫声。
这些神奇的建筑让我禁不住想探究一下蓬莱阁上避风亭,究竟是什么让避风亭如此的神奇,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1 避风亭是览胜者观海听涛题咏抒怀的地方
避风亭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建筑物。由于其原名叫做“海市亭”,所以亭内石刻多与描写海市有关。亭内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珠联壁合,堪称三绝。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亦属十分珍贵之墨宝。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共9方。袁是河南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最为真实得体,细读其序其诗,即可对海市免生望尘之叹。字为明代书家董其昌书。董始宗米芾,终自成家,其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名驰海内外。诗后有跋,自称“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宇为一代高手温如玉刻。温是长州人,宇白雪,“工真草隶篆,尤喜钩临法帖,有肃府阁帖传世”。肃府石刻为洋洋巨制,盖代名迹,温是这一工程的骨干之一。观海市诗刻石在《肃府帖》之后,其技艺已臻化境,故董其昌于尾跋中盛赞其“勒石得法”,使董书增色,以至“可敌长公(苏轼)之笔”。此方刻石,可说是萃一代之技艺,为书坛之瑰宝。施闰章《观海市歌》手迹刻石嵌在避风亭内西壁。施是清代顺治进士,“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曾主山东学政,慧眼赏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他的《观海市歌》诗中有“大竹盈盈横匹练,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忽移位,明灭低昂倾刻殊”的描写,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其书法亦清劲秀颀,甚为可观。
孔子后裔诗文刻石两方,嵌在避风亭内南壁。一方为《戊午登蓬莱阁》,孔子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登临蓬莱阁所作;一方为《蓬莱阁阅水操记》,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写,孔子69代孙孔继涑书。孔继源是清代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时称“南梁北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爱国将领冯玉祥在蓬莱时,就下榻在避风亭内。
由此可见,避风亭原名“海市亭”,并非浪得虚名,而是古时览胜者观海听涛题咏抒怀的好地方。
2 避风亭的神奇充分体现古人的聪明智慧
避风亭坐南朝北,面对苍茫大海,立于陡峭的悬崖绝壁之上,三面没有窗户,而面对大海的北面门窗却全敞着。但是不管外面刮什么风,风力有多大,在亭内只闻“风声满楼”,却丝毫感觉不到有风。纵然外面海风呼啸,但室内点燃蜡烛不灭,甚至纹风不动。有人作过测试,火柴点燃后火苗依然;抛纸屑原地下落。到室外一抛,纸屑立即随风刮飞不知去向。百试百灵,实为蓬莱阁一大奇迹。
许多好奇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兴致勃勃地当众试验一番: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一张小纸条,只见缕缕细烟直上屋顶,却不见纸条有一丝晃动。人们为此而赞不绝口,却并不了解其中原委。
避风亭为啥能避风呢?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巧妙地利用地势,造成强大的上升气流,阻挡外面的气流进入亭内。避风亭东、南、西三面无窗,惟有刮北风时,气流才可能入亭。但是,在亭前 5米左右建有高1 米的城墙遮护,而城墙与天然石壁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呈一弧形,正好对着亭门。因此,当风从北边的海上吹过来,碰到天然屏障似的崖壁时,就被迫提升,形成一股很强的上升气流,越亭而过。风力越大,上升气流越强,风离亭就越高。因而,尽管外面北风很大,亭内却没有一丝风。
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陋,适从亭檐之上吹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也有传说避风亭内有一副吕洞宾师徒避风图,是因为这副避风图才起到避风的效果。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表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3 避风亭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科学的巧妙结合,在建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蓬莱阁上与避风亭一样结构的还有卧碑亭、苏公祠、澄碧轩,在蓬莱阁上我们顶着海风参观着各个景点和亭楼,面对着宽阔的大海,狂风更展现着它的气势,把我们吹得几乎站不稳。但是在转过卧碑亭和苏公祠,来到避风亭后却出现了奇迹,这里竟丝毫感觉不到风的存在,俨然是旋涡中的宁静中心,在大风天气里更能感到避风亭避风效果的神奇。
可是卧碑亭、苏公祠均无避风效果。为什么独避风亭有如此神奇的避风效果呢?
经观察发现,原来避风亭门前5米处有弧形短墙遮护,弧形短墙具有改变气流方向的作用,所以海风依崖吹来,形成一股强烈的上冲气流,使风越亭而过。而卧碑亭、苏公祠门前城墙试直的,不具有改变气流方向的效果。另外避风亭三面是墙,一面是门,门前短碟,城墙呈弧形。风从北面刮过来吹到弧形城墙,沿着城墙急速上升,越过房檐飞过去。偶尔有一些风进入,又因为三面是墙形不成对流,所以就沒有风了。这是建筑与科学的巧妙结合。
观此避风亭我想到其独特之处有三:一是其在迎风处修建了弧形城墙,起到了抵御风的作用;二是其三面是墙,一面是门,风来后形不成对流,自然就没有力量。三是避风亭西侧的澄碧轩为避风亭遮挡了冬季来自西北的风。
由此可见避风亭的设计利用了地形和建筑结构才产生了这么神奇的效果,这体现了避风亭设计的独具匠心,在建筑学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避风亭的神奇与魅力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他们或瞻仰文人字画,或沉醉于导游精湛的讲解,或专心体验屋外寒风凛冽,屋内微风不动的神奇,或惊叹古人的聪明智慧,或细心研究这一建筑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玉臻 季培刚 蓬莱地方文化概要[M] 烟台:黄海数字出版社,2014: 202-205
[2]蔡玉臻 郭从军 蓬莱历史文化丛书[M] 上卷 丹崖仙阁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