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宗秋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好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有效性 探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170-01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效果,同时也给学生创造出了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运用好合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1 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合作学习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通过合作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效果。最后,在合作学习环境的影响下,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这样也就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数学知识,享受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了[1]。
2 正确认识合作学习
对于观念来说,是指导行为的基础,所以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行为也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想要突出教学方式,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借助观念的引导,也可以保证方向上的准确,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之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认识到教育观念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首先,教师就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贯彻好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只有真正将合作学习作为學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个体的长远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2]。
3 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分组
首先,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明确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还要将学生科学的进行分组,以此来保证数量上的合理搭配。在小组中不仅要包含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同时还要包含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小组合作的效果。其次,由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以此来协调好组中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兼顾到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以此来鼓励小组中的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最后,还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中去,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以此来实现相互分工与配合。对于教师来说,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调整好教学进度。
4 转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如果过于简单就会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就得出答案,这样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了。但是如果提出的数学问题过难,不论给学生多少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都难以得出最终的结果。所以想要让学生实现共同探讨与学习,教师就要保证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合作欲望。同时教师还要掌握好教学的进度,适当的提出问题,以此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如学生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要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与巩固。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好数学知识,从而掌握好异分母与异分子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些分数的大小,通过学生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这样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思路,从而也就可以找出解决的方法[3]。
其次,教师要保证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说,在开放性问题的影响下,虽然解决的方法不同,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中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好这一知识的信心,这样也就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满足了自身思维发展的需求。
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通过合作来实现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还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方法的准确,以此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殷玉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5):78-79.
[2] 高苏青.莫让“合作”变“合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2):77-77.
[3] 金玲玲.探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0):57-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