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017-09-06 10:10廖仁君彭杰
科教导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互联网+

廖仁君 彭杰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积淀。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现实困境,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为非物质文化遗產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7.080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poch of "Internet Plus"

——A Case Study of Embroidered Quilt Culture Industry in Dabujian,

Yongxing, Chenzhou, Hunan Province

LIAO Renjun PENG Jie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which reflects the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a nation. Internet, as a new type of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nd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Internet pl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独特的表现力、创造力和感染力。[1]如何利用“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更好地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价值和意义。

1 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简介

大布江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东部,地处罗霄山脉东麓。大布江拼布绣起源于汉朝,盛行于清朝和民国时期,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广泛分布于郴州的永兴、资兴、安仁、桂东和汝城等地的农村地区,它以民间随处可见的碎布和旧衣为原材料,以黑白蓝为主颜色,结合传承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以针为笔,以线晕色”,是传统手艺人费时费力精心制作出的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宝贵艺术作品,也体现了制作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大布江拼布绣于2009年被列为郴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被列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布江拼布绣的作品品类繁多,纹样也各具特色,主要以黑白蓝为主颜色,先民最先制作便是肚兜儿,随着后来不断的发展,许多作品也多用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分为:口水兜、背带、凉帽和鞋子等。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又不断实践和探索,凭借着自己的认知拼出别具特色的花纹和图案,以表达对生活和事物的认知以及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2 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

2.1 现有的保护措施

(1)加大宣传,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人。近年来,郴州市和永兴县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土生土长的何娟被确定为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在桂东县和永兴县的七甲乡、龙形市乡以及大布江乡开设了免费培训,培训400余人,均为50岁以下,为大布江拼布绣的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进一步扩大了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队伍当中。

(2)制定规划,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永兴县和大布江乡两级均成立了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长期的保护计划,财政每年拨付专项保护经费,收集拼布的图案和样板,对其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建档,对大布江乡制作拼布的艺人进行摸底和列表登记,建立大布江拼布陈列馆。为保护和传承大布江拼布文化,大布江中心学校以及朝阳实验小学黄泥分校编写了大布江拼布绣简易教程。

(3)加强交流,建立传承发展基地。2011年,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娟建立了拼布艺术坊,作为大布江拼布绣的传承发展基地,她还在永兴县城内还设立了“大布江拼布绣协会”。为了让大布江拼布绣走出永兴、走向世界,传承人何娟还远赴法国、澳大利亚学习与交流。她还将古老的拼布手艺融入现代元素,比如把拼布的图案绣在钥匙包上、印在手机壳上,让这一门古老艺术重新焕发青春。endprint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生存环境令人担忧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大布江拼布绣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现如今,很少会有人花费大量时间去制作一件精致的拼布绣手工艺品,原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拼布绣逐渐退出社会日常生活。虽然在大布江拼布绣这一非遗的保护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当地人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重视度不高,对非遗的重要性仍然缺乏正确的认识。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使得原本以大布江乡为市场的非遗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大量的拼布图案和样板随着时代的更替大量流失,面临失传的危险。

2.2.2 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逐步建立了非遗产保护的制度和机制,但囿于地方经济水平,保护的力度亟待加强。譬如,非遗产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研究拼布绣艺术的专业人员严重缺失,研究挖掘工作不到位;从事非遗工作的专职干部数量偏少,承担工作太过繁杂,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胜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2.3 保护宣传方式单一

当今社会,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信息网络日新月异。大布江拼布绣的相关保护理念相对滞后,目前仍停留在收集整理阶段,主要表现以静态展示为主,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宣传推广的受众层面不广,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让更多的人员了解拼布绣艺术的内涵并且参与其中。同时,拼布绣制作过程的繁杂,耗时长,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将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参与度和支持性。

3 “互联网+”时代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对策

3.1 创新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方式

口传身教是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主要方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其宣传效果和力度却不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不断的传播和交流中才能获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仅停留在静态展示,特别是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现在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要使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保护大布江拼布绣的持续性、活态性和延展性,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自媒体时代,互联网能有效的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空间,不受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限制,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各地的人们能利用已有的通讯工具间接地、更灵活地了解大布江拼布绣,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互联网+”时代,数字影像、三维立体成像、全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使不同地區的人们及时了解到其文化特色和发展动态。当前,微信、微博、微电影等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软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互联网,有机融合地发展,才能让非遗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播。

3.2 提升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品位和传播价值

大布江拼布绣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国外的拼布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在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作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平台,打破了原来传统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了解的局限性,不仅能让本民族挽救即将濒临的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还能满足其他民族和国际友人对大布江拼布绣这一特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需求,有助于提高大布江拼布拼布绣文化产业的品位和层次,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互联网传播方式的蜕变、技术的提升,嬗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样式,能演化比传统媒介更有效的传播,扩大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3]利用数字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打破了静态呈现的不可移动、难以还原等诸多局限。通过三维摄像和全景扫描,将大布江拼布绣手工艺制作全过程通过数字化编程,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就能让文化遗产完整记录并保存。利用互联网,让大布江拼布绣产品数字化网络传播,就能够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深入了解大布江拼布绣,体味到它的无穷魅力,甚至加入到保护大布江拼布绣文化行列当中来,带来的“群体效应”价值不可估量。

3.3 加强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教育和旅游开发

学校教育,因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等特点,古往今来,一直承担着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大布江拼布绣工艺是郴州永兴历史发展中劳动人民留下的财富,如今却面临着很多人不了解、没有兴趣和陌生的窘境。非物质文化可以通过教育的传递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有计划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知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留住民俗文化。使永兴县的青少年加入到保护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这一队伍中去,培养其文化归属感。只要坚持对青少年一代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传承知识,例如,编写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就能逐步提他们的保护和传承意识,让民俗文化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活态传承性和整体性保护特征都有赖于其原生态的文化生存空间。[4]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的开放性与成果共享性对这一非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要使其得以科学有效的传承,彰显其特色与魅力,应该加快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开发适合当今社会及大众审美情趣的拼布绣系列产品,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挖掘大布江拼布绣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大布江拼布绣发源地的生态保护,不断增强它的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提升大布江拼布绣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2034004);2016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6(807))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 谭宏.利用互联网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0(7):56-57.

[3] 王犹建.网络时代数字化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10):39-40.

[4] 常凌翀.互联网时代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4(3):167-171.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互联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