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与对策

2017-09-06 12:38周兰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兰

摘 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世界的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之源,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荥经县荥经砂器烧制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荥经县政府为荥经砂器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笔者在实地调研中,仍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传承人培养不足;品牌影响力不足;政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帮助荥经砂器发展。

关键词:荥经砂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荥经砂器烧制历史悠久,其制作采用严道古城所独有的优质粘土,经过拌煤渣,手工制坯,雕饰、烧焙而成。具有耐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炖煮食物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化学反应,且具有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纯天然炊、饮具。可以说,荥经砂器就是荥经的名片。其具有历史传承、艺术审美、社会和谐和经济开发等价值。

荥经砂器的保护发展不仅创造其自身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更带动荥经县文化与经济发展,提升荥经县的文化品味,凸显荥经县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到荥经砂器,引起大众对荥经砂器的关注,使得荥经砂器能够可持续发展;更能够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增加当地民众凝聚力。

1 荥经砂器目前面临的问题

(1)砂器成品同质化

目前,销售砂器的商店全部位于荥经县古城区砂器一条街,走在大街上,所看到的基本上是相同的砂器成品,在外观造型上,没有多大差别,很难吸引游客购买。目前的生活用具类砂器一般是两种,一种是砂锅,一种是药罐,只有极少数几家会制作较为精致的砂器工艺品,且多以茶具为主。砂器制作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制作相同款式的砂器,从未相关在形状上进行改进,样式老旧,不符合现代人审美。

(2)荥经砂器沒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

荥经砂器历史悠久,然而因为交通信息闭塞,荥经砂器只在周围地区有较大影响力,和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这类已经具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相比,相差甚远。目前,荥经砂器已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包括:花滩镇、严道镇、民建彝族乡、烈太乡、六合乡、五宪乡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其生产、加工在保护范围内进行。但荥经砂器的生产仍然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原始阶段,砂器一条街生产作坊有16家,形成不了规模集约发展的效应;产品品种单一,适应不了现代市场和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在工艺上,产品的造型和功能设计观念落后陈旧,很难吸引消费者。

(3)荥经砂器文化传承人保护机制不完善

目前,荥经砂器的传承方式是师傅带徒弟,由师傅教会徒弟手艺,然而对于砂器的制作审美,需要徒弟在制作过程中自行把握。

培育新的徒弟比较困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和传艺的活动中资助力度不够。据笔者访问的朱氏砂器传承人朱庆平老师谈到,目前的新收的徒弟都是荥经县城十五、十六岁初中毕业,不再继续读书,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少年,新收的徒弟因为年龄小很多都吃不得苦。而且,现在培养出来的徒弟,大多仍然还是按照师傅教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但是,随着现在条件和环境逐渐变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继续从事砂器烧制工作。

2 对策与建议

2.1 重视荥经砂器品牌建设,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

要想将荥经砂器打造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是比较复杂的一项社会系统过程。需要对荥经砂器品牌开展调研、规划与定位、传播与推广、调整与评估等工作。

2.2 明确政府职能,完善现行保护机制

明确政府在荥经砂器保护过程中“责任主体”的地位,制定荥经砂器整体的保护开发规划方向和一个总体的目标和思路。只有政府明确其职能,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有利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相关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1)明确政府职能

荥经县政府部门在执行十三五规划中文化遗产部分时,应避免“重形式,轻内容”,不应只是建立荥经县砂器文化产业示范园、荥经县黑砂(荥经砂器)文化博览苑、荥经县博物馆等形式上的保护,同时也应将砂器文化内涵融入其中,真正地去保护与传承荥经砂器。

对传承人实行科学管理,明确传承人的认定、权利和义务等相关规定,对在荥经砂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履行传承义务的传承人,经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核实后,取消其传承人资格。

(2)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机制

一方面荥经县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政策,从法律层面上,保证手工艺人和学徒的基本补贴;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改变以往全部依赖财政拨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鼓励民间资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宣传活动的投入。让市民主动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让相关企业承担其责任,积极发展砂器产业。

(3)注重人才培养,重视荥经砂器保护与开发工作的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遍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究其主要原因,一为“前景”,二为“钱景”。学徒看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前景,政府部门对其补贴不够满足生活需求,自然会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无人的状况。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给予帮助与扶持。

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来培养人才。荥经砂器的发展,现需要一批既懂艺术又有手艺的传承人。而如果单单靠现有的传承人通过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很难培养出既懂艺术又有手艺的人才。因此,需要借助高校平台,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与艺术类院校,来进行联合培养,在高校内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艺术知识,在传承人身旁学习制作技艺。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需要一批既懂文化、懂营销又懂管理的人才。荥经砂器的发展,需要既懂文化懂营销又懂管理的人才进行推广与传播、保护规划,因此,在高校的高等教育中,需注重对相关人才有意识的培养,目前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笔者认为该专业可下设文化遗产方向的人才培养,专门针对文化遗产内涵、保护、开发、管理等问题进行授课。

2.3 对内营造氛围,对外扩大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然好感。政府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引导,让民众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媒体,对荥经砂器进行推广与宣传,组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调动市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民众从心底为荥经砂器而感到自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 总结

中国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极多,各级政府按照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然而相同的保护措施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更是汗牛充栋,多数学者重视宏观,从整体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然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环境、位置和性质不同。因此对单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笔者认为更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白晓宇.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如何保护和传承四川雅安荥经砂器[J].大众文艺,2017(3):59.

[2]杨明. 蜀身毒道,古城黑砂耀千年——四川荥经砂器考察报告[J].江苏陶瓷,2015(5):4-6.

[3]徐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法律科学,2015(5):135-147.

[4]郭海霞.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5(5):239-240.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