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干部管理:技术手段还是人文方法

2017-09-06 12:25陆汉文
决策 2017年8期
关键词:驻村村干部贫困人口

陆汉文

技术手段如果有助于体现驻村帮扶的人文精神,就可以促进驻村干部的帮扶工作。否则,只能成为徒具形式的表演和走秀。

[案例]

GPS定位管理扶贫干部

陕西榆林市出台文件,对全市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实行GPS定位管理。根据文件要求,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要主动配合GPS定位管理。6月30日起,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均要使用手机APP签到。

文件中明确,将抽查驻村干部的签到情况。其中提到,市、县两级通过数据平台随时抽查签到情况和监控在岗情况,并定期予以通报。除了定期签到,文件中还要求驻村干部上传工作日志。工作日志要实时记录帮扶工作情况,上报工作状态,使日常工作有轨迹、有照片、有记录。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事实上,当下有不少地方也在用这种办法管理扶贫干部,有的还美其名曰大数据管理、精准管理等。但人们质疑:GPS管得住人,能管得住心吗?更有不少专家学者担心“过刚易折”,扶贫干部如果作为不够、担当不足,势必会对脱贫攻坚产生消极影响。在一片争议声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却被忽视,那就是扶贫干部究竟如何管理?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

[分析]

扶贫干部究竟做什么?

村庄是我国农村治理的基础单元,村级组织能力不足是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通常所见的“政府动而农民不动”、贫困人口主体作用未有效发挥、农村衰败等涉及农村发展的深层次困难,都可以在村庄能力上找到原因和有效对策。向贫困村派驻扶贫干部是解决村庄能力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扶贫开发精准施策的必然要求。

驻村扶贫干部是国家联系贫困人口的纽带。国家制定实施了大量改善民生和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政策,但是因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能力不足等原因,贫困人口常常不能有效了解、把握和利用这些政策,不了解国家提供的福利。驻村扶贫干部可以直接将相关政策带到贫困人口家中,让贫困人口充分享受政策的阳光。

特别是,当不同社会群体均围绕某项政策福利进行竞争的时候,贫困人口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常常被边缘化,其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这个时候,驻村扶贫干部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更好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貧困人口有哪些困难,有什么需求,也可以通过驻村干部更有效地传递到相关部门,进而得到及时有效地回应。

驻村扶贫干部是精准扶贫的操盘手。驻村扶贫干部既可以通过到户到人的细致工作,帮助每个贫困农户找到适合自身的脱贫道路;又可以通过在村庄和更大范围推动分类合作,并承担贫困户代言人和组织者的功能,帮助贫困农户克服一盘散沙的状态,走抱团发展和合作发展的道路。

因户因人施策与合作发展、组织化发展,正是村庄层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两大要害,驻村扶贫干部是国家抓住这两大要害的有效举措。

GPS管理导致的弊病

驻村扶贫干部的作用要真正发挥出来,必须仰赖于他们真心实意的行动,仰赖于他们深入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中。而在实践中,一些驻村扶贫干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于是驻村帮扶工作成为走过场、应付之事。

用GPS管理驻村干部,可以保障他们呆在村里的时间,但并不能真正保障他们将贫困户的事情当作自己真心想解决的事情,仍然是一种表面文章,可视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做法,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扶贫干部的根本价值在于把贫困农户发动和组织起来,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以扶贫干部认同自己工作的价值、带着对村庄和农户的感情去开展工作为前提。缺乏这种感情者,使用GPS手段只能带去身体,带不去感情。

换言之,使用GPS管理驻村扶贫干部,他们就成了一批“被监控者”,他们对农村和贫困人口本来具有的情感,必然在监控下变质变味。而没有这种感情,驻村工作也就丧失了灵魂,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

技术监控手段将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异化。在驻村帮扶制度中,驻村扶贫干部代表政府真心诚意开展到户到人的帮扶工作,体现的是国家对每一个农户和个体的责任和情怀,体现的是社会大爱,能够得到贫困人口的情感认同,能够激发他们“不要成为负担、要发奋图强”的心理动力,进而密切国家和群众的关系。

如果使用GPS等技术监控手段管理驻村扶贫干部,贫困户的认知就不同了。这时候,帮扶成为驻村干部必须完成的工作,成为国家购买的须向贫困人口提供的服务。这时候,帮扶者着急、帮扶对象不急的情形就必然出现,贫困人口感恩奋进的心理基础也没有了。驻村扶贫干部无法走入贫困人口的内心。

[路径]

如何管理驻村扶贫干部

管理驻村扶贫干部,首先要建立健全驻村扶贫干部正向激励机制。把干部驻村制度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建立驻村工作自愿申请制度,公开发布驻村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驻村工作经历在年度考核、干部选拔等工作中的作用。党政机关公务人员自愿提出驻村工作岗位申请和工作设想,扶贫部门、组织部门会同申请者所在单位遴选确定驻村工作者,并进行跟踪管理。

建立驻村工作成绩评估认定制度。扶贫干部自愿提出驻村工作成绩认定申请,由第三方机构开展实地评估。将评估认定的扶贫绩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提拔的重要加分(优先)条件。明确驻村工作职责,将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作为驻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把用心、用情、用思想、用知识、用行动去影响贫困人口、改变贫困状况作为驻村工作的基本方法,淡化引入资金、提供物资对于评价驻村工作成绩的作用。

让驻村工作成为干部与群众交朋友、干部引导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的有效平台。广泛宣传驻村工作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让驻村工作成为公务人员向往和全社会赞赏的人生经历。

同时,加强驻村扶贫干部能力建设。建立驻村干部岗前培训制度,对驻村干部普遍开展农村工作方法和扶贫开发政策及实务的培训,让他们进村之前就能够初步掌握与农民打交道的技巧、与帮扶对象交朋友的艺术以及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建立驻村扶贫干部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搭建基于移动通讯技术和具有在线参与功能的驻村工作网。将全国各地的驻村工作者联络起来,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为驻村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经验、咨询问题与困难的平台;另一方面,设立驻村工作扶贫基金。驻村干部按照驻村工作职责提出驻在村或帮扶户的扶持项目计划书,向驻村工作扶贫基金提出资助申请,扶贫基金管理机构经评审认可后提供资金支持。

干部驻村帮扶解决的主要是贫困人口主观层面的问题,包括政策认知模糊、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方向不明、合作意识缺乏等。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若驻村干部缺乏对农村工作、扶贫工作的理解、认同等人文精神,就不可能解决好这些问题。

技术手段如果有助于体现驻村帮扶的人文精神,就可以促进驻村干部的帮扶工作,改善帮扶效果。否则,就会面临困局。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地区减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村研究院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驻村村干部贫困人口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当前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的思考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