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 心脏病学“掌门人”

2017-09-06 19:38周立新
民主与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掌门人

周立新

葛均波的行医记录里,没有医疗纠纷,没有投诉记录。他的秘诀是:把病人当亲人,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如果您是我的家人……”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记者在两会代表下榻的宾馆见到了葛均波院士。我们的采访从他的医学职业说起,在对私人飞机和游艇的憧憬中达到高潮,最后在戏说金庸武侠小说中结束。我在他娓娓道来的言谈中,蓦然发现了一位“不一样”的葛均波。

习武,面食,小说

葛均波是山东人。山东人有很多习惯和爱好,譬如煎饼、大葱、馒头、习武,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渗透进血液中,想抹都抹不掉。

葛均波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馒头。最初医生食堂没有馒头,他就问后厨单独要。后来同事们看见葛大夫有馒头吃,也跑去问卖饭窗口要,一来二去,食堂增加了面食窗口。这是一件不大的事,但是却被葛均波讲得津津有味,他从中看到了“影响”的力量。

葛均波学过武术,但他也坦承,小时候习武并非只为强身健体,而是因为好管闲事。练过武的人,打架的时候更有底气。

葛均波喜欢看书。因为“文革”,本该上学读书的年纪却没上过几堂正经课,多余的精神头都用在了看杂书上。小时候,身边能找到的小说甚至手抄本,他几乎看了个遍,《金光大道》《艳阳天》《迎春花》《山菊花》《苦菜花》《一只绣花鞋》……他读书,不单单是消磨时光,看热闹,书本里的故事在他的青春年华里,播下了“智慧”的种子。金庸的武侠小说直到现在依然是他的最爱,说可以“倒背如流”似乎也不为过,即便这样,偶尔闲暇时他还是经常会拿出来翻翻,美其名曰“温习人物姓名”,为此没少被老婆嘲笑。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曾经的武术、小说,以及那份喜欢抱打不平的心气,如何伴他度过青春岁月,又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

适逢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葛均波一次次选择,一点点积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到国外又回到中国,地域变化的背后是越来越精湛的从医技艺,越来越广阔的人生道路。按照武侠小说里的套路,他的成长可谓是一路打拼,终于坐上“掌门人”的位置。

改变的,真的很多,看见的,看不见的,交给岁月细说。

上学,从医,留学

葛均波的命运转机始于高考。“文革”刚结束后的高考,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学校里学的东西实在太少,套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可以约等于“裸考”。面对人生命运的一次转机,他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但依然不敢抱什么希望。高考结束后,他回到村子里,正好村里小学招聘老师,通过考试,他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一个月9块钱工资。当了57天的“孩子王”,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上。

1979年秋天,葛均波离开家乡,走进青岛医学院的大门。

和很多人选择从医的理由差不多,葛均波选择当医生是缘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因为手臂骨折,爸爸带着他四处救治,最后被一位老医生治好。大约是因为亲身经历了那份疼痛和求医过程的辗转心酸,所以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位好醫生之于患者的意义。

1990年,葛均波在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旋即他又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以联合培养的形式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葛均波再次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继续跟随导师艾贝尔教授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

两年后,他取得德国行医执照,成为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

超声,半月,出名

如果说自己的名字被很多人知道就叫“出名”,葛均波的出名发生在他35岁那年,科研工作者容易出好成果的黄金年龄。

上世纪末,超声技术在医学诊断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将超声的探头放到血管内进行诊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正是葛均波的工作内容之一。在此之前,医生虽然可以通过造影技术查看血管的走向,但是看不见血管内壁的情况,而超声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

意外的突破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周日。留学生们的周末活动并没有太多新花样,聚会、打牌、逛街、泡办公室。那个周末,葛均波一如既往地钻进单位的资料室,病例、心脏超声图片、参考文献、论文稿件,铺了满满一桌子。无意间抬头一瞥,他从一幅超声图像中看到了半个“月亮”。他的心“咯噔”一下。继续翻,咦,都有半个“月亮”?他的心越发地收紧了。一口气翻完所有图片,原来所有被诊断为心肌桥疾病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上都有半个“月亮”,而其他的超声图像上没有!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发现了什么!虽然是周末,他还是立即联系了在家休息的老师,老师也是同样惊讶,同样兴奋。两个人没有在意正值周末休息时间,经过一番讨论,终于形成论文。

当全世界的医生根据“半月现象”一眼即可诊断心肌桥造成的冠状动脉缺血,可以明确与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区分的时候,当疾病的诊断效率和诊断准确性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时候,“葛”出名了。“半月现象”或“葛氏现象”成为心脏病学界流行的新名词。

谈到这个发现,葛均波回忆说,其实早在“半月现象”发现之前的1994年,他发表的论文附图上就有“半月”的图片,并且发表在美国最好的心血管杂志上,但当时并没有觉察到这会是一个普遍现象。

关于这个发现,葛均波承认他的运气很好,但是他更相信运气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他也常常说,“很多发现并不是想要去发现,只是偶然有一个灵感。”

谈到发明、发现,葛均波坦言,有些发明也许并不是发明者的本意,有些时候甚至可能是不小心犯下的“错误”,也有的时候是一些偶然的发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过分强调计划、强调目的的项目管理体系反而限制了科研的发展。科学研究应该允许失败,允许探索,赋予科研经费更多的灵活性,给科学家松绑,让科学家做一些喜欢的探索。也许,我国科技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会在兴趣指引的探索下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回国,适应,认可

在德国的九年里,葛均波收获颇丰,看得见的有发表二百余篇学术论文,取得德国行医执照,成为医院科室主任、老师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等;看不见的有经验上的、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讲起这些,他的脸上流露出一丝轻松和快乐。他说:“那是一段不可多得的专心做研究的时光,年轻、有精力、没有杂事、不用应酬、心无旁骛。”

猜你喜欢
掌门人
吉林银行迎建行背景“掌门人”
说故事掘金千万的盗墓小说“掌门人”
说故事掘金千万的盗墓小说“掌门人”
匡时“掌门人”董国强:在学术中发现商业价值
喧哗与孤独:八位文坛“掌门人”晚年沉思录
富强新村“掌门人”